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松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什么样的人致敬追怀今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选择对王力先生的致敬追怀,参与王力先生雕像建造的过程,是我最为难忘的一件往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脚步丈量忠诚?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用脚步丈量忠诚(让致敬追怀成为永远)

用脚步丈量忠诚

黄祖松

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什么样的人致敬追怀。今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选择对王力先生的致敬追怀,参与王力先生雕像建造的过程,是我最为难忘的一件往事。

2001年9月7日上午9时,玉林市文化广场,艳阳高照,树绿花红。随着一块红布被徐徐揭开,一尊金光闪闪的铜像展现在人们眼前。铜像高2.8米,人物呈半坐形,一只手轻按着膝上的一本书,宽边眼镜下的一双眼睛深情地注视着脚下这片土地,形态慈祥睿智,一派学者风范。

这就是王力,从玉林博白走出的世界赫赫有名的汉语言学大师、文学家、翻译家。

王力先生是世纪性学界名人,在与他同时代的中国学者中,他无疑是杰出的。先生的导师、国学大师、“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梁启超对王力的评价是:推倒千古,开拓一时。获得梁启超如此高评价的人,绝无仅有!王力先生对中国古汉语研究的博大精深,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开拓性构建,前无古人。他学识渊博,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学子遍布世界。在台湾地区,大学中文系也把他的《古代汉语》列为教科书。可以说,世界无论何地,只要学习汉语,必学王力。

每个人都怀有故乡崇拜的情结,我亦不例外。我因与王力先生同乡,从小就知道王力先生的大名,及至上广西大学中文系,在第一次领到的课本中,先生的《古代汉语》便赫然其中,倍觉亲切和荣耀。在上学期间,又有幸亲耳聆听王力先生大公子——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秦似教授讲授《古音韵》和《现代诗韵》,目睹教授的大家风采,并有机会以老乡的理由多次到教授家谈王力、叙乡情、请教知识,并讨其墨宝。从教授口中获得许多关于王力的故事,因而更增添了对王力先生的崇敬!在与外人谈及故乡时,王力的名字常常被自己挂在嘴边,满满的自豪洋溢在脸上。虽然作为王力的同乡人,我等后辈在学识上、成就上不能望其项背,但总以为先生做点事而感到荣幸和快意。

有一年年底,老朋友——时任玉林市委副书记韦克义到广西日报办事来到我的办公室,闲聊中,与我谈到玉林的文化品牌,自然地谈到王力。韦书记说,王力先生是世界级文化品牌,这样的文化品牌广西不多,但王力文化弘扬力度不足,王力文化建设更是缺乏,以致很多后来者对先生不熟悉甚至陌生,作为故乡人心急啊!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为弘扬王力精神、教育激励后代、塑造民族品格做点事,才无愧为先生的同乡。就在这次闲聊中,他提出在玉林市文化广场竖立王力先生铜像的设想。韦书记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我听后激动不已,当即表示愿意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韦书记和玉林方面也真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很快,王力先生雕像筹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在筹备过程中,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寻找王力先生的资料。王力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因不知其后代和亲友的联系地址方式,玉林方面一时找不到先生的图像文字资料,雕像创作设计工作无法开展。韦克义先生委托我寻找王力先生的资料,我想到了王力先生的女婿张谷先生,张先生是我任职的广西日报文艺部原领导,他的夫人王缉国,是王力先生的大女儿,我大学毕业刚进报社工作时,与我正好同在广西日报农业部编辑室,并与其共事近半年。在与缉国先生共事的时间里,我目睹了王力先生长女的风采文采,深受感染,获益颇丰。在与她的交谈中,获得许多关于王力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故事,这种精神真传到她的身上,她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这些后来者。在工作中,我得她许多教诲和帮助,撰写的文章,许多是经过她亲自指点、修改发表见报,从她的每一处细致有见地的修改文字中,我读出了她的认真、博大、高度、深刻,这些成为我得以迅速适应编辑工作和提高写作编辑水平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好机缘鲜有,能与缉国先生曾经共事,实属幸事!

我择日上家门找到了张谷先生,说明了玉林筹建王力先生雕像的决定和遇到的困难,希望他能给予帮助支持。张老先生见到我这个“外家老乡”格外高兴,并对建造雕像这件事赞不绝口,说,我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现在终于来了!他小心翼翼地把珍藏的王力先生的照片取出来,按照他的理解精心挑选了几张最有代表性的照片送给我,并对王力先生的性格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和形象生动的诠释。他说,王力先生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做人真,性情真,学识真,治学真;博学、睿智、淡泊、从容、仁慈的大家风范。他要求,雕像要体现先生这些性格特征。同时,张谷先生还对竖立雕像的其他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临别时,他赠送我一本他撰写出版的《王力传》说,读一读会对把握王力的性格特征有帮助。

我把王力先生的照片资料转给玉林方面,玉林市成立了雕像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推进实施雕像建造工作。时任玉林市规划局长的黄祖源具体负责设计、招标、筹资和建设工作。黄祖源亦是博白人,与我同宗,出于对王力先生的崇敬热爱,工作格外投入,亲自组织征集设计图案和招标工作,并深入社会各界筹措建设资金。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充分,加上王力先生的崇高声誉,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大力支持,筹备工作进展顺利,资金很快落实到位。这期间,我则为雕像的图案设计奔走,联系广西艺术学院朱光中教授。朱教授是著名雕塑家,曾为博白家乡设计建造了《绿珠女》雕像,立于博白县城街口。由于都是同乡,朱教授创作格外热情投入。我每隔几天便到广西艺术学院朱教授的工作室,观摩朱教授设计、制作模型,与他切磋雕像创作的理解和细节呈现。模型制成后,我又先后两次陪同张谷先生到广西艺术学院,让张先生现场观摩指导,并根据他的意见建议,作了多处精心修改。经过数月的创作、修改、完善,雕像模型终于定稿并获通过。然而,铜像的浇铸碰到了困难,由于当时广西没有浇铸大型铜雕的技术能力,无法就近铸造,朱教授和玉林方面又联系了广州,千里迢迢将模型运往广州浇铸。最后,铜像也在广州被铸造成功,并运回玉林。

2001年,是王力先生逝世1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玉林文化广场。当日,玉林市为雕像落成举行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市里四家班子的成员、各部门领导、各界代表、王力先生的亲属代表数百人出席,气氛极为隆重热烈。

王力先生的铜像,作为玉林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标,将在那里矗立千秋万代,王力精神也因此在这片土地得到永生。在雕像竖立后的十多年间,王力铜像成为学子、教师、学者及民众励志教育的圣地,入学考试、成年礼、教师节等时间节点,许多家长和学生自发到此瞻仰铜像,虔诚宣誓,感受思考,寻找信心和力量,祈求文星高照。由于千万人的虔诚抚摸,铜像上的一本书变得金光闪闪,神光照人。

铜像,使故乡人民以及王力先生的所有弟子学子对于王力先生的致敬追怀有了寄托,使王力故乡一代代人能源源不断地从中感受汲取文化的滋养和文化的力量,从而使对王力先生的致敬追怀变得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