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

直肠类癌(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发生于直肠黏膜上皮内嗜银细胞的肿瘤。直肠类癌临床较少见,其发展缓慢,恶性程度较低,病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起初在黏膜下有一个或数个结节,质硬、活动,表面光滑,长到一定程度可穿破黏膜并发生转移。瘤体直径小于1厘米、无淋巴结转移者行局部切除比较安全。

良性肿瘤是息肉吗(酷似良性息肉的类癌)(1)

病因

直肠类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其发病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直肠息肉也是本病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认的是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生长缓慢,病程长,而且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一半以上的患者确诊时无症状,少部分患者可以有肛门和直肠部不适、便秘、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4~7厘米处,以直肠前壁及侧壁多见。肿瘤直径多在0.5~1厘米,大于2厘米者少见。肛门指检常可触及圆形、光滑、可移动、质硬的结节。

良性肿瘤是息肉吗(酷似良性息肉的类癌)(2)

检查

1.肛门指检

可触及黏膜下活动、光滑、质硬且界限清楚的肿块。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下可见到有广基息肉样隆起,多为单发,呈灰白色或黄色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肿物,质地硬,有完整的黏膜覆盖。

3.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对直肠类癌的诊断帮助较大,表现为黏膜内低回声图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外形光滑,有助于确定患者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4.病理检查

因直肠类癌位于黏膜下,表面有正常的黏膜覆盖,故做活检应取到黏膜下肿瘤组织才有价值。

诊断

1.直肠指诊如果发现圆形、光滑的黏膜下硬结,应警惕本病。

2.结肠镜及其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结肠镜下典型表现为黏膜下结节状隆起,直径多小于1厘米,质硬,推之常可移动,表面黏膜光滑,颜色较苍白发黄。病理活检可确定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

治疗

良性肿瘤是息肉吗(酷似良性息肉的类癌)(3)

1.直径<1厘米的类癌,若未侵入肌层,可经肛门做局部切除,如摘除完整,仅需密切随访。

2.直径1~2厘米类癌局部切除后,切缘及基底阴性,无淋巴转移,宜密切随访。

3.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则应按治疗癌症原则行根治切除术。

4.若发生肝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经肝动脉插管栓塞,介入化学治疗等。病情允许时也可切除转移灶。

如何判断直肠类癌是良恶性,文献上指出两点依据:①类癌若>2cm常提示有恶变;②显微镜下类癌浸润肠壁肌层或超过肌层就意味是恶性。故类癌大小及浸润深度,是判断是良性或恶性的主要条件。但有人曾见1例高位直肠类癌仅0.5cm,烧灼切除仅达黏膜下层,因不能除外恶变,根据患者强烈要求根治而行前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有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0年还健在。因此类癌大小只能作参考。

预后

直肠类癌的预后一般较好。手术后即使局部复发,再次切除亦可能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