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很多宝妈都发现孩子出现一些“怪异行为”,自己抱着玩具“嘟嘟囔囔”甚至“神神叨叨”的,有经验的宝妈可能不会在意,但很多新手宝妈可能就蒙了。
“你和娃娃对话我能理解,但是还给它喂水喂饭分享零食,这也太夸张了吧。”
更有甚者,有的宝妈还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的某个玩具坏掉了或者丢了哪怕家长再给孩子买一个一模一样的都不行,孩子还是会哭闹一阵子。
其实这并非是孩子故意“作妖”,而是泛灵心理在作怪。
泛灵心理是啥意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小孩子的认知里,他们没有准确的生命概念,世间万物都像他一样是可以说话、吃饭、睡觉、思考的。”
他们会习惯性的把身边的一切物品主动拟人化,当初和自己一样的活体进行交流,当然,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逐渐区分物品以及活体的生命。泛灵心理也就会逐渐消失。
泛灵心理普遍出现在3-6岁,是绝大部分儿童都会经历的过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孩子的泛灵思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关于泛灵心理的产生原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家长都觉得是由于宝宝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内心孤单、没有安全感泛灵心理才出现的。
实则不然,研究表明那些常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在也会经历泛灵期,有的情况甚至更严重。因此,父母的陪伴与否并非孩子出现泛灵期的主要原因。
孩子的思维能力决定的他对生命体概念的认知程度,因此在孩子3-6岁尚未能明确区分生命体的阶段,孩子出现泛灵心理也就很正常了。
泛灵期无法避免,家长倒是可以好好利用
泛灵期虽然是个常见的过程,但家长如果能抓机会好好引导,反倒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1)提高孩子的事物认知能力
孩子小时候由于缺乏阅历和知识,在学会一定的程度的表达能力之后基本都会化身“十万个为什么”,这常常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详细解释孩子又听不懂,不解释又抓着你不放。
如果家长这时候能巧妙的运用“泛灵心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比如回答太阳为什么会升起下山这种问题,就可以告诉孩子,“太阳公公也要休息也让要起床啊”。
诸如此类的问题家长都可以借用儿童的泛灵期巧妙地进行回答,也能让孩子在某些问题上在自己的理解层面“融会贯通”,进而更省时省力的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2)棘手的问题正好适用泛灵期
世间万物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新奇的,这也免不了他们会出现天马行空的想法以及一系列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孩子问,“小草为什么会长高?”家长就可以回答,“小草像宝宝一样在长大啊,一天天的就长高啦。”总比家长丢一句“你太小了还不懂”要好很多。
而且家长如果回答的太直白,反而不容易让孩子理解,也可能会灭杀孩子的天性,因此,通过拟人的方式,好好的利用泛灵期,在回答孩子的问题之余,也能最大程度保留孩子的天真。
3)通过泛灵期也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家长除了通过泛灵期来回答孩子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利用泛灵期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教育孩子爱护身边的一切。这会逐渐激发孩子的同理心,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比如孩子在发脾气摔玩具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说,“宝宝不能大力的摔它,玩具摔坏了它也会疼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教育孩子。
当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泛灵期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相反,如果在泛灵期家长错误引导,也会伤害到孩子。
家长别拿“泛灵心理”误导孩子
1)不要利用“泛灵心理”误导孩子推卸责任
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磕到桌子哇哇哭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除了安抚孩子大都还会指责拍打桌子,“这个破桌子,把宝宝都磕疼了。”
这种情况下,由于泛灵心理的存在,孩子会下意识的认为磕碰的责任不在自己而在桌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推脱责任、逃避责任、没有担当的性格。
2)不能利用“泛灵心理”恐吓孩子
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为了快速的让孩子安静下来,基本都会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唬孩子,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再不听话让XXX把你吃了(把你带走)”等等。
我们家长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孩子却分辨不明,尤其在泛灵期这种恐吓更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加上这阶段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这种伤害和影响可想而知。
【锦鲤妈咪寄语】
泛灵期是大部分3-6岁儿童都会经历的阶段,家长们没必要太过担心,相反,如果家长们可以抓住孩子这个特殊的时期,反而会在育儿方面省时省力不少。
【今日话题】
你孩子的泛灵期,你是怎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