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目郎君
全民抗疫战的打响,让整个中国进入了危难之际,在这个节骨眼上,明星名人的捐款问题,就成了最触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国难当头,本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今天,我们就先撇开当下的这个问题,去翻翻历史,看看8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的明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最为苦难的时期,但恰恰是这个时期,反而涌现出了很多很有钱的明星大腕,梅兰芳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来讲讲他当年有钱到什么程度?
在民国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远远没有今天丰富,听上两首曲子就是很多人最开心的事,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下,成就了一代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
当年梅兰芳大师第一次去上海演出,丹桂戏院专门购买了数期当地报纸的版面,只写着“梅兰芳”三个大字,连着登了好些天,引起不少人关注。演出场场爆满,后来他的出场费高达十根金条。身价绝不逊于当今的各路明星。
抗日时期,别人捐铜钱,他捐飞机,而捐飞机,只是他财富的冰山一角,在当时,梅兰芳还有一个绰号叫梅半城,意思就是梅兰芳的财富可以抵得上半个北京城。
梅兰芳的宅府,坐落在无量大人胡同,十分豪华气派,在这里,梅兰芳曾接待过文艺界、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多达六七千人,他与罗素、泰戈尔等人私交甚笃。
梅兰芳非常勤奋,从青年时代起,就继承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服饰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成为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耀眼的明星。
但是,他从不以大师自居,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女顶着大师之嗣的帽子,躺在长辈的成就之上,相反,他主张孩子广泛学习。正因为梅兰芳有如此高尚的品格,才能让他的大名流传至今。
梅兰芳在艺术上享有很高的盛誉,并且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梅兰芳还是一个很有气节,很爱国的人,他从不吝啬传授弟子本领,并且亲自培养了100多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这也是为什么他创办的“梅派”能成立这么久的原因。
梅兰芳经常参加各种义务演出,救济灾区难民发展,社会事业,帮助同行朋友。
梅兰芳大师非常钟爱自己的事业。但是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这是一颗多么爱国的心!多么崇高的艺术人格!
梅兰芳有多受欢迎
梅兰芳,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在当时就拥有众多戏迷(如今统称粉丝),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三样东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同仁堂,孙中山,梅兰芳。可见梅兰芳的影响力有多大。
1914年,梅兰芳来沪演出,连着唱了一个月,并且每一次都人山人海,有人连看了好几场都不腻,因为他的头饰、扮相、演唱都非常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1919年,日本邀请梅兰芳去演出,梅兰芳欣然前往,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都掀起了一番不小的浪潮,同时也让外国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国粹,梅兰芳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920年,梅兰芳第一次拍摄了无声电影,不久后他又首演编创了《霸王别姬》,一时间各大戏院纷纷向梅兰芳发出了邀请。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为了一睹梅兰芳的尊容,特意从印度赶到中国,看完完整表演后,被其深深折服,还用孟加拉文给梅兰芳写了一首诗。不止是印度,梅兰芳先后还在美国、苏联、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进行过巡演。每一场都人数爆满,他也当之无愧成了当时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巨星。
纽约《世界报》曾经这样评价过梅兰芳,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反正纽约还从未见识过这样的表演,可见他们当时对于梅兰芳的喜爱。梅兰芳一时间风头无两,出场费更是高达10根金条,尽管这么贵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请他。
1904年,北京“广和楼”上,梅兰芳凭借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扮演织女惊艳亮相,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都认为梅兰芳日后必将闻名全国,成为中国京剧界的新带头人。而这一年,梅兰芳仅10岁不到。
果然,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刻苦学习后,梅兰芳组建了一支京剧班子,算是正式出道。没想到第二年,他就凭和谭鑫培同台出演《桑园寄子》,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成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京剧演员。
台上的每一点成就,都是由平时的勤学苦练而来。他学习异常勤奋,要求自己很严格,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戏剧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种牵牛花,研究牵牛花颜色的变化;他养鸽子,锻炼眼神;他研究古书,古画和古乐,取其精华,丰富艺术创造。通过曹子建的《洛神赋》,改编成了悠美的舞台剧《洛神》。
他到处参观,丰富生活,从各方面借鉴,他研究古代雕像,仔细研究他们的体态,神情,服装头饰,和各种各样富有表情的手势。以提高自己的表演,做出了很多创新。
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第一,把舞台当前线,鼓舞人民斗志
1931年9月18日晚,梅兰芳正在北平中和园声情并茂地表演京剧名段《宇宙锋》,少帅张学良就在台下的观众席里。戏才演一半,张学良就匆匆走人了。散场后,梅兰芳才知道,“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打过来了。
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梅兰芳与叶恭绰、许伯明等朋友商议编演一出含有抗敌意义的新戏。经过讨论,他们把历史背景锁定在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上,决定以梁红玉的故事为蓝本,编成了一出名为《抗金兵》的抗战大戏。此剧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推出,反响十分强烈,首演当晚,便引来了阵阵掌声,“抗金兵、打日寇”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戏院上空。
他又来到上海演出,在上海观众中激起了一股爱国抗敌的热浪。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秀木等人大感恐惧,派出人员从中捣乱。他们先是唆使日本浪人向台上扔燃烧弹,看到未能凑效,又以非常时期编演新戏必须接受艺术审查的理由,公开禁演。梅兰芳不肯屈服,又到南京大华戏院续演三天,社会上一票难求,抢购戏票的人把票房的门窗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三个月后上海失守,政府仓皇撤退到内地,伪政权在南京成立,神州大地沾染腥羶。梅兰芳悲愤莫名,蓄须明志,宣布退出舞台。
日本人胁迫其演出,梅兰芳不肯登台。为了让日本人彻底死心,梅兰芳让医生给自己连续注射了三次伤寒预防针,人为地升高自己的体温,高烧达到了42度,以苦肉计拒绝了日伪的胁请。
第二,面对日伪讹诈 ,他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雁了!”
第三,蓄须明志,不为金钱抛弃尊严,8年等待,只为等到他心中的舞台和观众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梅兰芳携家逃至香港,后来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留起胡子。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满脸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三番五次威胁梅兰芳,但梅兰芳仍坚决不演。由于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梅兰芳高兴得热泪盈眶,二话没说,把胡须剃得个干干净净,并开始练功、吊嗓、看剧本。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我该登台为我们中国人演出了!”该年十月,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的庆祝会,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演出《刺虎》,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这就是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梅兰芳!
作者介绍:一个热爱思考的青年人,喜欢文字,热爱生活,坚持读书,坚持成长!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和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