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旗帜,是视觉上对国家的概况。国歌则是从听觉上代表一个国家。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旗和国歌是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再远一点的中华民国的国旗是青天白日旗。但是大家知道封建社会的中国有国旗和国歌吗?

封建社会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都是没有国旗和国歌的,因为国旗在人类历史上并非自古就有,一直到近代才在欧洲出现,世界上第一面国旗是丹麦国旗。而中国的国旗和国歌的诞生也是随着外国侵略者入侵才逐步形成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那时和以前一样没有国旗也没有国歌,只有各式各样的旗帜主要用于国家内部各种仪式或战争,为标志各方身份以及地位。

鸦片战争后,原本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与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1862年,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英国人以中国兵船没有标志国家的旗帜为由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訢痛定思痛,考虑在海军中制定一面统一的旗帜来区分中外船队,于是找当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商量。奕訢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而曾国藩考虑到“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为避僭越之嫌,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成为一面形制特异的三角尖旗。

清朝国旗国歌对照表(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1)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旗帜方案: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以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就这样,龙旗在外交层面上具有了国家的象征意义。1888年,在李鸿章等人主持下,在《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国旗”这个新概念。且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最后由慈禧太后决定使用黄龙旗(黄底蓝龙抢赤珠)为大清国国旗,含义是: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1889年3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善后局按照新规定绘制国旗: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形,黄色,中嵌青色飞龙。同年5月张荫权出使国外,奏请按《北洋海军章程》,以长方形龙旗为国旗,斜幅龙旗为商旗。至此古老的中国迎来了第一面国旗。

与国旗类似,国歌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最早的国歌是荷兰人民在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时喜爱歌唱的《威廉·凡·那叟》。1878年(光绪四年),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曾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出使西欧和俄国。在欢迎会上,按照国际惯例要演奏主、宾两国国歌。李鸿章当时灵光一闪,临时想出一首唐朝人的七绝诗以充国歌。然而歌词让人很无语:“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为《李中堂乐》。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 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在需要唱国歌的时候,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来当国歌使用。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谕令内阁正式制定国歌: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于是严复作词,名义上爱新觉罗溥侗谱曲的《巩金瓯》。曲谱实际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依照康熙及乾隆时代登基的礼乐编曲,郭曾炘修订。

歌词是这样的:“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尽管歌词现在看来晦涩难懂,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十分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可是讽刺的是,仅仅在6天之后(即10月10日),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政府也随即土崩瓦解,迅速走向了灭亡。因此,这首国歌并没有传唱开来,很快就被人们给遗忘掉。而随后的中华民国也否认《巩金瓯》曾经是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