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艳文 谭智心

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是世界各国合作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普遍做法。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正处于从数量高速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发展需求日益凸显,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中已经有大量自发形成或政府引导组建的联合社探索,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各地区各行业都表达出联合合作的需求,也开展了联合合作的多种实践探索

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已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苏南地区,农户个体经济效益不错,大部分农产品在本地市场上就能销出,联合社在销售方面并没发挥出独特优势,但在生产联合方面表现出较大需求。随着本地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原有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农业生产单靠家庭农场、单体合作社也难以为继。因此,联合社在发展生产、服务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需求非常迫切。

例如,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大部分乡村是丘陵、山地,盛产茶叶、柑橘、枇杷、杨梅、蔬菜等,但任何一种产品的体量都较小,难以发展成大规模产业。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就是把产品做成“名、优、特、奇、新”,走精致高端农业路线,不断延伸农业产业的功能。为促成当地各类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发展,东山镇政府组织引导几家骨干合作社联合起来,登记注册“东山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联合会在镇农林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整合各部门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资源,为当地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综合防治、电商配套、产品检测、农资配送、金融服务等全程服务。以茶叶产业为依托,联合会开创乡村茶吧,引领当地农业从生产农产品、卖农产品走向生产“乡村景观”、卖“乡村景点和服务”,不断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的功能。

吴中区临湖镇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传统水稻生产难以持续。尽管各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通过“双置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保障房)模式,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后发包给农民合作社或外来种田大户经营,但仍面临一些生产经营管理难题。例如,大户经营土地容易造成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每到丰收季节,因村公路都被占道晒稻谷而引发村民矛盾,村“两委”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化解这些问题。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临湖镇以7个村的社区股份合作社为依托,组建了“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借力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对当地水稻产业的跨村域联合,开展全程机械化耕种、烘干、加工、包装、运销等全产业链服务,并拓展田间旅游,发展虾稻共生、文旅融合等多种新业态,有效促进了传统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乡村现代化。

二、联合社在整合资源,承接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资金、人才外流严重,农村发展面临“人财两空”的处境。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联合社成为有效对接工商资本下乡,增进投资者与农户之间信任与合作、确保双方利益的重要组织桥梁。

位于孝感市孝南区的湖北天圆金果专业合作社联社,由湖北天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牵头组建,下有育苗、养殖、农机3家成员合作社,目前在全省已有20多家合作社加盟。公司培育了一种从土耳其引进、经本土培育改良的独特水果。该水果耐储存,自然常温下可贮存6个月而不烂,果肉细腻、核小无渣、一果多味,集梨子、苹果、哈密瓜等多种水果味道于一体,且产量高、耐寒冷,目前市面价稳定在6~10元/斤。公司掌握有该水果的种苗、栽培及肥料、药物等核心技术,品种无法轻易被复制。利用联合社的组织优势,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公司在湖北省内建立了28个种植生产基地,在省外的新疆、安徽、湖南、四川等18个省份建立了示范基地。在恩施等贫困地区带动了31个贫困村2000多户贫困户种植该水果,使贫困村亩产收益从1.5万元提高到5万元以上。联合社这一组织形式,成为天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农业、拓展基地、壮大规模的有效平台,也成为推动所在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组织工具。

三、各地合作社联合合作的联结机制及经营管理模式多样,主要有股份制联合、项目制联合和品牌型联合三种形式

利益纽带是促成和维系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的基石,找准各合作社之间的有效利益联结点是联合社能否成功组建并可持续运营的关键。联合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固然取决于成员社所涉产业的特征和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只有设计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将各个单体合作社的优势整合起来,强强联合,才能实现联合的整体效益。

目前,各地联合社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创探索期,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多样。如在苏州地区,就有“联合会”“联合社”“联合体”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他地区更有“公司 联合社 合作社 农户”“联合社 公司 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各种“拼接相加”的联合形式。各种类型的联合社都采取因地制宜的权益性管理模式,怎么方便怎么来,既利用公司集中决策的效率优势,又利用合作社组织农户的成本优势,还实行联合社交易量返还的惠顾原则,多种组织中的管理逻辑在联合社里交叉穿梭,看上去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从实地调研所接触到的一些较具活力、管理较为规范、产权较为清晰的联合社来看,大致有如下三种组织联结形式。

1.股份制联结,公司化管理。股份制联结就是各成员之间按出资额度组建联合社,一般都由某个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占有绝对控股权,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联结方式。

例如,湖北省仙桃市兴鑫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总出资600万元,其中湖北中和农产品大市场有限公司出资300万元,占50%的股权,仙桃市宇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0万元,其余15家成员社和1个家庭农场成员共出资290万元,平均每家成员社占股约3%。联合社下属各成员社主要经营鳝鱼等水产养殖业,联合社主要负责成员鲜活水产品的包装、运销服务以及过量滞销产品的加工服务。联合社设理事长1名,由中和农产品大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设总经理1名,由中合农产品大市场有限公司经理担任;设副理事长5名、监事3名,由成员社理事长担任。

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主要利益在于节省运销成本。据成员社理事长测算,每100斤水产品外运至上海大市场,能节省运销成本120元。此外,加入联合社最大的好处是货款安全可靠,因为每走一次货运都是上百万元,走联合社的货运安全放心。联合社的盈余以按各成员股份比例分配为主,而决策方面,则由5个核心成员进行集中决策,以提高决策效率。

2.项目制联结,订单式管理。项目制联结比较灵活,主要用于农产品种类丰富地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特别适合在盛产五谷杂粮的地区。例如,湖北省天门市领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一名退伍军人返乡组建,理事长曾在海南省服役,在当地广有人脉。退伍返乡后,在家乡创办了“五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海南客户定制米、面、粮油等农产品。天门地区农村土地富含硒元素,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理事长自己创办的五福种养专业合作社所种产品规模有限,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于是以自己的合作社为基础,创办了领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领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公司负责接收订单和各类农特品种试验示范,联合社则负责组织成员社按照公司订单要求和标准生产相应的产品。由于日常生活消费市场对于五谷杂粮和粮油等需求品种多样,联合社采取项目制方式,依据订单种类的不同,组建富硒玉米、土豆、稻米(光稻米就有52个品种)、莲藕、蜂蜜、茶叶等众多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吸纳不同的成员,同一个成员也可以加入不同的项目。联合社按照不同项目分类结算,以订单高价收购进行一次性返利。联合社还将科研院所、同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多方力量联系起来,致力于打造当地的产业联盟。

3.品牌式联结,合作式管理。通过特色品牌组建联合社推动产业走高端优质道路是各地联合社发展的又一典型做法。基于特色品牌的联合方式对品牌维护、运营和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联合社具有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排他性,无法轻易被复制和滥用。

例如,孝感市孝昌县的湖北七仙红林果合作社联合社由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在孝感市有5个核心成员社,在全省有18家成员单位。湖北省桃果产量全国第4,而孝感市桃产业占据湖北省的70%。为了蹚出一条“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道路,自20世纪90年代就专攻桃产业的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研发出特色桃品种“红肉桃”(当地亦称“血桃”),该品种成为国内上市最早的自然成熟的桃子,出口远销至俄罗斯,且能从5月卖到9月。与全国同行业相比,不仅在桃子品质和口感上独具特色,在上市时间上也有显著优势。联合社挖掘当地七仙女下凡的民间传说,将其注册打造成“七仙红”商标专利。该联合社就是掌握了这个核心品种的各项专利技术,才能将当地桃产业领域的合作社整合起来。目前,联合社采取民主集中制决策,由5个核心成员定决策,而在盈余分配上,采用按交易量返还的合作社模式,联合社与成员社之间除了进行订单合作,还对成员社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坦言,靠品牌联合起来的事业,必须维护好品牌,要视保护品牌如保护自己的眼睛。实现产品可溯源是维护品牌的关键。为此,2020年,联合社与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方面有独特技术和运营经验的网络公司合作,共同注册了七仙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不断提高联合社产品质量监控系统,完善电商销售渠道。

(本研究为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2021年院级课题“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机制与功能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杨艳文,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谭智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联合合作的模式与成效)(1)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