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韵味隽永,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流派,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形象也发展成高蹈遁世、淡泊名利的隐士代表,千百年来为风流名士之辈所标榜。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在哪里(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

颜延之在《陶证士诔》中评价陶渊明"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他:"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些都准确地概括了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又好饮酒,写了大量饮酒诗,博学善文,卓尔不群,这种风度充分体现了魏晋士人崇尚自由、向往自然的独特个性。

陶渊明生逢晋、宋易代的乱世,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官至太守,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已经式微,以致生活贫困,他九岁丧父,自幼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度过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少年时光。二十九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外出做官,任江州祭酒,但没几天,因为"不堪吏治",就辞官回家了,他的不合作主义,很早就开始表现出来。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在哪里(陶渊明的诗意人生)(2)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府,当了一名参军,后来因母亲孟氏去世,于隆安五年(401)的冬天,回家居丧。此后政局发生剧变,安帝元兴元年(402),野心勃勃的桓玄举兵攻入京师,于元兴二年(403)篡位,改国号为楚。元兴三年,刘裕起兵征讨桓玄,陶渊明再次出仕,在刘裕手下当了参军,后来他觉得在刘裕幕中难有作为,第二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但只在官八十多天,就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隐田园,从此再未出仕。

在陶渊明传世的125首诗歌中,有关酒的诗歌占了很大部分,据学者统计,在他的诗歌中,"酒字出现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醇字一次。"正因为对功名渴求、死生忧惧和超然物外的矛盾时常萦绕在他心头,他不得不借酒浇愁,以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也因此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饮酒诗,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都是他在"闲居寡欢"时,借酒消愁时的产物。《饮酒·其五》即是此中的佳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在哪里(陶渊明的诗意人生)(3)

诗歌的首句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将自己的居住环境娓娓道来,平淡而自然,他虽然在人群聚居的地方结庐建屋,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这样反差手法,常见于陶渊明的诗歌中。他在《归园田居》中便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相同反差写法,这样的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张力十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转而自问自答,解释了这样的矛盾,即心灵远离了喧嚣,自然能处于僻静之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奉为千古名句,苏东坡评价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由虚入实,让人身临田园生活的恬淡悠然之境,感受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乐趣。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在哪里(陶渊明的诗意人生)(4)

紧接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用字凝练,又留有无限遐想的空间,"采菊"、"东篱"、"南山"、"飞鸟"等意象共同构画一幅恬静和谐的田园日夕图,使人沉浸其中,悠然往返。

结尾二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由实化虚,以虚涵实",打断了我们沉醉其中的想象,却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此中的"真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中的"真意"也只待我们自己去思索,不足为外人道也!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除去十三年的仕宦生涯,隐居生活的二十二年占了他人生的三分之一,他在纷纷乱世中,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冲淡自然的田园诗,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他的一生也是矛盾的,对于功名富贵和生死问题的思考始终萦绕在其心头。他一方面渴求功名富贵,却又向往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也因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才使他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