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武将,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当属李靖了。
李靖的出名得益于《封神榜》,民间将李靖神化为托塔天王,在许多地方都设有祭祀供位。而李靖,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名声,跟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脱不开干系。
李靖字药师,被称为李卫公,出身于官宦世家,并在隋将韩擒虎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富有文才武略。李靖经常与舅父韩擒虎一起探讨军事事务,并常常受到韩擒虎的夸奖,还将他与名将孙武、吴起相提并论。早年,李靖担任长安县功曹,尽管,李靖的官职略显卑微,但是,他的才干却远胜隋朝的其他官员,吏部尚书牛弘常常称赞他有“王佐之才”。
隋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渊等一方豪强欲一争天下。李靖看到李渊在暗中招兵买马,便洞察到了他的动机。为了博取功名,李靖不惜将自己伪装成囚徒去往江都,只为寻找机会向隋炀帝告密。当李靖到达京城长安的时候,关中已经发生叛乱。不久,李渊又起兵攻陷长安,李靖被俘虏后正要斩首,情急之下高呼:“明公兴平除暴,怎么如今壮志未酬,就因私杀死壮士?”
李渊被他的言行打动,李世民也很赞赏他,使得李靖免于一死,并被李世民招入幕府。
李靖真正大放光彩,是在大唐建立之后。
当时,南方割据势力叛乱频繁,李靖被派遣前往江陵剿灭萧铣,行前还向李渊献出十条平定萧铣的计策。这些计策都被高祖采纳,于是,便任命李靖为行军长史,李孝恭作为行军总管,由李靖负责统辖十二总管,赋予他全权处理军事的权力。
部队从夔州沿长江而下,另外三支高祖部署的偏师,则从别的方向行进以配合作战。当时,正值秋雨连绵、江水暴涨的时期,叛军首领萧铣认为天降暴雨、江水水势湍急,唐军不会冒险走水路,因此,沿江不设兵防备。但是,李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带领部队乘船袭击。
其余部将大都认为江水暴涨不宜行动,建议等到天晴之后再去。然而,李靖却坚持认为:如果现在趁着萧铣没有防备,乘江水暴涨之势,突然袭击到城下,必定能够破敌。而如果等到雨过天晴,江水退去,则萧铣必定会有防备,到时候,唐军仓促起兵又没有援军,这场战役必定失败。
最终,李靖成功说服行军总管李孝恭,带领两千多艘战舰顺流而下,迅速占据荆门、宜都二镇,攻陷夷陵。萧铣的部将文士弘带着数万精兵应敌,但是,却被李孝恭打得落荒而逃,并被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损伤过万。后来,文士弘再次召集残兵败将前来战斗,却再次被击败。
清江总管盖彦举凭着五州之地投降于唐朝之后,萧铣只得倾尽全城兵力出击。李孝恭准备出战,却遭到了李靖的制止。他认为:“敌军此次绝境求生,气势不能持久,如若我军停泊于南岸,暂缓一日,敌军必定会选择分兵,一部分回营自守,一部分留在前线。到那时候,我军再趁势攻击,必定能够破敌,但是,如果现在出击,敌军就会顽强死战,即使唐军这样的实力,也很难抵挡。”
李孝恭没有听从李靖的建议,将李靖留在营中防守之后,自己率领精兵出战,结果大败而归。战胜后的萧铣部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一路上只顾着抢夺战利品,军容混乱,使得行动被辎重拖累。这时,李靖却出兵袭击,敌军几乎提不起反抗的心思,一路溃逃。
最后,李靖攻陷叛军水城,缴获了大量战舰。
李孝恭等人前来祝贺,李靖却建议将缴获来的战舰全部放入江中。众人不解,李靖解释说:“现在,我军深入敌穴,腹背受敌,即使带着这么多的战舰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果将战舰都放到江中,敌人看到了便会以为江陵已经被击破,则会对我军心生忌惮,不敢轻易前进。”
后来,果然如李靖所料,前来援救的援军看到江中的战舰之后,纷纷不敢前往。最终,萧铣无奈只能打开城门投降,从此,南方州县纷纷归附唐朝。
武德六年,辅公祐发动叛乱称帝,高祖便任命李孝恭、李靖分别为正、副元帅,带着七总管兵力前往镇压。唐军兵临城下后,辅公祐的部将赴当涂,冯惠亮、陈当世等人坚守不出。李孝恭便派兵断绝敌军粮道,冯惠亮等人迫于军中缺粮,只能来袭击李孝恭军营,但是,李孝恭却坚壁不动。
双方一直僵持到了第二年,李孝恭集合诸将讨论应敌对策,诸位将领皆认为敌军手握强兵又城栅坚固,强攻不是上策,主张袭击敌军首都丹阳,只要攻陷丹阳,敌军便会不攻自破。李孝恭本人也倾向于这种方案,但是,李靖却不同意,他认为:攻陷丹阳相对于攻陷冯惠亮等人的城池只会更难。
如今,唐军率领劲勇之兵尚且不能攻破,如果到了丹阳更加难以立功。到时候,前方有丹阳守军,后方有冯惠亮等人,在腹背受敌之下,即使想要安全撤回都很难办到。而且,冯惠亮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必定不会惧怕在野地作战,如果我军能够诱敌深入,突袭之下必定能够重创敌军。
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计策,将一些弱兵派去冯惠亮等人面前挑衅,冯惠亮出营后发现唐军势弱,便以为有可趁之机,于是,带兵追赶。最终,却被埋伏的唐军精兵袭击,一路追杀,所有营寨尽数被摧毁,使得冯惠亮等人只能仓皇逃走。之后,李靖率领队伍一路前进,直抵丹阳。
辅公祐见到大势已去,不由得惊恐万状,带领亲兵弃城而逃。但是,却在逃亡途中被抓获,送到丹阳处死,使得江南叛乱从此平定。
武德八年,突厥可汗颉利率领十万大军在西山一带作乱,高祖派遣几支唐军前往御敌,但是,大部分军队都被突厥军队击败,有的甚至全军覆没,唯有李靖带领的一万江淮部队没受损失。
到了贞观三年,唐太宗任命已经是兵部尚书的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世勣、薛万彻、柴绍等人为行军总管,发十万多兵力,分四路前往平乱。
李靖认为兵贵神速,便率领三千骁骑兵前往袭击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惊慌不已,看到李靖的军队便以为身后带着唐朝倾国之兵,于是,仓皇逃遁到铁山。同一时间,唐军其它兵力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颉利畏惧于唐朝势力,于是,派遣使者入唐谢罪,举国向唐朝称臣,自己也搬迁到唐朝首都长安居住。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唐俭等人赴往突厥宣慰,由李靖带兵迎接颉利。李靖等人私下商议,认为颉利虽然战败,但是,突厥部队势力却仍然不可小觑,将来如果他们恢复势力,必定又会进攻中原。
如今,敌军接受唐朝接纳,必定会放松警惕,如果派遣精骑一万,带着足够吃二十日的干粮前往袭击,一定能够重创突厥势力。李靖将这个决定告诉将军张公谨,但是,却遭到了严词拒绝。张公瑾认为:如今唐朝已经允许突厥投降,就连敌人的使者还在长安没有离开,如果现在发兵攻打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李靖一直坚持,最终,张公瑾拗不过他。
颉利见到唐朝使者来请自己的时候,心里感到十分踏实。但是,李靖、李世勣等人却连夜进军,在阴山一带俘获了千余帐突厥士兵。紧接着,李靖又派遣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骑作为前锋。当时,雾气正重,等到唐军距离铁山颉利牙帐只有七里的时候,颉利才发觉这次危机。
颉利见到自己大势已去,于是,乘着千里马逃跑,使得唐俭部队趁势脱身而归。等到李靖大军赶到铁山之后,敌军已经溃不成军,最终,突厥被俘获十余万,斩首万余。颉利几次想北渡沙漠,但由于路口已经被唐军守住,因此,没能得逞。后来,他又改道吐谷浑,却被唐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
从此,突厥灭亡,阴山北部大漠纳入唐朝版图。
后来,李靖因为年事已高,加上早年征战,身体留下了许多隐疾,于是,便告老退休。但是,当立国青海的吐谷浑出现叛乱的时候,唐太宗又希望李靖能够带领大军应敌,李靖知道后,毫不犹豫地请求出征。于是,太宗任命李靖为大总管,让他带兵出击吐谷浑,最终,李靖果然不负众望,大胜而归。
李靖不仅有着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而且,在军事理论方面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根据史料记载,李靖一生著有多部兵法,其中包括《韬钤总要》三卷,《韬钤秘术》一卷,《李靖六军镜》一卷,《卫国公手记》一卷和《李靖兵钤新书》一卷。但是,这些兵法却大都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通典·兵典》中保存的部分《李靖兵法》。
李靖的军事成就,在其他唐代将领中显得很突出,唐高祖多次夸奖他是萧铣、辅公祐等叛军的治病膏肓,即使是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人也不能比及。
唐太宗也常常赞美李靖,对李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李靖年老不能征战的时候,唐太宗评价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认为李道宗为人谨慎,作战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其他两人若非大胜便是大败,但说起来,却都比不上李靖。
李靖死后,唐太宗将他和他的夫人合葬在一起,将他们的陵墓设在自己的陵墓旁边,还按照西汉名将霍去病、卫青的旧例,在坟墓前修筑关阙,修筑成吐谷浑积石山和突厥铁山的形状,以示对李靖卓越功绩的表彰。
细数唐朝名将,其实,并不在少数,但是,他们有的却着力于政治并非军事,有的出身藩族,不能为汉人侍奉。况且,相对于李靖而言,他们既不像李靖一样拥有水、步、骑三兵作战的全面经历,又没有军事理论的著作传世,论影响力更是远远不能及。
如此一来,民间百姓把李靖附会为托塔天王,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十七》、《李卫公兵法》、《资治通鉴·唐纪》、《新唐书·太宗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