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何谓“士”?《道德经》中只有两章提到“士”,即本章和六十八章何谓“士”?先看古人的注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什么叫做十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做十数
149. 何谓“士”?
《道德经》中只有两章提到“士”,即本章和六十八章。何谓“士”?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于情欲,而复亡之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意思是,上士坚守道;中士信道但不坚定,受财色欲望引诱又会离开;下士根本不懂道。
王弼没有注解清楚。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上士’问道,赶紧实行;‘中士’问道,将信将疑;‘下士’问道,哈哈大笑。不被讪笑,不足以为道。”(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27页。)他把“闻道”翻译成“问道”是不对的,心态、行为、意思都不一样,也没有解释“士”的意思。
陈鼓应今译:“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30-231页。)他也没有对“士”作解释。
“士”这个字,好认、好写、好读,但所含的知识很多,古汉语更加。在现代,我们熟悉与“士”有关的词主要有:战士、博士、护士、人士、壮士等等,但对“士”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古代,士是贵族与平民的分界线。士往上是大夫、卿、诸侯、天子各级贵族,士往下就是庶人。古语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针对贵族阶级讲的,而不是庶人。庶人不识字,没文化,只能从事生产劳作,干体力活。上古社会是世袭制:平民永远是平民,贵族永远是贵族。而且,大夫才能有家,诸侯才能有国,天子拥有天下。士族阶层都没有“家”,但士人处在贵族中的最低层,人数最多。
《说文》:“士,事也。”士人可以不生产,不干体力活,但是要为贵族做事的,也即脑力劳动者。士人从小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要练习琴棋书画,学武骑射;也有不争气的游手好闲。所以,士人中又分文士和武士。本章说的是文士,至于“上士、中士和下士”应该是以知识和德行来划分;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说的是武士。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源自于中国。
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打仗是由各国武士参加的,庶人还没有打仗资格。那时候,打仗跟我们现在球类比赛一样,有很多的规矩。不遵守规矩(犯规)就不是“仁义”之师,是要受到全天下人谴责的。打仗前约定目的,预约时间和地点,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开打。到了春秋后期,善用兵书了,以《孙子兵法》为著名,主张“兵不厌诈”,就不再提倡仁义之师了。武士当将帅或头领,庶人当兵卒充当炮灰。解释了“士”,我们再解读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士族阶层的上等人听闻大道之后,就积极勤奋地按照道的理论去实行。这是上等士人对道的态度。上等士人不但有知识、有智慧,而且人品高尚,忧国忧民愿为天下人服务。当听闻道的原理后就会积极勤奋地去推行、去实践。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士族阶层的中等人听闻大道之后,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这是中等士人对道的态度。中等士人的智力和人品相对差一些,当听闻大道之后,一下子接受不了,只能是保持观望态度。
“下士闻道,大笑之”,士族阶层的下等人听闻大道之后,就会觉得十分荒唐而大声嘲笑。这是下等士人对道的态度。这说明“道”不是什么人都能懂、都能接受的,道是有品位的。
“不笑不足以为道。”大道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反而不足以为道了。也就是说,大道能被这种人接受就显得太普通、太低级、太庸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