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1)

维吉尔曾说"为了黄金,人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呵,这该死的黄金诅咒"。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硬通货,也是人们财富的象征。即使在战乱流离,货币成了一堆废纸之际,黄金还是黄金,还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流通。

古代的皇帝富有四海,有些清心寡欲,从不追求对财富的拥有;当然,也有人贪婪无度,一昧的想将天下全都装进自己的私人口袋。

而汉武大帝,在面对黄金方面,有些自相矛盾。他爱黄金,也不爱黄金。

(一)、既以酎金夺王爵;又以金银赐百官

"近代统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后世之人,常常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相提并论。因为此二人都是开疆拓土,奠定千年基业之人,功劳非同小可。

而汉武帝,也是汉朝自太祖高皇帝以后,第二个拥有庙号和谥号之人。在他的努力下,匈奴被打的溃不成军;西域,百越还有朝鲜,也都相继归附,功绩了得。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2)

1.因成色不足而治罪族人

在汉朝年间,皇帝们每年都会祭祀宗庙,以告先人。此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藩王们,都会自己掏出金子来,以表他们对先祖的思念。

藩王或列侯们,根据自己所辖的户数,在祭祀之时,缴纳一定数额的黄金。古人对于祖先是非常重视的。

何况,还是皇家。他们会感念祖宗辛苦打下江山之恩,每年都有祭奠。文帝规定,每年八月份列侯和诸王都要齐聚长安的高祖庙。

每一千人,要进贡四两黄金,倘若余数超过了五百,也要再增加四两。"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当时汉武帝主持祭祀之事,藩王们纷纷进献黄金。大家发现,此次的查验愈发严格,根本无法蒙混过关。

刘彻借题发挥,认为他们这是不尊重高祖皇帝,所以夺去了一百多人的爵位。那么,是否可以说,汉武帝惜金如命?当然不能。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3)

2.大加封赏,以黄金犒劳众人

什么最能够收买人心?那当然非真金白银莫属。刘彻虽贵为天子,天下皆听从其调遣,不过也得通过送礼的方式,让手下之人都能够尽心竭力为自己工作。

当初刘邦天下未定之际,为了"间疏楚君臣",拿出了很多的黄金分给幕僚。同时,也是给跟随楚国的臣子们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方。

等于是花高价,为自己做了一波宣传。后来的惠帝,景帝还有文帝,也都喜欢赏金给部下。

《汉书》中提到,动辄就是几千斤黄金,不过古人擅长夸张描写,不论是四千斤还是七千斤很有可能是约数。

据《中国货币史》中统计,汉武帝在位时,赏赐下来的黄金折合现在的计量单位共有二百多多吨,接近三百吨。

当然,其中不可能全部都是正儿八经的黄金。金分为三等,有黄金,白金和赤金之分,白金也就是白银,而赤金则是青铜。

汉武帝赏赐的金,这几种肯定都有,再加上古人的夸张手法,所以就出现了赏赐出二百多吨黄金这样的事。那么,汉武帝在黄金方面如此纠结,他本人到底爱不爱黄金呢?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4)

(二)、刘彻并非爱黄金,天下平宁乃其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家天下固有观念的影响之下,皇帝自继位的那天起,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天下是自家的私有财产。

整个神州大地都属于他,还有什么理由去在乎那点黄金的得失。他又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作为一个国家的主人,怎会在意一点黄金的有无。

1. 顺水推舟,实现削藩目标

当初汉高祖刘邦,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既有刘家的宗嗣,又有官员。而后者是直接隶属于朝廷管辖,前者则一直处于独立状态。

景帝时,晁错提出了《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多亏周亚夫,这场内乱才得以顺利平息。

"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5)

但藩王们不除,皇帝始终无法高枕无忧。刘彻亲政后,借着前朝平叛之余威,颁布了《推恩令》。表面上是为藩王着想,让更多的刘家人能够分享到权力的好处。

可实际上,就是在变相的削弱其势力。大多数藩王乖乖就范,但仍有那些不愿服从命令的。而汉武帝的酎金夺爵,不过是为削藩找了一个借口。

那些藩王们相对独立,有自己的食邑,军队,也自己发展经济,他们很可能会谋反。

正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汉武帝不用酎金事件借题发挥,那么他也会想到其他的由头。成色好不好,还有分量够不够,那全凭武帝一人之意。

如若他真的喜欢黄金,直接下令让藩王们每年上贡多少多少即可。完全不用费尽心机的找茬.所以,汉武帝并不是真的无黄金不可。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6)

相反,他只是把黄金当成笼络人心的工具。因为世人皆知金子的重要性,想要让官员们能够全身心的为自己效命,那就得拿出一定的好处来贿赂他们。

虽然武帝贵为天子,但必须得拿出利益,才能够让所有人都死心塌地。那些黄金赠送出去,会得到比其束之高阁,更大的利益。

武帝不缺那点东西,缺的是死忠之臣,缺的是治世之能臣。而黄金恰巧又是硬通货,世人皆知其重要性,因此武帝通过赏赐黄金的方式,来收买人心。

倘若竹子是世人公认的通货而且又极其珍贵,想必武帝也会将其赏赐给文武百官。对于他而言,金子只不过是工具罢了.

而被赏赐之人,则都是一些工具人。工具人,用工具,天作之合。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7)

(三)、天之骄子志不在此,勿以只言片语揣度

司马光曾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因此,有人认为汉武帝热衷于黄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为了营造富丽堂皇的宫殿,为了自己的谋长生之道。因此,酎金夺爵的原因是黄金少了,他不开心。

其实,那些东西所花之金,对于大汉而言,寥寥无几,他犯不上就因为自己爱黄金,而直接夺了宗室子弟的爵位。

1. 若真只爱财宝,则不会成如此大业

曾国藩说"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

历史上真可以与汉武帝相媲美的君王,又能有几位。曾国藩列举的这些,有很多功绩都远不及汉武,只有秦始皇能与其相抗。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8)

假使汉武帝是一个对金银宝物,爱不释手之人,是一个唯利是图,着眼于蝇头小利之人,他又怎么能够成就"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编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刘彻,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敛财之人。

明朝就有这么一位想不开的皇帝,他就是万历。此人虽然贵为九五,但爱财如命。想方设法的从官员和百姓手中获取金银。

在那一朝,各种苛税压的工商农阶级喘不过气。有次,他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宣布废除了矿税,但第二天病情好转,接着就恢复了。

显然,汉武帝和他并非一样的人。

2. 以家国大事为重

像汉武帝,他的格局就很大,想的也很通透。反正天下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没有必要去在乎一金一银的得失。

酎金夺爵,不过是为进一步削藩找的一个借口罢了。如果他真的爱金如命,他的威名恐怕不会流传到今天。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9)

而赏赐黄金,是为了以小博大。与江山社稷比起来,再多的金子,又能算的了什么。只要老刘家的天下还在,金子就会源源不断的进来。

国家,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他那个层次,根本不需要担心祭祀供奉或者建造宫殿没有金子可用。

所以,汉武帝不爱金子,他爱的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爱的是自己能够创造出一番千古流传的霸业,爱的是自己能够流芳百世。

他慷慨的将马蹄金、麟趾金等稀有的金属赠送给诸侯王以及文武百官,是让这些人感受的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这些,藩王们才不会因为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积郁而反,只有这样,臣子们才能够为汉朝的兴旺更加卖命。也只有这样,汉武帝才能安心的搞他开疆拓土的事业。

杀伐果断的汉武帝(自相矛盾的汉武帝)(10)

结语:

"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汉武帝根本就不是爱惜那点财物之人。否则,他完全可以躺在文景之治积攒下的财富上吃老本,就不会去征伐四方。

不管黄金在当时代表的是硬通货还是祥瑞的征兆,汉武帝本人都不缺少,也不会为此而斤斤计较。天下平宁,百姓安居乐业,边疆无祸端,这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汉书》

《治安策》

文/文史旺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