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对话人物

金光,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宇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工程和航天智能遥感仪器。曾任吉林省小卫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

几十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

中学生造卫星,拿出800万元让学生造卫星(1)

对话背景

2月27日,以武汉大学在校学生为主体研制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学生团队在庆祝“飞天梦圆”的同时,都特别表示要感谢一个人——项目的发起人、总负责、总指导金光教授。

3月5日,这位一直让媒体“多关注学生”的卫星专家,终于在极目新闻记者的要求下,畅谈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视频原创 马星翔 胡祉祺 张恒伟

对话金光教授

没收到卫星“报平安”信息时很焦虑

极目新闻记者:首先还是请您透露一下“启明星一号”卫星的近况吧,什么时候能看到它拍摄的第一张图?

金光:判断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要经过三步。第一步是星箭分离、卫星入轨,这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创纪录地一箭发射22星,这么多卫星就像一串糖葫芦,飞进太空后各找各的归属,也就是自己的轨道。

第二步是遥测信号正常,就是要听到它发信号回来“报平安”。我们原计划在“启明星一号”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时收到信号,但是因为一些初始参数的设定有点偏差,当时地面没有收到信号。这颗星代表了武大几万师生的重托,所以当时还是挺焦虑的。后来,终于在它飞行第三圈时,北京时间2月27号的14点11分,我们收到信号了,大家都欢呼起来。

第三步就是发挥科研作用,对于遥感卫星来说,就是拍回图片来。3月2日,我们已经收到了“启明星一号”拍摄的图像,但是相机的参数还需要调整,传回的图像还不理想。4日,我们收到了一张理想的图片,可惜拍摄区域全是厚厚的云层。所以,我们在等一张最圆满的图,最好是湖北、武汉的图,再对外发布。应该很快了。

中学生造卫星,拿出800万元让学生造卫星(2)

“启明星一号”卫星

极目新闻记者:关于这颗卫星我们报道了很多,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您本人的故事很少被大众知晓。能否简单介绍下您的经历?

金光:我是长春人,之前一直在长春求学和工作。我20岁时才高中毕业,但很幸运碰上了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当时我对今后学什么,包括对卫星都没什么概念,就是因为觉得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今长春理工大学前身)很神秘,就抱着一颗好奇心报考了,从此开始和光学仪器打交道。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又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攻读硕士,后来又考了在职博士,跟着王家骐院士学习。

我在长春光机所参加工作之后,参与了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光学测量设备的研发。我负责的是一个关键设备,叫标校经纬仪,它用来对卫星和火箭进行精确的测量,交付后起到了很圆满的效果。那时候我还很年轻,三十多岁,能够跟着前辈参与国家重点项目,非常自豪。

后来,我又跟着前辈做出了我国第一台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它可以从天上对地面进行测绘,奠定了我国测绘卫星主要载荷的基础。我们还研制了一些机载的光学设备,都可以理解为研发天上用的相机。

到2003年,我就开始卫星整体研制工作。直到2019年,我退休以后,很荣幸地收到李德仁院士和龚健雅院士的邀请,来到了武汉大学。

科研人的浪漫是享受成功的喜悦

极目新闻记者:能否分享一下,您最难忘的经历,哪颗卫星让您最自豪?

金光: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很多项目在我的脑海当中,就像历史的画卷一样不断展现。我参与的项目很多,遇到的困难也很多,当然,克服困难以后带来的成功喜悦也很多。要说最自豪的可能有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长春光机所在我的建议下开始研制卫星。我带领一批从未接触卫星的年轻学者,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景,经过10年的坚韧不拔地努力,在2015年把“吉林一号”卫星成功送进了太空。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它是我负责的第一颗卫星,也是开创我国商业航天的高分辨率新时代的卫星,所以我特别难忘。

第二件就是,我来到武汉大学以后,得到了李德仁院士和龚健雅院士非常发自内心的一种关心和爱护,这让我非常感动。因为人生短短几十年,想做出一些成绩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还要有几位良师能对你进行帮助。我能两者兼得,非常幸运。

中学生造卫星,拿出800万元让学生造卫星(3)

金光最大的爱好是滑雪

极目新闻记者:卫星是个极其严谨、复杂的工程,平时您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有没有一些属于“卫星人”的小浪漫呢?

金光:我所理解的浪漫,跟你们肯定很不一样。普通人认为,浪漫就是和喜欢的人去咖啡馆喝点咖啡,去酒吧喝点洋酒,或是漫步林间小道。实际上这不是浪漫,我们搞科研的怎么体会浪漫呢?就是当你遇到一个技术瓶颈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但是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攻关,问题一下就解决了,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种孜孜不倦地追求换来了柳暗花明后的成就感,就是我们最大的浪漫。

如果非要说个人爱好的话,我年轻时的爱好是踢足球、中长跑,后来50岁时,喜欢上了滑雪。为什么呢?因为滑雪带来的乐趣,和搞科研从某种程度还是相似的。当你征服了一个艰巨的雪道,那种成功的喜悦和攻克一个科研难关是相似的。

来到武汉大学以后,滑雪这个爱好只能搁置了,但是我可以从教学上、科研上继续获得我的浪漫。

拿出800万经费是要回报武大

极目新闻记者:为什么2019年会来到武汉大学,而且还是继续搞卫星,不累吗?

金光:实际上确实觉得累,刚才说到有浪漫,但是每一份工作也都有苦闷。这就要看你人生追求的是什么,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你就能抛弃烦恼。

我的夫人也跟我讲,你都60多岁了,还拼啥命?我们享受天伦之乐,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好吗?但是我这辈子一直从事国家的科研工作,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有机会能到高等院校,给年轻的同学们传授我一生中所获得的一些知识,帮助他们早日成才。

当两位院士发来邀请时,既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又给我带来一些科研上与教学上的紧迫感。每当我上课时,看到年轻的学子们那种渴望知识的表情,那种求知欲,我就有种紧迫感,不忍心说教完今年就不教了。

中学生造卫星,拿出800万元让学生造卫星(4)

武大师生见证“启明星一号”卫星发射

极目新闻记者:在大学当老师,和之前在科研院所有什么不同?

金光: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多了,以前我也带博士、硕士生,但是数量比较少。来到武汉大学后,我要面对众多的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教本科生是不一样的,虽然武大的学生很优秀,你还是得讲得更仔细、更贴切,让学生能接受我传授的知识。虽然讲课会更累,但我也收获很多。比如,每天当你进入食堂,面对都是年轻又有求知欲的面孔时,我仿佛也回到自己二十几岁上大学的环境了,有返老还童的那种感觉,让自己的心情很愉悦。

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大的第一个项目,您把经费交给了学生,把成绩也交给学生,为什么?

金光:我一生干了几十项科研工作,像我这把年纪的同志,既不追求钱,也不追求名利,所以武汉大学给我的人才引进经费,有人劝我把钱投到自己所喜欢的科研设备的购置,包括科研条件的完善上,但我想的是要为武汉大学遥感学科建设能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

大家都知道,武汉大学的遥感信息科学技术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但唯一的短板就是缺乏硬件,包括卫星、光学的相机的研发,以及这方面的教学。我们过去的教学是从书本到书本,实验方面相对薄弱一些。那么不如我们就以一颗卫星作为切入点,把经费投到这个项目当中,以这个项目带动学科的发展,带动人才的培养。因为卫星涉及很多的学科,包括机械、电子、无线电、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热力学的技术等等,所以拿这么一个小的平台,让不同学科的同学围绕卫星来进行实践,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人说我拿出800万经费很有奉献精神,我觉得谈不上奉献。就好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学校给我的经费我就要回报学校,让这颗卫星成为武大遥感学科成绩的一个缩影,同时能服务湖北的经济发展。我也希望通过这颗卫星,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武汉大学,选择遥感学科。让他们知道,选择了武大遥感,今后也有机会研制“启明星二号”“启明星三号”,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书写辉煌的一笔。

湖北航天事业有得天独厚条件

极目新闻记者:我国的卫星事业,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湖北和武汉有着怎样的潜力?

金光:我只是武汉大学的一个普通老师,这个问题应该由更权威的专家来回答。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航天实力、卫星事业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从国内来看,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代表了最高水平。而湖北发展航天事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软硬件方面都具有人才优势。现在武汉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有三江航天集团,虽然目前发射的卫星数量相比较少,但我相信随着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极目新闻记者:能否展望一下,未来卫星事业会有怎样的新变化,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哪些新的惊喜。

金光:武大学生研制的“启明星一号”,可以让老百姓意识到,卫星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现在,我们的很多高科技功能可以通过手机去实现,但距离用手机APP操控卫星还有一定距离。李德仁院士很早提出的“通导遥一体化”,就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越来越智能化,普通市民可以拿着手机获取卫星图像,想看哪里看哪里。比如你想去北京旅游,可以通过搜集搜寻到正好在北京上空的卫星,看一看那边的景点游客是否很多。要做到这些,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努力,需要我国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通讯员:吴江龙 张学敏

来源: 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