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随着佛教的入门而开始,并于7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和日本,观世音菩萨信仰在7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教中以四壁观音的法相为主,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以大悲显现,拨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

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坦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姻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女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为了济度一切众生,所以倒驾慈航,示现菩萨之身。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经,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而当时释迦摩尼佛在其座下为苦行弟子,由此亦可见佛法的平等无二。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多蜜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观音菩萨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中,都是大慈大悲的代表人物,是智慧的象征,是芸芸众生中修行的榜样人物,在早期佛教中,只有佛才具有大悲的功德,而早期佛教只认可一位佛,即释迦摩尼,这里的悲不是指伤心,佛的大悲是六时,观察世间众生善根与苦难,用各种方便之法来救济,这种大悲观世音的信仰便是观音化说法,大悲救苦信仰的来源。

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1)

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2)

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