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哥

海不扬波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太平盛世。这个成语,起源于越尝国拜见周平王时的对话。越尝国使者说,中国国泰民安已经很久了。上天不刮狂风,不下暴雨,大海也不波涛汹涌,大概是中国出了圣明的君主,我国国君因此就派我前来朝贡……

越尝国的使者带着翻译来到洛阳,这是有史实记载的。可他们乘什么交通工具来的?他们走的是那条路线?这个问题,目前很难考究。不过,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笔者推测,越尝国使者应该是从内河乘船一路向北。这样的话,他们应该是由广西入境,然后走水路北上进入长江,这是最为便捷的通道。

在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广西的内河运输,确实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1)

广西河流分布示意图。网络图片。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背靠五岭,面临北部湾,是沿海、沿边、沿江、沿山的“四沿之地”,有“披山带水”之说。广西江河密布,有近千条河流,总长34000公里,特别是一个几乎遍布全境的西江水系,形成“通四省一国”的水运网络,航运十分便利,。四省,就是指云南、贵州、湖南,一国,指的是如今的越南。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2)

美丽的漓江。网络照片。

最为关键的,是除了密布的东西流向的河流外,在广西,还有几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如漓江、湘江、南流江、北流江等,这些南北流向的河流,正好起到了沟通的作用。经经纬纬,纵纵横横,形成一个交通网络。为此,秦汉时期,中国的外贸出口,几乎都是由长江水系经湘江、灵渠、漓江进入西江,然后转道北流江、南流江,在合浦港出海。在汉代,合浦已经成为岭南大商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这一点,有合浦现存的大量的古墓群佐证。

在中国,由于地势是西高东低,绝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横向流动,只有额尔齐斯河、湘江、乌江、赣江、漓江、北流江等少数河流是南北纵向流动,因而就成为了沟通各大水系的重要通道。在广西,也有湘江、漓江、南流江、北流江等纵向流动的江河,这些都是沟通水系可资利用的黄金水道。

可,河流都有分水岭的隔断,有流域的划分。要想让这些水道联系起来,那么,只有人工开挖的运河,才能真正地实现沟通连接。

开辟一段荒地,挖凿一条水径,让流动的河水载上商船,穿梭在山水田野间……这就是文人笔下的运河!运河,以人工创造航运条件的方式曾经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对美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19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让来往西欧与东方的船只,不再绕道非洲的好望角,缩短了海上距离,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则是中国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时至今日,这条运河特别是浙北苏南等河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成为长三角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的重要补充。在广西境内,也有数条历史悠久的古运河,如灵渠、桂柳运河、平陆运河、杨二涧、潭蓬运河等,这几条运河虽然短小,但对广西水运网络的形成对丝绸之路的贯通与兴盛,却是起到了重要的沟通连接的支撑作用。

我们首先来说灵渠。

在兴安县境内,有一条穿越南岭、全长34公里、沟通湘江和漓江的古老运河,那就是闻名天下的灵渠。灵渠虽然短小却极为精巧,有一种女性柔媚之美,恰好与北方长城的粗犷雄伟辉映成趣。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3)

位于桂林兴安的灵渠。网络照片。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屠雎率50万大军分5路向岭南进发。由于久攻不下,他们认为是因为驰道只修到长沙郡,湘江水路也只能通到兴安海洋山下,致使军队“无以转饷”。为此,秦始皇命史禄率众“凿渠运粮”。公元前214年灵渠挖通,之后,秦军在任嚣的率领下,一举平定岭南,统一了中国。

历史上,灵渠推动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进而奠定今天中国的基本版图。和平时期,灵渠则成为了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可以说,没有灵渠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的繁荣。清朝广西巡抚陈元龙撰文称灵渠:“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曾经研究推测,秦汉时期,经过灵渠的船只运载能力大约为5至6吨,昼夜通过能力为300艘。当时,这一运载和通过能力已经非常可观。千百年来,灵渠沿岸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文物,今天的兴安博物馆依然保存有数千件灵渠周边汉墓出土的代表中原文化的胡人俑、陶瓶、陶屋等,以及玛瑙等来自古代波斯的文物。同时,灵渠旁码头山的一座石碑上,刻有古代各国使节在此停留的记载。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当年郭沫若参观灵渠后发出的感叹。灵渠,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她又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黄金水道。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一起,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其最为闪亮之处,莫过于她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连接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将中原与岭南紧密联系在一起。灵渠凿通那年,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之后秦朝郡级建置扩至40个,逐步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灵渠通航之后,桂林很快就成为西南重镇,成为历代王朝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军需通道。历代王朝向岭南西南运送“粮食戈甲”等军需物质,都得借灵渠之便,走漓江水路从桂林往东南经梧州可达珠江流域;若要往桂西以至黔东南,则需顺漓江而下到梧州,再从梧州溯柳江而上到柳州。为此,有了灵渠,远远还不够。于是,桂柳运河呼之欲出。唐朝武则天时候,利用会仙湿地,又开挖一条长约20公里的桂柳运河,俗称“相思埭”。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4)

会仙湿地。网络图片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5)

相思埭地形图。网络图片。

相思埭的修筑成功,沟通了漓江与柳江,桂柳两地水路距离缩短了509公里。有了这条运河,从桂林到柳州,还可溯融江而上直达古州(今贵州榕江),溯龙江而上直达思恩(今广西环江),甚至经柳州、南宁、百色水路通向云南,从而形成了桂北与桂西南、黔东南之间便捷的水路交通。

相思埭在临桂县境内。该县境内有一条良丰江东流注入漓江。而在紧邻的永福县,则有永福江洛清江,向西南汇入柳江。这两条小江河都与临桂的会仙湿地钩连。相思埭,就是将会仙湿地围堵储水形成分水塘,连接江河,贯通水路,成就了沟通漓江、柳江水系的重要水道。

“埭”,读dai,指水上堰坝。唐代之前,人工运河上还没有通航闸门,人们在运河上筑埭拦河,埭有斜坡,船只过埭,要用人力或兽力拖拉。相思埭开凿之初,主要是围堰建坝,拦水以东西分流,埭成后一脉之水两分离,如同亲人远隔天涯,相思如水长相忆,故名相思埭。

灵渠、相思埭古运河于唐中期始建陡门,陡门通航原理至今仍在三峡大坝船闸上得到运用。相思埭虽以“埭”为名,但筑埭后不断加建陡门船闸,故与灵渠同称陡河。因临桂位于兴安西南,清代将相思埭陡河与灵渠陡河并称为桂林府东西二陡河。

从唐宋至明清,桂柳运河始终通畅无阻。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写道:“由漓通铜鼓水,自东徂西入永福,六陡。冬月干涸绝不行。予过陡时,水长月明,如层台垒壁,从天而下”。相思埭一直沿用到明代,只不过因水量不足,冬季停航而已。

雍正七年(公元1731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鄂尔泰从云南途经百色,北渡柳江,过永福经相思埭到桂林。在古运河上,他亲眼见到相思埭旧时所建鲢鱼陡一带“奔流急湍,垒石多以颓圮”、“急流上下,咫尺悬殊,石梁石哽,比栉触碍”,于是上报朝庭。雍正皇帝“轸念西南水利,发帑兴修”。随后,鄂尔泰奉旨亲临勘察,“履地相度,目经心画,条具修理事宜”,他根据需要开挖河道、疏浚河流、修建陡门、开凿影响航运的石埂石梁……,这次工程维修历时一年,“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

竣工后的相思埭由侧重军事向多功能转变,实现军民两利。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众多大家、名人经过或驻留桂柳运河,如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就是经过这条运河南下到达柳州的。他的诗句:“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生动地描写了运河上下两江航程的惊险与快捷。公元748年6月,61岁的鉴真和尚第5次东渡日本。他乘船自舟山群岛出发,途中遭遇飓风,14天后他被吹到了海南岛。稍作休整后,他率弟子自雷州半岛返回,由合浦进入南流江、北流江,然后转道西江,在梧州溯江而上,入洛清江转道相思埭运河,于公元750年到达今桂林。他在桂林稍作停留后,经漓江、灵渠进入湘江、长江,最后通过大运河、黄河,返回西安。

乾隆之后,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接近,相思埭作为军事要道的作用大大下降,官方财政不再拨付修渠费用。尽管没有了朝廷支付,但两岸民间对运河的热情却与日俱增。雍正、乾隆、尤其是光绪年间遗留的运河上修桥筑路石碑碑文所记多为民间自发捐资修建。

平陆古运河,位于北流市北流镇西南甘村与玉州区茂林镇之间。

站在穿镜山上向北眺望,只见平陆古运河遗址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伸向天际。这条古运河宽度不等,大致在100米到150米之间,水深在1米以上。如今,丰水期,这里只是一个千亩大湖泊。

这是一条本应堪比灵渠却一直没能开挖修建完成的古运河。

北流江和南流江,一条向北一条向南,中间有一段“陆桥”衔接,从而组成了南海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其中,对于“陆桥”部分,文献上提及最多的就是“鬼门关”和“古运河”。

西汉时,汉武帝进一步延伸开辟了官道“海上丝绸之路”:长江—湘江—灵渠—漓江—南下到达苍梧(今梧州市)—沿西江进入北流江—“陆桥”鬼门关—南流江—顺江南下出海。这条路线,东可至崖州,西可到交趾,南可下南洋,成为当时沟通中原与南洋商贸物流的重要路线。

自古以来,南流江茂林段和圭江北流段,都能通航大型木船,而向北流入浔江(西江上游)的北流江上游,又是近在咫尺,可就因为13公里的陆地山地阻隔,不能贯通。秦汉时期,就有人在石头山上开凿了桂门关(俗称鬼门关),通过陆路将南流江与北流江连通。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6)

古平陆运河遗址附近,如今兴起五彩田园

古时候,陆路运输毕竟比不上水运,短短的13公里,形成了通道阻塞,于是,就有人想要挖通。据清人《国榷》记载:洪武17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从南流江茂林镇到圭江北流镇开挖一条运河,规划13公里。可只开挖了6公里左右,就没有再开挖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国榷》里没有说明。有人说,可能是由于当时政权更迭,无暇顾及。不过,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明朝后来的航海技术先进了,船只抗台风的能力增强了,尽量选择内河运输躲避风险的必要性已经大大减弱,船只由北方沿海南下并向远洋进发已经成为可行的缘故)。

两河流的上游,也就是北流县城与玉州区东茂林镇之间,需要驳货,周转输渡,因而就有了人货云集的状况。人货云集,这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契机。古代的郁林,就是在南流江与北流江之间水陆联运的西端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光武帝时,马援大军南下,即是在今藤县北流江口进入北流江朔江南下,至今北流县城附近舍舟登陆,过鬼门关,至今玉林市东茂林附近马援营转入南流江,经马门滩直下合浦。如今,大军为人马粮秣中转而设置的军营城堡,也就是史称的“马援营”,其遗迹就在茂林镇东南的南流江东岸。

北流江与南流江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是在东汉初年。约公元76-82年,大司农郑宏奉命,将南岭的一些古道开辟成由岭南通往京城的“康庄大道”。据史料载:“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

晋代,频繁的交趾使客以及西晋官员沿南流江、北流江和湘桂水路往返,使得这条航线的地位迅速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桂东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原经济文化对岭南的影响巨大,桂东南经济开发也逐渐向南拓展,兴起了桂东南的城镇群落。后来的南朝、隋、唐、五代,沿南流江、北流江及其联水陆路先后建置了阴石郡,阴石县;容州、宁远郡、普宁县;北流郡,北流县;南流郡、方度县、南流县;定川郡、定川县;白州、博白县等。

晚唐时期,高骈为安南都护,北归京城。他自海路由合浦沿南流江而上,经博白县西南马门滩之下北戎滩,因中伏巨石,险不可行,故留俸遣官营冶。从此“舟楫通行,人无艰阻”,使客货通过能力大大提高。

据《永乐大典·郁林志》:“南流江,其源从容州大容山白马湾涌出,经至庙(茂)林桥,遂下本州与紫泉之源相接,下流过安远桥(南桥),至辛仓通舟,递运广海盐课,直抵石康廉州府入于海”。《徐霞客游记》所载,郁林州城南门外南流江上“泊舟鳞次”,说的也是这里。明初经洪武,永乐、宣德、正统80余年的开拓,推动了南流江水运的扩大。那时,辛仓沿江停泊船只多达400余艘。在上、下距离仅2.5公里左右的两埠之间,在没有其他径流汇入因而江水流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位于直河道上的辛仓埠显然不如位于定川江与南流江汇流处的定州埠更有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货物吞吐,于是,南流江上游港埠就自然而然地由辛仓移至定川江口。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船埠成为郁林州的重要墟市。

由于水运的兴盛,郁林很快就成为了这条水路交通干线南段的中转站和挂东南物资集散中心。 郁林州城的兴起,除有利的盆地地形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南连雷州、化州,达于琼崖,西接廉州、钦州,达于横山,以合浦为出海口,远至安南,北通桂林直抵中原的交通抠纽位置。

明清至民国时期,郁林成为南达合浦、北海的南流江大宗物货水运的起点。食盐与其他海产溯江运至船埠,陆运至州城;或由民间小船直接运达州城南门外转运州城;集中于州城中的粮食及农副产品则南北分流外运。清代中期,郁林城的辐射范围已超出了自身所属的五个州县,而达到了贵县、浔州府桂平县、平南县、苍梧、台浦、广州湾乃至更为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交通线、尤其是北流江、南流江及联系二江的陆路形成的联水陆运交通线,最终促使郁林州城上升为“岭南一大都会”。

西晋时候,富可敌国的石崇与博白村女绿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南流江、北流江水运兴起的时代背景之下。

尽管南流江、北流水运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很遗憾,由于一条尚未完成的运河,这两条江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更为浓重的一笔。有关专家说:“如果这条古运河开挖成功,那将是广西的第三条灵渠,南流江‘海上丝绸之路’或将抒写出更辉煌的历史。”

有专家指出,合浦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就是因为有陆地上贯通南北的水运系统作为支撑。

早在秦汉时期,就创建了我国与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地区以至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友谊之路和黄金之路。

丝绸之路的概念,是在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裴迪南·冯·李希霍提出的,本意是指从古代中国经由中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商贸通道。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陆海丝绸之路之说开始流行。

汉武帝派使者从合浦、徐闻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这个通道就是经灵渠进入桂东和粤西两条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鉴江两条贸易通道到合浦、徐闻的。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起点港口在今天北部湾内的合浦、徐闻。唐宋以后,东南沿海又有泉州、广州、宁波、扬州、漳州、福州等港口兴起。然而,在这些众多的港口中,只有合浦、徐闻是走向东南亚的首要港口。汉唐宋时期,由于航海条件的限制,商船自然是尽量选择在内河行走。商船沿东南沿海经琼州海峡南下,风大浪急。因为安全便捷,合浦则顺其天然而成为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商贸交往的始发港口。最早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汉书·地理志》说:“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

合浦港身后,有一个起自黄河流域,经长江流域进入西江流域的水路运输网。从合浦起航,出东南亚进入印度洋,再经西亚到达欧洲、非洲。这条贯穿中国内地南北的水陆海上大通道,加上后来东南沿海始发港的通道,就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谱写了中国走向海洋联通东西方宏大而壮丽的篇章。

南流江发源于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向西南流经北流市、玉州区、福绵区、博白县、浦北县、合浦等县区,在合浦县党江汇入北部湾,全长392公里,河床宽100至300米,水深0.7米至10米,是广西流入大海的最大内陆河流。而向北的北流江,经北流、容县、梧州藤县后注入浔江(西江上游)。北流江在玉林市境内河长255公里,河宽20至200米,水深0.5至2米。夏秋旺水期可通30吨以上木帆船和小型机动客船。南流江在夏秋旺水期,30吨的木帆船可以到达玉林,50吨的木帆船可以到达博白县城。

由于水运的繁荣和经贸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原居闽、赣、粤等地的汉人和客家族群,大量迁徙来到桂东南。据不完全统计,陆川县现有姓氏272个,其中有14个姓氏的族谱里都明确记载自己的家族是从福建迁居而来的。由于水运的发达、人员的汇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快就在北流江、南流江沿岸形成了一个陶瓷业产业群。唐朝时,容州、北流的陶瓷业开始发轫,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北流江流域的瓷窑成群,占广西年产400万件的绝大部分。北流被誉为第二个景德镇,产品以影青印花碗碟著称,有的产品达到“白如玉,击如磬”水平,釉色透亮,白中闪青。这里的瓷器,经南流江出合浦销往东南亚各国。至明代,陶瓷生产扩大到陆川、博白。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7)

美丽的南流江。资料照片

唐宋以来,广西有廉州、钦州等9个盐场,灶丁千人以上。明清以后,广西设有盐政,食盐的运输通道是从合浦港溯南流江而上,盐船结队,千帆竞发,将食盐运到玉林的辛仓、福绵船埠储藏、转运。在宋时,玉林年储藏量达10万箩,即500万公斤以上,占广西年销盐的72%。玉林作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历时一千余年兴盛不衰,至民国时期年转销量达四五千万公斤,经营者有数百家,为全国所罕见。由于食盐贸易的兴起,派生出经济、金融、运输、加工服务和进口业务等等,而发挥促进作用的,就是北流江、南流江的水陆通道。

南流江终点是合浦。

由于腹地有着发达的水运,从秦汉到明清,合浦一直是岭南的重要郡县。首先,通过南流江流域既可运兵运粮至合浦,出合浦港,可达交趾等东南亚各地,因此,古代南流江以及合浦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其次,中原与岭南的货物,通过南流江得以互通有无。再次,东南亚的朝贡者、商人等,通过合浦港沿南流江、北流江水路可到达郁江,然后直通中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合浦港的繁荣。同时,自秦朝实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的政策以来,大批北方汉人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合浦地区的开发。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岭南置合浦等九郡,当时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允、失序五县,地跨今两广地区。起初合浦郡的郡治在徐闻、其地理位置在整个合浦郡的中心位置,便干管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在经贸方面,合浦历来都是要冲。灵渠、桂柳运河以及“鬼门关”的凿通,中原至岭南畅通无阻,同时也开辟出了由北部湾海岸通往交趾的水道,从而使得中原的货物能运到岭南与之交换,并且通过合浦港运往东南亚;而外国的朝贡者也通过这条水道进入中原。由于西汉王朝的强盛,中国的政治声威远扬,从印度半岛到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或部落,纷纷开始了和汉朝的交往。同时,中原的产品蜀锦、丝绸、瓷器等经南流江从水路大量涌入合浦,而合浦的珠玑、犀、象、农产品也大量销往中原一带,这使得合浦城的交通与贸易异常繁华,印度及东南亚商人多从合浦港登陆,然后经合浦港沿南流江前往中原,合浦港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西汉桓宽在其《盐铁论》中记载:蜀郡的货物运到南海交换珠玑、犀、象等珍品,中国的丝绸也由徐闻、合浦、日南等处出口,在海上售与大夏、安息、天竺的商人,然后转卖给大秦(罗马)。

合浦港是当时中国大陆离东南亚最近的港口,身后有南流江、北流江、郁江、桂江、灵渠、湘江等庞大而便利的水运网络,中原与北部湾、交趾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水道往来变得畅通无阻。而徐闻港则无水路直通中原。在当时的海运条件之下,较徐闻港而言,合浦港率先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合浦不仅是中转港,同时还以盛产珍珠(南珠)而闻名。秦汉时期,合浦沿海居民已经“赖以采珠为活”。《后汉书•盂尝传》云:“(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宝珠,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晋武帝时,交趾剌史陶璜上疏:“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晋武帝时,于太康二年(281年)下诏:“非采上珠时,听商旅往来如归。”因此,中原和浙、闽沿海等地的商户、东南亚各国的商旅,纷纷前来合浦买卖“南珠”,合浦港的水陆交通因此更加繁忙了。

唐朝时,合浦由越州改名为廉州,仍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这时,广州港因其地理、物产诸多因素比合浦更为优越,而发展成为华南最大的港口;但这时的合浦港还没设置市舶使,课税低,并且桂东北兴安县的灵渠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水上交通更为畅达,合浦的采珠业也非常兴旺,这些有利因素,吸引了大批中外商人的到来,也促进了合浦港的发展。此时,合浦港虽然位于广州港,但仍不失为岭南一大港口都会。

由于盐业发达,在宋朝的时候,合浦又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据《宋史》记载:廉州海岸建有许多盐场,其中廉州的白石、石康两个盐仓最大,乃全国四大盐仓之二。南流江是宋代广西漕盐的主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而后可以舟运……”漕盐由廉州官办“取其息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这一项,每年给廉州带来了很大的税收。而此时,宋朝与东南亚一带国家关系密切,由合浦港上岸的商人与使者也特别多,北宋在此设置了沿海巡检司,专职接待商舶。巡检司对商品征收十税一的商税,贵重物品则由巡检司专卖,各曰“收币”。这样,廉州官府获得大量的赋税收入,城市也获得较大发展。

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翰林大学士苏轼获赦,由海南岛儋州谪移廉州当太守。他在廉州城近郊修有海角亭。海角亭由“南流江走入海,海潮汐至,潮声轰烈”。亭面临大海,大船从州江口驶至海角亭附近停泊,官吏或商旅搭乘商船多在海角亭内停候等船。有感于海天一色,苏东坡挥毫在亭内写下了“万里瞻天”四字,后人临摹其手迹于额匾上。今合浦县廉州中学尚留有海角亭,且有“万里瞻天”额匾留下,由此可见当时廉州港在宋代是比较繁华的通商口岸。

合浦港让位广州等城市的原因主要是,一,港口自身的条件没有广州优越,大船航行不便。两晋以前,由于航海知识及造船技术的限制,船只体积不大,只能沿海岸行船,而且合浦港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外来商人急于舍舟就陆,因此,在两晋以前合浦港的贸易比广州还发达。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及航海知识的发展,中外海上船只续航力以及抗台风的能力增强,已无须沿海岸行驶,也无须借助内陆的水运,满载货物的大船可直接驶往南海海面、台湾海峡及东海、黄海、渤海等中国大陆沿海各大港口。合浦港逐渐失去了优势,自唐代以后,港逐渐转为中小型的港口。二是广西水陆交通的发展。隋唐以后,广西的陆路交通、内河航运得到发展。临桂县相思埭、防城港天威遥运河的开凿,交州至天竺路的开通,使广西的交通线遍布整体,促进了桂、邕、梧等城市的发展。中国内地与交趾的传统交通路线由过去的从长江过灵渠,入桂江,经绣江,跨南流江,从合浦出海至交趾,改为由桂州、邕州的陆路出发,溯左江出交趾,或从镇南关(今友谊关)至交趾,使得南流江的作用逐渐降低,也使得合浦港的发展赶不上其他城市的发展。三是南流江水流变浅。南流江合浦段地势低平,河水缓慢,泥沙沉积严重。自汉代以来,经2000多年的变迁,加之历代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南流江水利年久失修,河流经常淤积,洪灾频繁。到明朝中叶以后,每当夏秋之交,南流江经常暴发洪水,几度淹没合浦。明朝正德矗靖年间虽多次疏塞,都事倍功半,无济于事。每当洪水泛滥后,南流江从六万大山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于下游,日积月累,河床升高,形成了广西最大的三角洲,且侵蚀入海口。到了明朝中期,合浦港中心廉州镇已无出海口了,通往北部湾的州江也不能通航。苏东坡在今合浦县海角亭里,遥望蓝天白云苍海的开闻境界,挥毫写下“万里瞻天”四字,可到了明朝末期,海角亭前方已经是一片平原,原在廉州镇附近的大海荡然无存。明朝中叶后,虽然合浦的政治中心还在廉州镇,但合浦港实际上是指今北海港了。清朝以后,尤其是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北海正式对外通商,北海港口发展特别快,为日后北海港取代合浦港打下了基础。经过清末、民国直到建国后,北海港以其紧靠大海,交通方便,终于从昔日合浦沿海的一个渔村逐渐取代合浦港,成为北部湾北岸的最大港口。四是清朝乾隆年间实行的“一口通商”,广州几乎垄断了对外贸易,这对于合浦港而言,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除了上述的几处古运河外,在广西沿海,还有两段海上古运河,也就是杨二涧(皇帝沟)和潭蓬运河。这两段古运河,构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由合浦起经钦州出越南的便捷水道。当然,这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南部边海疆的开发及对外交往。

“杨二涧”古运河位于广西钦州市犀牛脚镇西坑村龙眼山村南,是一人工挖掘痕迹明显的运河遗址。目前已知运河痕迹长约2.5公里,宽4至5米。

据专家推测,该运河为东汉时期马援将军为避开三娘湾风浪和海盗而开凿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成了废址。明末清初的时候,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将杨彦迪曾有所利用。据当地老人说,杨彦迪(又名杨二)被清兵包围于九河渡,为了突围,他带领部下挖了一条运河,沟通了九河渡和西坑江,只用了一个晚上即从九河渡逃脱。当地有民谚:“杨二有今日,天水加三尺,海水加三尺,挖一锹崩一丈,一崩崩到天大亮。”(由于有这样的传说,当地村民误以为这条运河是明末清初开凿)。根据《防城县志》记载,1661年,杨彦迪率部来到广西防城县江山半岛,活跃于钦州、防城港一带,并自称杨王,为此,杨二涧也被称为“皇帝沟”。

潭蓬古运河位于防城港著名景区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运河宽数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防城港和珍珠港沟通起来,每当海水涨潮时便可通航。据五代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这条运河是唐代咸同年间(公元860年至874年)安南节度使高骈募工所凿。 潭蓬古运河凿通后,往来船舶不必绕过江山半岛而直航防城、珍珠两港湾,不但缩短了15公里的航程,而且避开了江山半岛南端白龙尾的巨浪搏击和海盗的袭击,使船舶安然航行。1982年,这条运河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级文物。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海上运河。

历史曾经留下遗憾,可广西人不会徒生哀叹。如今已经进入航天航空时代,单说陆上交通运输,也进入了高铁和高速时代。广西14个市,全部通了高速公路,除河池市暂时还未通高铁外,13个市以及大部分县已经通了高铁。而今,南宁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昆明等地的距离,也因为高铁时代的到来而大大缩短。“起床后,到广州喝早茶!”,对于南宁人来说,已经成为了现实。就是到北京,一个昼夜打来回,也不是难事了。

可对于一些物流任务繁重的货物来说,水运依然有着实实在在的存在价值。水运是萧条了,可水运却不会消失。水运只是由主力退而其次而已。

近年来,广西在打造大西南出海通道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业上,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对于具有天然优势的水运,广西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如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灵渠的复航等。

在西江黄金水道的打造上,广西也提出了新的平陆运河开挖的规划。

长期以来,来自广西内陆腹地的大宗物资水运出海往往需要绕道广州,耗时长、费用开销大。按照2007年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新的平陆运河与西江航运干线连通,进而形成河海相通、水路联运的综合运输网络。

根据广西航务管理局的规划显示,新的平陆运河,北起横县飞龙乡平塘江口(西津水库库区内),南至北部湾钦州港,全长约13.5千米,实际开挖约20千米陆路;近期规划为Ⅲ级(1000吨级)航道,通航2×1000吨级分节驳顶推船队,远期规划为Ⅰ级航道,通航3000吨级船舶。

广西新建内陆运河 多条古运河沟通广西水道(8)

新规划的平陆运河

开挖新的平陆运河,可以让广西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西江出海口。如此一来,西江沿线南宁、贵港等地物资可通过江海直达货轮直达北部湾,通向海南和东南亚。这条新运河的挖通,比现在经梧州、广州出海,缩短航道里程560公里。届时,广西境内的西江主要航道可以通达5000吨甚至万吨江海直达客货轮。同时,随着百色水利枢纽的配套综合效益的显现,新的平陆运河将能对西江水量起到调控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江的防洪问题。

届时, 广西将实现自灵渠开凿以来的第二次腾飞,造福子孙万代!南宁贵港和钦州水系航道将形成Y字形格局,以贵港地区为中心,南宁柳州梧州钦州水系航道将形成f形格局。届时,广西将拥有自己的“珠三角”。届时,桂林的旅游度假船只可以沿江开到北海(甚至海南岛),游玩饱览广西的山水风光。

如今,随着北部湾的风生水起,新的平陆运河的开挖修建将再次遇上了好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生产总值近4.8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为此,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新的平陆运河开挖成功,将会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如虎添翼。

没有现代化的公路、港口、航空,就等于是没有现代经济。只有构建现代高水平的交通网络,才能创造发展的新优势,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建设,尤其是疏浚开发南流江和北流江,实现复航通船,通江达海,再度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好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叠加效应,才能再现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华丽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