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起阳谋,那就必提一个明摆着想搞你,而你又知道他想搞你,可是你却又不能拒绝,只能是坐等被他“玩弄”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

推恩令,是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由中大夫主父偃所提出的一项削藩政令,意在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跨越沙漠作战的神来之笔(千古第一阳谋34)(1)

武帝初期,西汉虽已变得极其强大,俨然已是东方第一强国,但是中央朝廷依旧面临着多重的挑战:

  1. 诸侯王虽经过七国之乱,力量大为削弱,但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一些大国仍然“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且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稳固,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2. 土地兼并严重,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因地主豪强的非法掠夺,许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甚至是流寇,致使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对立矛盾不断加深。
  3. 匈奴不断北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边境不宁。

这三个问题,一旦恶化,却不加以阻止,则势必就会严重威胁到西汉的统治,所以对于刚刚即位的武帝而言,他要想稳固自己的皇权,就必须得优先解决以上的问题,只有这样皇权才能得到巩固。而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要想解决外敌,就得先解决内患,由此如何解决诸侯王问题,就是武帝首要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推恩令”诞生了!

“推恩令”的内容很简短:“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就是改变以往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规矩,下令诸侯王的封地其子嗣共同继承,除长子继承王爵外,其余子嗣皆封列侯,自建侯国。

汉武帝跨越沙漠作战的神来之笔(千古第一阳谋34)(2)

咋看起来,这是武帝厚待诸侯王,让原本诸侯王除嫡长子外都没有爵位和土地的子嗣获得可以世袭的土地和爵位,这是多大的恩典。但是,细想下来让其他子嗣得到列侯爵位,且从诸侯国中划出一块土地,让他自建侯国,这其实就是在明目张胆的分裂诸侯国的力量。让其他子嗣也有资格建立封国,就是找机会让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

同时,按照汉制,侯国是隶属于郡,直属于中央,由郡守统辖,地位与县相当。也就是说,从诸侯国中分裂出的侯国,在实质上,它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封国,中央可以合法合理的对它进行直接的管理。简单的说,自诸侯国的土地被划给新建的侯国后,这块土地就不再属于诸侯国,而是被中央朝廷所得

“推恩令”的实质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利用允许诸侯王所有子嗣都可继承诸侯国土地的政令,来将曾经铁桶一块的诸侯国分裂成一个诸侯国和数个侯国,继而达到“削弱诸侯,强大自身”的目的。

推恩令的目的很明确,只要稍微有头脑的人,就知道中央朝廷用意何在,那就是削弱他们诸侯国的力量。

汉武帝跨越沙漠作战的神来之笔(千古第一阳谋34)(3)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很“幼稚”的政令,却恰恰成了西汉诸侯王无法抵挡的最后一道催命符。

如若将“推恩令”放在当代,它其实很好破解,只要诸侯王懂得计划生育就可以,就是只生一个儿子,推恩令自然就能不攻自破。但是,若将它放在西汉,“推恩令”注定是一个无法用和平的手段去抵挡的政令

首先,推恩令的推行,诸侯王是无法拒绝执行的,一旦拒绝执行,那就是违抗君命,而一旦违抗君命,武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兵对其进行讨伐,直接将其除国。要知道,武帝时期的诸侯国,经过“七国之乱”的摧残,虽然他们依旧还有着一定的军事实力,可已经不足以对中央朝廷造成致命性的威胁,尤其是单个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军更是眨眼间就可以让他灰飞烟灭。

对于武帝而言,他要灭掉地方上的某个诸侯国,这是很简单的事情。而他之所以不动手,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理由,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毫无理由的就对某个诸侯国动手,则武帝势必就会面临着朝野上下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地方上的其他诸侯王,他们更是会群起而攻之。如此,武帝并不能随意的就对诸侯王下手。但是,如若诸侯王胆敢直接拒绝“推恩令”的执行,那武帝就有理由对他动手了,毕竟“不遵王命”等同于叛逆,武帝讨伐逆者,这合情合理

汉武帝跨越沙漠作战的神来之笔(千古第一阳谋34)(4)

其次,在无法拒绝“推恩令”执行的情况下,要想完美的避过“推恩令”埋下的陷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减少子嗣的出生,甚至是只生一个儿子。但是,对于诸侯王而言,少生子嗣这根本就不可能。

要知道,古代的医学可是很落后的,小孩早夭的悲剧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就连享受着天下最先进的医疗的皇帝,也都有出现因皇子接连早夭,最终绝嗣的事情。而一旦绝嗣,那就意味着其传承就要旁落于外人。而对于西汉的诸侯王而言,他一旦绝嗣,则就要被除国,其土地就要直接归中央朝廷所有

所以,对于西汉诸侯王而言,少生子嗣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子嗣多虽说土地就会被瓜分,但至少传承还能保留,其爵位和诸侯国还能继续存在。

可以说,当时的诸侯王,若想要阻止“推恩令”的推行,唯一的方法就是造反。但是,彼时的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早已不复文景时期,经过“七国之乱”的摧残,诸侯国的实力早已不同往昔,此时军政财等诸多方面都被中央朝廷所掌控,实力已是大不如前。

对于中央朝廷来说,这时的诸侯国已没有多少的威胁,只要不群起而攻之,中央军眨眼间就能将他除国。所以,对于此时的诸侯王来说,除非他想被除国,不然他就只能乖乖听从武帝的吩咐,去执行“推恩令”

汉武帝跨越沙漠作战的神来之笔(千古第一阳谋34)(5)

作为“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的推行无疑是成功的。

因地方诸侯王无法去减少自己的子嗣,于是乎“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他们的诸侯国土地是越分越小,最后小到“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与诸侯王的土地越分越小相比,中央朝廷的实力却是大为增加,因分裂出的侯国直属于中央,故最后是“汉郡八九十”,直属于中央的郡最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90%。

同时,这些直属于中央的郡,其所处的位置还是“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这些郡总是穿插在诸侯国之间,与诸侯国的土地是犬牙交错,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土地完全隔开,尤甚者有时连单个诸侯国的土地都不能不能连成片,并且直属于中央的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将诸侯国牢牢控制住。

如此,就在“推恩令”的推动下,自此后,各地的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朝廷也能很快将其平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