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张爱宁)

1. 锦纶产业链龙头,新产能投放推动业绩增长

1.1. 深耕锦纶织造业务,龙头地位稳固

国内高端锦纶供应商,业务覆盖锦纶全产业链。2001 年,公司的前身台 华特种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锦纶织造业务,2011 年整体变更为 台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2017 年上市。公司逐步收购高新染整、 福华织造及嘉华尼龙等从事纺丝、织造、染整业务的多家控股子公司, 建立起完整的集研发、纺丝、织造、染整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锦 纶切片为原材料,研发、生产锦纶 6(PA6)、锦纶 66(PA66)和可再生 锦纶等多种化纤产品,并拥有环保健康、户外运动、特种防护等多种高 档功能性锦纶面料的生产能力。公司以优质的产品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已成为锦纶织造行业龙头。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

2021 年新增产能顺利释放,推动收入快速增长。嘉华尼龙从事锦纶长丝 生产,从德国、日本等国的著名生产厂商引进锦纶 6、锦纶 66 民用丝生 产线,生产锦纶 FDY、ATY、DTY 等长丝产品;台华新材及子公司福 华织造和华昌纺织从事坯布生产;此外,公司从德国、日本、中国台湾 等地区引进成套的染色、压光、涂层等后整理一体化作业设备,生产多 种中高档功能性锦纶面料。2021 年,“智能化年产 12 万吨高性能环保锦 纶纤维项目”投产,公司总产能由 2021 年初的 6.5 万吨快速增长至 18.5 万吨,其中高端产品锦纶 66 产能由 1 万吨增长至 3-4 万吨。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2)

依靠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公司与国际知名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在多年发 展过程中,公司凭借产品开发优势及产业链优势,赢得了如迪卡侬、 Lululemon、安踏、探路者、美国维克罗、C&A、H&M、海澜之家、乔 丹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的信任,与国内外知名运动休闲服、户外运动 服装等生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功跻身行业前列,产品远销 世界各地,在业内以“速度快、品质优、服务好”的优势闻名。

1.2. 股权较为集中,管理层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稳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为施秀幼、施清岛姐弟,施清岛直接持有公司 6.65%的股份,并通过创 友投资间接持股 17.29%;施秀幼通过福华环球间接持股 9.72%,二人合 计持股比例达 33.66%。此外,施清岛的配偶冯建英通过福华环球间接持 有公司 22.69%的股份,并让渡表决权给施清岛。因此,实际控制人合计 控制公司 56.35%的股份,股权较为集中。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3)

管理团队深耕纺织行业,具备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公司董事长施清 岛自 2000 年进入锦纶纺织行业,至今从业已超过 20 年,曾获“2010 中 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现兼任中国纺织工业企业 管理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具备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此外,多位公司 高管深耕行业十余年,在锦纶长丝生产与织造、成品面料染整及销售等 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能够有效利用其专业能力把握行业趋势,带 领公司实现良好发展。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21 年 6 月,公司首次颁布限 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张长建董事、丁忠华副总经理、李增 华财务总监三位高管及 102 名核心骨干员工,以 3.18 元/股的授予价格 向 105 名激励对象授予 729.3 万股限制性股票(含预留的 89.4 万股), 占公告时总股本的 0.88%。根据本次股权激励计划考核目标,以 2020 年 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率需不低于 160%、 210%、260%,较高的业绩目标彰显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4)

1.3. 2021 年新增产能释放,盈利大幅提升

2021 年新增产能释放,盈利显著提升。2012-2018 年,随着业务扩张, 公司营收由 17.0 亿元稳步增长至 29.7 亿元,CAGR 为 9.7%;归母净利 润曾因人民币贬值等原因出现短期波动,而后迅速恢复增长,由 2012 年的 1.3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3.4 亿元,CAGR 高达 17.0%;2018-2020 年,由于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业绩曾承受 巨大压力,收入及利润出现下滑;2021 年随着 12 吨新增产能投产,公 司业绩显著改善,2021 年营业收入同比提升 70.2%至 42.6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87.3%至 4.6 亿元,较疫情前(2019 年)分别提升 58.2%、 136.7%。

费用率显著改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1 年的新增产能中,高附加值 产品如锦纶 66、可再生产品占比较高,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2021 年 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 3.8pct 至 25.5%。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生产及管 理优势,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1pct/-1.4pct/-1.1pct 至 1.3%/9.8%/1.1%,改善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公司注重增强核心研发竞 争力,研发支出同比增长 54.9%至 2.2 亿元,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研发费用率仍维持在 5%以上。受益于费用率的改善,2021 年净利率提 升 6.3pct 至 10.9%,已接近 2018 年的历史高位水平。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5)

2. 行业:民用锦纶 66 加速渗透,再生纤维未来可期

2.1. 锦纶:第二大化学纤维,性能领先且应用广泛

涤纶和锦纶是重要的化学纤维,涤纶占比超过八成。纺织纤维主要分为 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两大类,2020 年化学纤维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 的 84%左右。化学纤维又可分为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其中,涤纶和锦 纶被广泛应用,2021 年产量分别占化纤总产量的 82.2%、6.4%。

锦纶在强度、耐磨性等方面优势突出,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及工业领域。 锦纶的化学名称为聚酰胺(PA),俗称尼龙(Nylon)。与其他化学纤维 相比,锦纶在强度、耐磨性及吸湿性等方面均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这 使其成为户外、运动及贴身织物等民用领域的首选纤维之一,同时锦纶 也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受益于下游的广泛应用, 2006-2021 年我国锦纶产量由 83 万吨提升至 415 万吨,CAGR 约为 11.3%, 保持稳健增长;锦纶产量占化纤总产量的比例由 4.1%提升至 6.4%,目 前已成为第二大化学纤维。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6)

锦纶种类繁多,锦纶 6 与锦纶 66 最为常见。锦纶可按照分子结构、纤 维长短及用途等分类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分子结构:锦纶 6 与锦纶 66 应用最为广泛,占锦纶总产量的 98%左右;2)按照纤维长短:锦纶 长丝最为常见,主要作为机织或针织原料等;3)按照用途:锦纶既可 用于民用领域,也可用于产业,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2.2. 行业趋势:己二腈国产化在即,民用锦纶 66 有望加速渗透

2.2.1. 锦纶 66 性能更优,民用渗透率有待提升

锦纶 66 性能更优,但在民用领域渗透率较低。从密度、熔点、吸湿性 等维度比较,锦纶 66 的性能优于锦纶 6,是制作极端户外运动服与高档 服饰的首选。而在实际应用方面,两者均能应用于民用与工业用领域, 目前接近 50%的锦纶 6 用于制成民用丝,而锦纶 66 由于民用丝比工业 丝生产难度更高、良品率更低,同时锦纶 66 的价格普遍高于锦纶 6 民 用丝,因此目前锦纶 66 大部分应用于工程塑料中,仅 10%左右用于民 用领域。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7)

2.2.2. 锦纶 66 有望复制锦纶 6 发展路径,拥抱己二腈国产化契机

己内酰胺实现国产化后,锦纶 6 突破生产瓶颈。锦纶 6 的主要原料为己 内酰胺,过去己内酰胺的生产技术长期被海外龙头垄断,核心原材料的 生产瓶颈极大限制了我国锦纶 6 产业的发展。2003 年,中石化巴陵分公 司率先突破己内酰胺生产瓶颈,2010 年该公司发明了己内酰胺绿色环保 新技术并开始对外转让,由此,我国己内酰胺产量大幅跃升,从国外进 口的己内酰胺数量也急剧缩减。2020 年,国内己内酰胺自给率升至 93%, 产量高达 363 万吨,约占世界己内酰胺产能的 40-50%左右,我国已成为 世界第一己内酰胺生产大国。

己二腈产能被海外巨头垄断,制约我国锦纶 66 产业发展。在锦纶 66 的 生产环节中,己二腈是重要原材料,但由于己二腈的制备难度较高,其 供应一直以来被海外龙头公司垄断。截至 2020 年,全球己二腈产能 180 万吨左右,大部分被英威达、奥升德等公司所控制,且仅有英威达一家 大规模对外销售。国内企业虽曾多次开展相关项目,最终多以失败告终。 己二腈严重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制约了我国锦纶 66 产业的发展。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8)

国产企业逐渐攻破技术壁垒,己二腈国产化在即。近年来,国内企业奋 起直追,逐渐攻克己二腈生产壁垒,有望打破海外巨头对于己二腈的垄 断。1)华峰集团:2020 年 11 月,华峰集团的“尼龙 66 一体化项目暨 年产 30 万吨己二腈项目”开始建设,该项目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己 二腈产业化生产技术。2022 年,该项目(三期)顺利竣工,进入调试阶 段。2)天辰齐翔:2019 年 7 月,雪松控股旗下齐翔腾达与中国化学合 资建设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己二腈-PA66 项目。 2022 年 3 月,该项目已进入投料与试生产交错期。3)神马股份:2020 年 11 月,河南神马艾迪安化工有限公司也正式注册成立,新公司由神马 股份全额出资,采用国际先进的丁二烯直接氢氰化合成己二腈技术建设 20 万吨/年(一期 5 万吨/年)己二腈项目,项目总投资 11.9 亿元。2022 年 1 月,艾迪安拟受让河南中平紫光持有的 500t/a 丁二烯直接氢氰化制备 己二腈技术所有权。目前,我国约有超过 280 万吨己二腈新增规划产能, 其中 2022 年有望投产 80 万吨左右。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9)

2.3. 竞争格局:锦纶 6 群雄争霸,锦纶 66 玩家较少

锦纶 6 民用丝市场群雄争霸,嘉华产能相对较小。我国锦纶 6 民用丝市 场的竞争较为激烈,产能位居前两位的公司分别为锦江与恒申,2019 年 产能分别为 40 万吨、35 万吨,产能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而台华 新材的子公司嘉华尼龙位居行业 10-20 名。截至 2020 年底,嘉华尼龙的 锦纶 6 产能约为 5.5 万吨,规模相对较小,距离行业龙头有较大差距。

锦纶 66 玩家较少,嘉华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截至 2021 年,全球锦纶 66 民用丝市场规模约 20 万吨,行业龙头包括以色列的屹立、意大利 Fulgar 及国内台华新材的子公司嘉华尼龙等。1)屹立:1969 年成立,在以色 列、美国、中国、巴西等四大生产基地拥有约 7-8 万吨/年的产能,销售 网络遍布全球 70 个国家。2)Fulgar:成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是莱 卡、Elastan 等纤维品牌在欧洲和土耳其的独家经销商,并在 2012 年与 索尔维集团建立了伙伴关系,成为 Emana 纤维和 Amni Soul Eco 的经销 商和生产商,主要面向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目前年产能约为 3 万吨。 3)嘉华尼龙:随着 2021 年新增产能投放,嘉华尼龙的锦纶 66 产能达 到 3-4 万吨。此外,我国民用锦纶 66 丝市场的参与者较少,华鼎股份、 美达股份等同行业公司的产品主要为锦纶 6。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0)

2.4. 再生纤维:品牌端需求旺盛,化学法制备优势突出

众多国际品牌制定再生材料使用规划,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更好 地实现可持续发展,Nike、Adidas、优衣库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商相继 发布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例如,Nike 指出,到 2025 年财年末环 境友好型原材料占比将达到 50%。各品牌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有 望推动可再生纤维需求量实现跃增。

化学法有望成为化纤循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台华新材是国内首家采用 化学法的企业。再生纤维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1)物 理法:生产技术简单、工艺流程较短、生产成本低,是目前主流的化纤 再生方式。但物理法的弊端在于对回收物要求较高,且最终可制成的再 生品种类有限,随着循环次数增多,纤维的性能会有所退化,最终将无 法再次采用物理法进行回收利用。2)化学法:化学法的主要优点是可 以实现废弃化纤的完全循环再生利用,并且对于废旧化纤的分拣、清洗 要求低。但由于化学法的工艺相对复杂,且前期投资成本较高,目前具 备这种技术能力的公司较少(如意大利公司 Aquafil),国内还没有采用 成套自有技术的万吨级化学回收法再生锦纶的工程案例,由于物理法的 弊端较难解决,我们预计化学法未来将成为化纤循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仅有台华新材一家企业采用化学法,在可再生领域内先发优势 明显。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1)

国家政策加码,可再生纤维领域发展可期。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纺织大国, 伴随着纤维消费不断增加,每年会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因此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已发布多 项针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 2025/2030 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 25%/30%,废 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分别达到 200/300 万吨”的目标。在政策鼓励下, 可再生纤维领域有望迎来发展黄金期。

3. 锦纶 66 先发优势突出,下游需求爆发迎来红利

3.1. 抢先布局锦纶 66,生产经验丰富

锦纶 66 生产壁垒高筑,DTY 产品良品率成为难题。锦纶 66 的产品性能 优于常规的锦纶 6 产品,但锦纶 66 长丝的工艺更加复杂,对设备、工 艺、技术要求更高,良品率低于锦纶 6 长丝。一方面,传统的 FDY 产 品只需经过一步就可以将切片加工为长丝,而 DTY 锦纶 66 属于后纺产 品,切片需要先加工成为 POY 产品,再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弹工艺进行 二次加工,每一轮工艺都会产出一定的不良品;另一方面,锦纶 66 本 身的熔点温度与分解温度之间范围较窄,且其聚合物大分子存在己二酰 结构,纺丝熔体极易产生凝胶现象,极易影响产品品质。目前在业内仅 有 Fulgar 和屹立的锦纶 66-DTY 的良品率能够超过 80%。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2)

公司在锦纶 66 民用领域先发制人,生产优势突出。台华新材早在 2008 年就涉足民用锦纶 66-FDY 业务,较早在市场上推出了锦纶 66 的超细旦 复丝产品,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生产经验。2019 年,嘉华尼龙与三联虹普 签署了“差别化尼龙 66 切片纺丝、切片调质干燥项目”,首次采用三联 虹普全新的尼龙 66 切片干燥、调质技术,其湿度控制精度及能耗指标 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大提升了锦纶 66 的生产效率。公司原有的 6.5 万吨产能中约有 1 万吨锦纶 66-FDY,良品率高达 90%;2021 年新增 2-3 万吨锦纶 66-DTY,经过一年时间,DTY 良品率已由 2021 年初的 65% 提升至 2022 年初的 75%。

依靠强大研发优势,打造高端差异化系列产品。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在 产业链各环节积累了全方面技术优势,生产差异化的高端产品,满足客 户多样化需求。在纺丝方面,公司根据锦纶丝的生产特性,利用国外引 入的先进设备,选择工艺路线,严控纺丝温度、冷却条件和定型效果, 运用成熟的熔融纺丝技术,生产多样化优质产品。公司主推细旦产品,在国内较早推出受到市场欢迎的 20D/24F 经纬丝;此外,公司为行业内 较少的能生产单根纤维纤度(DPF)小于 0.4 的厂家,在市场上较早推 出 15D/12F、10D/6F、锦纶 66 全消光 FDY 20D/24F 等多种规格的超细 旦复丝产品,优质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3)

持续加码研发优势,强化产品核心硬实力。公司组建了一支拥有各类纺 织、染整、高分子、机械等相关专业相结合的研发团队,研发设备现已 覆盖全产业链,可进行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合研发。尽管 2019-2020 年公 司业绩因贸易摩擦及疫情承压,但公司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数量始终维 持稳定增长态势,2021 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54.9%至 2.2 亿元,研发人 员数量增加 44 人,研发费用率始终维持在 5%以上,居于行业前列,在 纺丝、织造、染色及后整理等各环节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 2021 年,公司享有专利权超过 200 项,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具有明显技术优势。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供应商及客户研发联动。为提升研发实 力,公司积极寻求外部机构合作:1)院校“产学研”结合:与国内专 业院校、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包括东华大学、长三角(嘉兴)纳米科 技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嘉兴分院)等,建立起优势互补、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攻关团队;2)供应商合作:积极产业链前端知名 企业杜邦、英威达、巴斯夫进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及国际最新产品信 息,提升公司竞争力;3)客户联动:公司坚持走高端产品研发路线, 通过与面料客户的合作,将终端品牌客户需求反馈至供应链前端进行联 动研发,建立起终端客户反馈机制,提升研发效率。

研发及产品优势突出,赢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凭借突出的研发及产品优 势,公司赢得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的信任,并与客户或其指定的加工 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已成为户外运动品牌迪卡侬最大 的锦纶供应商,并与其共同构建了迪卡侬全球的梭织面料开发平台; Lululemon 通过超盈国际、儒鸿、远纺等供应商间接采购公司的全消光 产品,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安踏等品牌客 户资源,与安踏携手构建了从纱线到成衣的一站式供应体系,并在近年来合作了包括 2018 年冬奥会在内的多个重量级项目,安踏旗下的安踏 儿童、斐乐等也相继成为了公司客户。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优于同行。2021 年随着新增产能投放,公 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毛利的差别化产品占比提升,锦纶长丝业务毛 利率上升势头强劲。自公司 2017 年上市以来,锦纶长丝毛利率由 15% 快速提升 9pct 至 24%;而可比公司华鼎股份、美达股份产品毛利率分别 为 13%/10%,公司锦纶长丝业务的盈利水平领先行业。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5)

3.2. 覆盖锦纶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降本增效

公司建立起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协同效率领先行业。自创立以来,公司 陆续通过收购及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目前公司 及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嘉兴、吴江等地 区,各公司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工明确,既可以发挥化纤纺织的产业 集群效应,又能加强各环节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益。 在锦纶行业中,只有少数实力较强的公司可以从事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国内同业的上市公司产业链完善程度尚不及台华新材,如华鼎股份从事 民用锦纶长丝和跨境电商业双主业;美达股份从事锦纶切片、锦纶长丝 及印染业务,二者均处于产业链偏中上游位置。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6)

垂直一体化降本增效,生产优势逐渐突显。公司具备完善的纺丝、织布、 染色和后整理等各生产环节的产能配置,形成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 能够在纺丝、织造等各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 1)上游的锦纶长丝产品可以用于加工锦纶坯布及成品面料,产品在产 业链内部流转,可节约包装费用,且中间品自产成本低于外购成本。如, 生产锦纶坯布所需要的锦纶长丝主要由子公司嘉华尼龙供应,部分对外 采购;生产锦纶成品面料需要的大部分锦纶坯布是由台华新材及子公司 福华织造供应的,少量对外采购;2)公司及子公司在江浙地区集群分 布,不同生产环节的工厂距离较近,可以节约运费;3)公司还可以根 据订单的品质需求,合理分类投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得益 于一体化生产优势,公司锦纶长丝及锦纶坯布毛利率显著提升,除 2019、 2020 年受贸易环境及疫情影响外,台华新材盈利能力领先于同行业的可 比公司。

3.3. 可持续发展已成新潮流,可再生锦纶市场势在必得

下游客户纷纷推出环保产品,可再生材料应用占比有望提升。需求端, 公司的重要客户 Lululemon 于 2022 年 2 月发布了含有创新再生材料的 Mylo 系列包袋;第一大客户迪卡侬旗下在售的浮潜包、运动鞋也均使用 了可回收材料。随着品牌方不断扩充环保产品品类,可再生纤维的需求 也持续高涨。供给端,不同品牌客户对于可再生纤维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各异,品牌客户验厂周期较长,转换成本较高,因此一旦进入品牌客户 供应链,客户的粘性较高。目前公司旗下的嘉华尼龙拥有 0.5 万吨的再 生丝产能,但尚未能满足客户与日剧增的需求。2023 年公司将有 2 万吨 化学法再生丝产能投产,若化学法应用顺利,远期来看,未来可再生产 能有望增加至 10.5 万吨。

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产品,携手三联虹普探索化学再生法。目前公司已 开发出多种可持续发展产品,如生物基 PA56 纤维产品以含淀粉的籽粒 作物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原液着色纤维产品在纺丝溶液中加入着色剂, 避免印染工序产生的印染废水等。2021 年 8 月,子公司与三联虹普签署 了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合同,合同金额达 6256 万元。项目采 用业界首创的针对锦纶面料的万吨级以上化学法再生尼龙系统解决方 案,将锦纶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块、边角料等经过化学法解聚后重新 聚合得到高品质纺丝级切片,后经熔融纺丝制备各种规格再生锦纶纤维, 真正意义上实现锦纶纤维重复使用的闭环循环。目前我国尚无采用成套 自有技术的万吨级化学回收法再生锦纶的工程案例,该项目的成功实施 将为公司在可再生锦纶领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4. PA66 产能扩张有序推进,可再生市场抢夺先机

募投项目陆续投产,产能扩张稳步推进。2017 年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用于 “年染色 8000 万米高档差别化功能性锦纶面料扩建项目”和“年后整理 加工 3450 万米高档特种功能性面料扩建项目”,该项目已于 2019 年顺利 投产;2018 年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用于“年产 7,600 万米高档锦纶 坯布面料项目”建设,2019 年基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与生产。同年, 公司以自有资金投建“智能化年产 12 万吨高性能环保锦纶纤维项目”, 并于 2021 年再次发行可转债补充项目投资所需资金,该项目已于 2021 年开始投产;此外,2021 年公司新建淮安绿色多功能锦纶新材料一体化 项目,一期包括 10 万吨可再生产品及 6 万吨 PA66 产能,目前基建工作 正有序推进。

国内锦纶龙头企业(台华新材研究报告)(17)

PA66:新增产能逐步释放,继续积极扩产。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 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下游运动服饰、瑜伽、羽绒服等消费 市场保持高景气度,结合现有客户的采购需求情况,公司现有锦纶 长丝产能,尤其是再生锦纶丝、锦纶 66、锦纶色纱等差异化产品产 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上半年,公司锦 纶长丝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 102.65%、103.07%和 102.61%,持续 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为更好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公司积极扩建 PA66 产能,随着 2021 年 12 万吨项目达产,公司的 PA66 产能由 1 万吨增至 3-4 万吨。目前公司在建项目淮安一期将扩增 6 万吨 PA66 产能,预计于 2023Q2 投产,投产后公司的 PA66 产能将达到约 10 万吨。

可再生:新增产能顺利投建,公司有望抢占先机。为顺应客户可持 续发展趋势,抓紧锦纶产业发展新机遇,公司着力发展可持续产品 产能,截至 2021 年,可再生环保锦纶产能达到 5000 吨。随着淮安 项目稳步投建,2023 年有望增加 2 万吨可再生产能(可再生产能达 到 2.5 万吨),若化学法可再生能够顺利应用,预计于 2026 年前将 有 8 万吨原生产能转变为可再生产能(可再生产能达到 10.5 万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