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峰景说

作者:小秦同学

端午节介绍屈原(端午节这场大剧)(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国家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为龙图腾说。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以龙舟竞渡等方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日;

二说为纪念屈原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以祭之;

三说为浴兰说。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据东汉菜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以南朝梁宗檩《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为迎“涛神”伍子胥之意;

六说源于晋代《会稽典录》一书,言端午是为纪念为寻父投江而死之孝女曹娥;

七说乃以为端午源于夏,商,周时之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已惩恶气。

此外,端午节之起源另有多种说法,不做主流之言,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端午节于我国流传时间甚远,影响广泛,而来源之说更是纷繁复杂。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普遍将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也就是说,在一众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演员中,屈原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脱颖而出。屈原的胜出是历史的选择,是华夏民族的选择,是汉文化的选择。

时逢端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在端午节这场大剧中,屈原是如何被历史这个导演选中的。

一部好戏想要成功离不开四个要素,那就是导演,剧本,演员和观众,我们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屈原胜出的原因。

1导演

说到导演,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几个名字:斯皮尔伯格,卡梅隆,张艺谋,冯小刚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导演,他们拍的电影都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再牛X的导演在历史这个导演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可以说,所有人类的影视作品均来源于历史,在历史面前,所有的导演,甚或所有的人类都只能是小学生的角色,我们永远都不能望其项背,只能在其指缝露出的沙粒中寻找知识的给养,而成就自己或大或小的一番事业。

所以,在历史这个导演的眼中,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其门槛可谓高逾万仞,而要成为主演,恐怕就要跨过珠穆朗玛峰了。

很显然,在“端午节”这场大剧中,这些候选的演员都绝非等闲之辈,导演想在其中遴选出最佳人选做主演,显然要考量到剧本的需要。

2剧本

历史不仅仅是一名导演,她还是一名编剧,所有的剧本都由她一手挥就。

一部好的剧本,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性,还需要与历史,文化,人文,自然等等相关要素产生关联,这样,拍出的戏,才会让观众产生共鸣。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端午节”这个剧本中,屈原会成为最佳演员人选。

首先,从最原始的自然属性来看。端午时逢仲夏,近乎夏至,恶日毒出,夏至说,浴兰说两个剧本正应其时。但是,以单纯的节气来赋义整个剧本,恐怕太过单薄,撑不起这一出鸿篇巨制。

所以,人文的戏份就必不可少。龙图腾说剧本似乎符合这一要求,古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对龙图腾进行祭祀,可以看为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活动。但以此为端午节的剧本,浪漫有余而血肉不足,缺乏社会性的具体价值观和文化具象。

这就要求有具体的个性化事例充实剧本的故事主线。

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表现的是至孝之道。故事性过于单纯和简单。

介子推宁背母葬身山火之中,亦不肯受晋文公之恩惠,表现的是忠孝之义,士人风骨和一段君臣际会的悲剧。其遭遇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唏嘘悲痛,寄哀思于逝者。故其成为清明剧本中的主角更合其实。

伍子胥的剧本则更曲折精彩,他因父兄被杀愤而离楚投吴,后率吴军攻楚,几灭楚国,掘楚王墓以鞭尸泄愤。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告诫世人暴政必亡,远贤必危的道理。

但是,其率吴攻楚,鞭尸楚王的做法毕竟有投敌叛国,以泄私愤之嫌。而我国的历史大剧本向来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这一点上,伍子胥显然是不合适的。

屈原的一生,从其个人遭遇来看是悲剧的一生。他一生立志于振兴楚国,为此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但是,由于触碰了楚国旧贵族的根本利益,使得其遭谗被疏,两次被流放,政治抱负功亏一篑。眼见怀王在一众奸佞的蛊惑下日渐昏聩,楚国在腐朽贵族的把持下国力日衰。

最终怀王惨死秦国,郢都为敌所破。屈原在悲愤绝望下投河自尽,了却自己殚精竭虑的一生。

屈原的失败在于他生在了那个年代的楚国,贾谊说他“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这是为屈原鸣不平,也是悲叹自己的才无用处。

而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屈原又是极其成功的。尽管他身遭政治上的迫害,屡次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世途险恶,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一展抱负,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誓与自己的祖国同生共死。表现出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从这一点看,谁又能说屈原是失败的?

屈原的故事恢弘浩大,跌宕起伏,它不仅是个人的荣辱兴衰史,更是那个时代的精彩纷呈的,大浪淘沙的历史,代表了一个民族应有的风骨和追求。所以,端午节的剧本选择了屈原,是历史的必然和大势所趋。

端午节介绍屈原(端午节这场大剧)(2)

3演员

对一部电影来说,好的演员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演员的气质,素养,经历,和技巧是保证故事情节的精彩度和真实度的必要条件。

在“端午节”这场大剧的演员中,屈原又是毋庸置疑的佼佼者。

历史对曹娥和介子推的记载只有那寥寥的数个故事。人们很难通过有限的描述对他们的脸谱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人物形象就不免过于单薄。

对伍子胥的记述较多,但也只是限于他那富于传奇色彩一生,而对其个人才智,心性的描述还是疏于细节,使其形象略显苍白,不够饱满。

而屈原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全方位,多面性的。后人评价屈原,除了是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是“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所以,又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的文学地位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极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人们也正是从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读懂了他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读懂了他天性浪漫的血肉之躯,读懂了他宁折不弯的傲然风骨,读懂了他轻贵重民的大恨大爱。

所以,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当之无愧,也是众望所归,这是导演的选择,也是观众的选择。

4观众

在历史这位导演的眼里,能成为演员的历史过客是寥寥无几的,剩下的人就只能当观众了。我们作为历史的微尘,观众的一员,虽然不能参演历史的大剧,但我们却拥有投票权,我们可以选择剧目的去留,可以评价演员的好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端午节”这场大剧的定稿,说到底还是观众最终选择的结果,导演,剧本和演员只是给出了选项。

屈原成为了主角,但不代表他是这场大剧中唯一的演员。相反,这场关于华夏文明的大剧年年上演,在事实上让我们每一位历史的微尘都成为了戏中的演员。我们既是历史的观众,又是历史的缔造者。

毛主席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我们选择了屈原,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己,我们见证他生命的长存,也是渴望在他的注视下成为另一个屈原!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