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

昨天看到这篇“最全中华礼仪用语”很是受教育了。

很多礼仪用语其实我们都懂,不是现在才懂得,而是小时候都懂,也不是小时候会说会用,而是听着家里的大人们说和用的。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2)

可是不知怎么的,长大了到现在变老了,这些礼仪用语却是听到的越来越少了,像平日里的“您高寿”,“恭候”等等用语还是普遍的,而有些用语就停留在了上一辈人的语言中,感觉含有文言文的成分,不是我们现在不用了,而是根本没有全面的传承下来,只能是看到这些礼仪用语感到不陌生很亲切,会引起我们对小时候生活的一些回忆罢了!

在这些礼仪用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以往大人们相互交谈时的回忆,小说里文字描述的回忆。每读到一个词汇,要么现在还经常使用,要么使用的频率很少,要么就有影像在眼前浮现。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3)

比如高寿这个词,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春节跟着父亲去西四砖塔胡同的一位伯伯家拜年,伯伯家有位老奶奶已是耄耋老人,满头白发苍苍的,我当时悄悄地问父亲,“这个老奶奶怎么那么老啊,她几岁了?”

父亲赶紧拍了我一下,不让我说话,随即给老奶奶问了好后又问老奶奶“老人家今年高寿?”

老奶奶非常健朗也健谈,回复了父亲了年龄,不过我也忘了高寿多少,大概也就七十吧。

那时的老人七十觉得很老很老了,小时候我同学的母亲才五十岁(家里老小)左右,就已经觉得挺老的,可是现在我都六十多岁了,也没觉得自己有多老,整天又跳舞又练瑜伽的精神着呢。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4)

继续说那次去伯伯家拜年的故事。父亲给老奶奶拜完年,我是第一次知道高寿这个词的用意了,紧接着让我给老奶奶鞠躬,问“奶奶过年好”,架不住我小时候小嘴挺好使,整天吧嗒吧嗒的哄着姥姥姥爷开心,当然也会哄着其他老人开心,结果老奶奶给了我压岁钱,都是一毛一毛的(多少已不记得了),伯伯又给了我一大捧鱼皮花生和糖果,这是我第一次品尝鱼皮花生,特别的好吃,所以没有大块朵颐的狂吃,而是慢慢的一颗一颗的细嚼慢咽,最终成为了我一生的最爱之一,直到现在因为牙口挺好,还是经常买着吃呢。

从伯伯家出来,父亲告诉我见到老年人想知道他们的年岁有多大,一定要问“您老人家今年高寿啊?”,还要告诉人家“您看着挺硬朗。”回到姥姥姥爷家,我便活学活用起来,问了姥爷“您今年高寿啊?”紧接着又问姥姥的高寿,夸姥姥姥爷看着挺硬朗,结果逗得姥姥姥爷以及全家人哈哈大笑乐的不行不行的,那次的画面至今让我记忆尤新,点滴的一个礼仪问候也受用至今。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5)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之民族,从诗经到仁义礼智信,再到经史子集四库全书,都阐述着一个治国治民的理念,就是“礼仪”二字,叠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基石,赓续了几千年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我们的老祖先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日积月累的创造与积攒下这些弥足珍贵的礼仪用语,我们应该将之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我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开门礼仪用语课程,从根源上开始,从孩子们开始,也许能保留住这些语言上的国粹。

朋友们早晨好,周六安祺!

附:这篇很有裨益值得推崇和学习的讲传统礼仪之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6)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7)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8)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9)

敬 词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

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

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贤,用于平辈或晚辈:

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

贤侄:称侄子。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0)

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恭贺:恭敬地祝贺;

恭候:恭敬地等候;

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

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拜,用于人事往来: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辞:指与对方告辞;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识:指结识对方;

拜托:指委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1)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

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敬告:告诉;敬贺:祝贺;

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

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2)

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贵庚:问人年龄;

贵姓:问人姓氏;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

贵校:称对方的学校。

高,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称老人(多指60岁以上)的年龄;

高寿:用于询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3)

大,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

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

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

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

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

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

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

大名:称对方的名字;

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

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4)

谦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5)

敢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王林平随笔已经淡漠的礼仪用语应该重拾和承传)(16)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贫,僧道、尼姑自谦之称:

贫僧、贫道、贫尼。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老和尚自称老衲;

老官员自称老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更多的人熟悉礼仪用语吧!

作者:诗词君,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000万用户选择的诗词文化交流平台,每天早上六点,读诗、写诗、交友尽在诗词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