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晚,跨年夜。在临近粤港分界线的珠江口,一座灯光璀璨的人工岛屿,静静矗立在大海之中,与港珠澳大桥紧密相连。

“到了这一刻,觉得这7年的付出,都值得了。”当晚,中交三航二公司副总经理、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常务副经理刘海青,含泪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感言。

这座人工岛屿,便是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2011年8月,一支高喊着“挑战自我,合作进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口号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现身在珠江口伶仃洋海上,从此踏上了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长达七年的建设征程,拉开了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地标性建筑崛起的序幕。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1)

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仪式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 供图(除署名外)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工验收会议在珠海召开。会议认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符合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工序控制严格,工程质量可靠。根据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同意交付使用。

两天后,一名“岛隧女宝”顺利诞生。已在东人工岛工地待了6年的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副总工程师宋奎,由此“升级”为爸爸,他给女儿取名“湾湾”,“港珠澳大桥是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脊梁,所以叫她湾湾。以后,我还要告诉她,这座跟她同龄的世纪大桥,爸爸也参与了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上的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由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对于中国来说,这55公里连接的不仅仅是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2)

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现场。 钱仕程 摄

其中,东人工岛临近粤港分界线,西侧与沉管隧道衔接,东侧与桥衔接,实现了桥隧转换。东人工岛设计为蚝贝型,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施工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服务、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人工岛。作为未来大桥的开放窗口和市民登桥逗留的观光岛,已驻岛7年的建设者们,如今正做着收尾工作的最后冲刺。

回想起驻岛奋战的7年,刘海青感慨万千。2011年,中交三航局接下了建设东人工岛的任务,随后立即组织成立项目公司,于当年8月出现在珠江口,开始了海上建岛的七年征程。

东人工岛西接海底隧道,东接桥梁,处于白海豚保护区核心地带,再加上120年质量保证和三地建设标准就高不就低原则,以及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工期紧,施工难度、质量、环保和工期要求都极高,要想在确保高质量、少污染的情况下“快速”建成人工岛属于世界性难题。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3)

钢圆筒制作。

经过多方研究,中交三航局在借鉴世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钢圆筒成岛方案,即用一组高达50.5米、直径为22米大小、重达500多吨的巨型钢圆筒作为主格直接插入海底不透水土层,固定在海床上,相邻圆筒之间的间隙,用两道弧形钢板作为副格嵌入钢圆筒预留的宽榫槽内,主、副格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保证岛体紧密合围不透水,然后再回填砂形成人工岛。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4)

东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前全景。

“传统工艺成岛至少三年,但我们通过自主创新,采用钢圆筒快速筑岛工艺,仅用了77天,便筑成一个外海离岸人工岛。”刘海青说,这比常规的施工方法提前了2年,且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止水性,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世界工程奇迹,也先后创造了钢圆筒体量、高度、垂直精度、八锤联动、日沉3筒等多项世界第一的记录。

在国内没有施工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中交三航局还自主攻关,在东人工岛隧道敞开段墙身、挡浪墙墙身、主体建筑首层及以上结构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如此大规模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群,在中国还属首次。

“清水混凝土有着混凝土中最高级的品质,表层不做任何涂抹,显示的是最本质的美感,可以说是混凝土中的爱马仕。”刘海青说。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5)

东人工岛岛头钢圆筒拆除。

最初100多人住在船上,连小狗都不愿呆

多项技术攻关,创造工程奇迹的背后,是非常艰苦的工作环境。

“刚去时,人工岛还没有成岛,只有一片茫茫海域。当时我们造了一条船,100多人都住在这艘船上,伴随着集装箱的拥挤、发电机的吵声、船舶改造的油漆味。”谈起7年前的环境,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项目党支部书记邱云,笑称那是“连小狗都不愿意待的环境”。

因为他们曾养过一只叫小黑的小狗,先后三次落水,后来发现,它是故意跳下去的,目的是想要逃离这艘船。

那时,工地上没有网络,手机一般没有信号,如果有信号,也属于香港地区。“我们都不敢开机,基本和外界没有联系。偶尔开机,都是来电提示。”邱云说,将近三年后,岛上才申请专门的手机信号。而在头顶上,每隔一分半钟便有一架飞机呼啸而过。睡觉的床一直在摇晃,大家也不需要闹钟,因为打桩的声音就是闹钟。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6)

挡浪块安装。 钱仕程 摄

就这样,所有人都在一直坚持着,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到了这里,一直未离开过。7年间,同时驻岛施工的建设者超过1000人,最多时曾达到1500余人,七八个月都下不了岛。

在这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如何管理1000多人,让他们不仅待得住,还能有动力有干劲,将这么难的项目做下去,这成为摆在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项目党支部创新性提出把“堡垒”转化为“家”,让职工在项目部找到“家”的感觉。党支部通过打造学习培训中心、民主管理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安全健康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等“五心工程”,并积极创建职工之家,实现了党的活力和项目活力的有效转化。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7)

精细化作业,毫米级精度控制。

年轻人牺牲亲情、爱情,坚守一线作业

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的项目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有 5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七成以上。面对世界级先进技术,这群刚毕业就参加建岛的青年压力极大。

按照参加大桥建设时间来算,他们有着对应的称号,分别是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至“七年级”,面对超级工程建设,这群青年被放在了工程建设的突出位置上,“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一起挑战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

为了完成工程建设,他们中的不少人,都牺牲了亲情、爱情,坚守在工地一线。邱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正在远离上海上千公里外的伶仃洋人工岛上。和其他人一样,他很少有回家的机会,也因此对孩子心怀愧疚。

2016年底,房建工程正处于最难的“破局”期,在施工营地,项目部给四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

青岛的跨海大桥简介(申城先锋孤岛奋战七年)(8)

二工区为四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其中,曹琰、宋奎是唯一一对两人都是大桥建设者的新人,但其实,妻子曹琰起初并不是大桥建设者。2012年6月大学毕业后,曹琰进了湖南省一家银行工作,而宋奎却参加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从那之后,两人便相隔甚远,一年只能见上两、三次。

刚开始,曹琰对宋奎远在海岛建大桥有点不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沟通以及对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的了解后,2015年初,曹琰放弃了银行工作,也来到了岛隧项目部,成为大桥建设者之一。但施工任务繁重的宋奎常呆在东人工岛施工现场,即使曹琰与自己共事,也难有见面机会。直到工程进入收尾,两人见面机会才有所增多。

吴平作为东人工岛工程部部长,“建成东岛”是他的第一使命。婚后第二天,他便带着妻子杨光美出现在东人工岛施工现场。白天,吴平一遍又一遍地来回于东人工岛各个施工现场。下班后,刚踏入宿舍门便迎来妻子准备好的一盆热水、一条热毛巾,脏乱的被褥变得干净、洁白。后来,大家都纷纷与吴平妻子开玩笑:“人家跟老公度蜜月都是游山玩水,你却被带来工地洗被子、洗衣服。”

这七年,正是1000余名建设者在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奋斗,才让这里从茫茫一片海域,到岛体雏形初现,再到如今“壮美”的东人工岛。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个工程奇迹,特别是整个东人工岛全部亮灯的那一刻,都让全体建设者感到欣慰、自豪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