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最近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每次进超市测体温时,机器总是播报我的体温是36.3℃,从来没有到过37℃,是不是我的体温偏低啊?”
对于儿子的疑问,陈女士也感到非常好奇,因为自己和儿子的体温一样,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经过孩子这么一问,陈女士便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因为一到换季,自己和儿子就会感冒,咳嗽发烧,小病不断,难道这是和体温偏低有关吗?
最近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去每一个公共场所都需要测量体温,很多人在量体温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体温一直在36℃到37℃之间,很少能够达到37℃。此时不少人就会感到非常疑惑,我国规定的平均正常体温标准为37℃,那为什么人均体温普遍偏低呢?
01
为什么人体平均正常体温标准为37℃?
人体无时无刻不在代谢产热,运动产热,并向环境中散热,二者协调维持体温的恒定。但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都有通过大脑体温中枢调节温度的能力,这个体温中枢位于人脑部的下丘脑区域。
因此,一个人的平均体温是多少,并不由细胞代谢、肌肉运动等决定,而是事先被自然“设计”好的。
在1992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针对148人的体温情况重新进行了统计发现,正常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8℃,并在36.1℃(97℉) 至37.2℃ (99℉)之间自由波动,而37℃是健康成年人在中午12时左右常温静息状态下口腔内的平均温度。
02
美国研究:37℃不再是人体标准体温!
从小到大,我们最熟悉的体温数值就是37℃,然而根据斯坦福大学新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未来这个标准也许不再适用,由于环境变化,现代人的体温可能已经比200年前有所下降。
对于37℃这个标准数值,很多研究人员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体实际体温要越低一些,后来有研究得出平均体温36.8℃。2017年,一项对35000多名英国人近25万次体温测量分析发现,平均口腔温度为36.6℃。
斯坦福大学的Parsonnet教授和她的团队分析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体温度数据集,包括:
- 美国南北战争退伍军人的医疗记录(1862年~1930年);
-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1971年~1975年);
- 斯坦福大学转化研究综合数据库环境研究组(2007年~2017年)。
基于这些数据集中近68万次体温测量值,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体温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整体而言,这些数据证实了我们已知的体温变化趋势,比如年轻人、女性,或人们在傍晚时,体温都会更高。
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观察到,相较于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21世纪出生的男性体温平均低1.06℉。相似的,21世纪出生的女性,体温平均比出生于19世纪末的女性低0.58℉。这相当于,每10年人们的体温降低0.05℉。
03
体温低点好,还是高点好?
在正常状态下,人的体温是维持在36.8~37℃之间的,在这个温度下,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身体的生化效率,合成与分解,新陈代谢等,才在最佳的范围内进行。
当体温偏低一到二度,甚至三到四度,那么人身体的内环境代谢反应,生化反应,合成与分解,新陈代谢,都会处在缓慢的状态。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体能体力都减弱。
如果体温偏低,那么细菌病毒以及癌细胞就容易繁殖生长,身体便会成为疾病生长的温床,为疾病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所以体温偏低是身体不健康,体质变差的表现。
当然人的体温并不是越高越好,当一个人局部发热或发烧,通常说明身体内有炎症存在,体温每升高一度,身体的免疫组织细胞的免疫力,则成倍数增加,升到39.2是免疫力战斗力最强的温度,这个温度也是身体控制细菌病毒繁殖,消灭细菌病毒最好的温度。
当体温温度升到40度时,免疫力反而会慢慢下降。体温的升高需要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与营养物质。所以,能量不足的人,发烧都会手脚无力,不想动,头晕等。
没有体能,能量不足的人是烧不起来的。或根本连发烧的机会都没有。体温升高,发烧,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措施。
综上所述,身体对于体温的控制是有严格的调控的,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毛孔就会打开,通过排汗来散热,如果外界环境过冷时,毛孔就会收缩,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所以只有体温恒定,身体状态才是最佳的。
04
阅读延伸——教你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1、体温的测量方法有三种,包括腋下温度,口腔温度,肛门温度。
2、测量腋下温度时要先将腋窝汗液擦干,将温度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用右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测量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至37摄氏度。
3、测量口腔温度时,先将温度计消毒,将温度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将温度计置于舌下,紧闭口唇,测量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至37.2摄氏度。
4、测量肛门温度时,要在温度计的表面涂上润滑剂,同样将温度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将温度计慢慢插入肛门,深入肛表的一半,测量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摄氏度。
结语:大家在平时了解过自己的体温变化吗?你的体温属于偏低还是偏高的状态呢?不妨在平时多加观察,不过大家对此有别的看法和观点,不妨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出来吧。#夏方养生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