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赣江一级支流贡江上游;介于北纬25°29′~25°55′,东经115°29′~116°02′之间,东南邻福建武平和长汀,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85千米。距赣州市(经杉树排、瑞赣高速)137千米,距省会南昌市(经瑞金、抚州)440千米。
会昌县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周围高、中间低,自东南往西北略呈掌状倾斜。河流众多,南来的湘江与东来的绵江汇成贡江直入赣江。年降水量1621.2毫米,年均温19.3℃。截止2013年5月,全县总人口51.1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7万人。全县通行客家语(宁龙片),客家文化浓厚。
会昌县是中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中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矿藏有锡、岩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特产有会昌米粉、会昌酱干等。会昌城区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境内有323、206国道和赣龙铁路穿过,成厦、济广高速会昌段已建成。
该县是革命老区,存有会(昌)、寻(乌)、安(远)中央县委旧址、中共粤赣省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有汉仙岩摩崖石刻、羊角古城堡、会昌山森林公园、会仙温泉等。
-
中文名称
-
会昌县
-
外文名称
-
Huichang County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
下辖地区
-
19个乡镇
-
政府驻地
-
文武坝镇红旗大道
-
电话区号
-
0797
-
邮政区码
-
342600
-
地理位置
-
江西省的东南部
-
面 积
-
2709.91平方千米
-
人 口
-
51.16万(2013)
-
方 言
-
客家语(宁龙片)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著名景点
-
汉仙岩、盘石山、肖帝岩、会昌山、狮子岩、车心温泉等
-
火车站
-
西江站
-
车牌代码
-
赣B
-
拼 音
-
Huì Chāng Xiàn
-
耕 地
-
26万亩
-
行政代码
-
360733
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划于都县东南六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属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绍定四年(1231)升会昌为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县。而据《会昌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开得砖12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大德元年(1297)会昌升为州,辖瑞金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此后明清二代会昌均属赣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代府州制,次年统一为县制,各县直属省。会昌属江西省。
民国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十二行政区(长官公署设宁都)。
民国24年(1935),江西省划为8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八行政区(专署设宁都),直至1949年8月会昌解放。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共筠门岭地下区委;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联合成立中心县委;1933年2月在会昌县内设会昌、筠门岭、西江三县;1934年9月三县又全并为会昌县。
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会昌北部地区,10月成立“会昌县革命委员会”,先驻庄埠,后迁至县城,隶中央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撤销会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7月,建立西江、门岭县,会昌一分为三,隶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西江县划为中央直属县。同年,会昌县苏与门岭、寻安县苏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寻安会县苏,隶赣南省苏。西江县隶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解体,会昌复为一县。
1949年8月22日会昌解放,成立会昌县人民政府,属赣州专署。9月中旬,成立宁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昌隶属之。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会昌属赣州地区专员公署。此后,赣州行政区划多次易名,会昌一直隶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