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佚名《迢迢牵牛星》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七夕在古人眼里,是如此的诗情画意。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2)

在过去,七夕是独属于女人的节日,也称乞巧节。

这一天,少女们结伴而行,

在庭院中摆设香案,

焚香祷告,月下乞巧,

她们深信,只要愿意,美好终将如期而至。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3)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子身上。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古代的女儿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谁就“得巧”了。今天看,还有些竞技的意味在。

七夕的清晨,姑娘们早起,采集柏叶来煎汤洗发。水也讲究,不是井水,要用泉水,有的地方还把它叫做“天孙水”,用来洗过头发,就能得到织女的庇佑。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4)

后来,风流天子唐玄宗也很重视七夕。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七夕》就写到了华清宫的乞巧盛况:

骊阜凌云对玉钩,千门高仞绛河秋。

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5)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6)

为了满足贵妃乞巧,玄宗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能容纳数十人。每到七夕便和杨贵妃在此宴游,还让宫女陈瓜果、插鲜花、设酒宴于庭中,祭祀牛郎织女。其它妃嫔们则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线,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7)

七夕乞巧的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人俱习之”。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8)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十分隆重,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马盈街,人山人海。观其风情,不亚于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到了明清,一些乞巧的女子们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可以见得,人们对勤劳与智慧,以及美好生活的祈求亘古未变。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9)

姑娘们还会将凤仙花的花瓣放在小钵中捣碎,加进明矾搅拌,色泽均匀后用来染指甲,十指纤纤玉笋红,如琥珀可爱。少女情怀便是诗,女儿家的心事,总在这不经意间流露。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0)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的美好,便是夜晚。满怀期待的少女,将捉来的小蜘蛛小心翼翼地放进首饰盒里,等着第二天清晨将盒子打开,这种蜘蛛叫做“喜蛛”,传说它们落在谁身上,谁就会得到好运气。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1)

首饰盒里如果有结网,就代表得巧。浪漫豪放的唐朝,判断得巧多少的方式变成了蛛网的疏密,端庄清雅的宋朝则以圆正为标准。明朝时期,如果蛛网能结成“卍”字,便寓意着福庆绵延。这种占卜方式于现代人而言似乎有些可笑,但活在世上,心中总要有些希望,才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2)

深邃的星河总是清澈如练,热闹散去,便互相依靠地坐在桌前,看着天上的星。桌上放着茶、酒和水果,用红纸束起来的鲜花露水盈盈,插在小巧精致的花瓶里,花瓶前面还摆着一个香炉,燃着温柔的女儿香。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3)

天上初流火,人间乍变秋。鹊桥银汉瑞云浮,织女今宵,何处唤牵牛。闺女离闺阁,无愁自起愁。焚香乞巧拜无休,恁肯灰心,守拙列仙俦。天色欲醒还羞,她们在案前一一焚香参拜,对着天上的织女星,心中默念自己的愿望,少女们希望能嫁得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家庭美满。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4)

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分吃桌上的水果,平时忙于家务的她们,在七夕的最后时刻,尽情地放松自己,敞开心扉,彼此倾诉,分享女儿家的心事,这一夜,她们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感受美好。

七夕,世人只知道它是中国情人节,却不知其最初的模样。也正是因为有少女最初的天真,有了她们忠贞不渝的期望,此夜星辰才烂漫璀璨。

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七夕迢迢牵牛星)(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