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气,也是给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世世代代沿袭,体现着整个家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在#家风家训里的兴家之道#中,与九典孟母营一起追溯中国历代治家兴邦的典范家族,学习古人治家兴家的智慧,在子女教育、自我提升、家庭治理方面,收获启发和帮助,从而实现育儿修身、齐家兴业的目标。

梁启超最长的家训名言(家风家训兴家之道)(1)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不仅在政治和学术上有成就,而且家庭教育也很成功。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了学术界、军政界的精英:

长女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诗词研究专家,著有《艺蘅馆词选》五卷。

长子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妻子林徽因一起领导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专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回国后担任炮兵校官。

次女梁思庄,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和图书馆学学会学位,著名图书馆专家。

四子梁思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参与编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在燕京大学读书,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1941年到美国学习,后回国一直在妇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被日军轰炸学校而失学,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参加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五子梁思礼,17岁时跟随姐姐梁思懿赴美留学,获得普渡大学学士学位,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最长的家训名言(家风家训兴家之道)(2)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到底是怎么培养他的儿女的呢?在讲述他教子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梁启超的人生经历。

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广东新会的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祖父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给他讲了许多爱国故事,让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出爱国情怀。

梁启超天赋很高,学习也很刻苦,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当时中国民生困苦,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梁启超非常赞成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一直到民国政府成立了,梁启超才从日本回国,担任了中华民国司法总长。

到这时,梁启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启超的工资达到了每月三千元。除了工资,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演讲和讲课收入,股票和投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衣食无忧了。

但梁启超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风”。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保持贫寒人家的家风,勤俭持家,艰苦朴素。梁启超尤其重视逆境教育,他曾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最长的家训名言(家风家训兴家之道)(3)

就是因为这种寒士家风,梁启超的儿女个个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练和提高,他们从来不利用父亲的名望来获取利益,也从不把金钱拿来吃喝玩乐,而是用在学习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当用途。

近代中国命运坎坷,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也寄托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希望子女自强不息,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梁思礼晚年时曾感慨:“从小父亲就给我们讲爱国故事,要我们长大后'爱国如家',因此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可见梁启超的吃苦和逆境教育,是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梁启超最长的家训名言(家风家训兴家之道)(4)

虽然梁启超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是也不缺乏亲切和慈爱。他给子女写下了两千多封书信,这些信中语言温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诱的教导。梁启超还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们的自愿选择。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梁启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中国,还通过对儿女的培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倡要做君子,他引用了《易经》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风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强不息的一面,而亲切慈爱的家风是厚德载物的一面。可以发现,梁启超的确在身体力行地培养君子。当今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然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风却日渐减少。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是否还需要对我们的孩子进行吃苦和逆境教育,我想这是梁启超的家风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