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 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考古工作者认为此墓为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史料确凿记载薛怀义是埋在白马寺的;反之,没有任何一条史料提及狄仁杰葬在白马寺。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1)

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同时因薛怀义生前也被封过梁国公,又有人怀疑此墓可能是薛怀义的。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2)

二碑位于翟泉村北约1 .5公里的邝山之阳、汉魏洛阳故城的金墉城北。这里向南山势徐倾、至碑处蓦然缓平、故乡民素称双碑凹。二碑东西横列、相距约5米;皆作六夔龙盘绕碑首雕技绝巧、气势雄浑;班斗形跌座深埋土中。东边一通、剥蚀尤甚、篆额及正文俱漫德不清。西边一通、自首至座高3.65、宽1.15、厚0.35米;座高70、宽1.5、厚1米。孙星衍、邢润的《寰宇访碑录》卷四有著录,因石质风化字迹难辨而言“年月材、不予录文。

较小的一方上下隔为三栏,镌刻吊诗数首及明人周鼎、河南知府虞廷玺所撰序文,立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宰相。卒后封为梁国公。此墓现经扩修,辟为狄公祠。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3)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墓碑上赫然雕着“狄梁公墓”。土墓背面一个看似新建的墓碑,上面雕着“狄公仁杰之墓”。墓的两边分别设有碑亭,东南碑亭内的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个大字,西南碑亭内的石碑,是块诗碑和记事碑,上面字迹隐约可见,墓的两边分别设有碑亭,周围有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南北都有墓碑,分别是“大唐名相狄仁杰之墓”、“大唐名相狄梁公墓”,都是古人原作,现代人重新刻写。墓的东南和西南侧各有碑亭,东南方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西南石碑则是“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诗拜序”。看不清落款,只能肯定都是古时的原物。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4)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出生于封建官宦之家的狄仁杰,少时埋头苦读,“日数千言不肯休”。后以明经举,步入仕途,最初担任汴州判佐,受到时任工部尚书阎立本的赏识,称他为“河南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在升任大理丞后,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1.7万余人,无一冤诉者,名声大振,成为社会公认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奇故事;他敢于犯颜直谏,据法说理:“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使得一言九鼎的唐高宗改变初衷,赦免了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死罪。

他纠劾百官,弹劾宠臣,在担任侍御史期间,上奏弹劾司农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侈,致使韦弘机因此被免职;揭露左司郎中王本立持恩用事,致使王本立最终被定罪。在武则天称帝之后,狄仁杰既有两度为相的大福大贵,又有着身陷囹圄的大冤大祸。但政治上的起落不曾舍弃他的报国之情;官海里的沉浮未能改变他的为民之心。无论身居何职,不管身在何处,他时刻想到的是国家社稷,惦念的是平民百姓。每到一处,他都能克已奉公,恪尽职守,造福一方。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5)

狄仁杰在政治上的起起落落,既考验了他的超凡才干和对国家社稷的忠诚,同时又逐渐赢得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武则天赐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下“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金字。二次为相后“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对“好面引廷争”,一向武断的武则天“每屈急从之”。狄仁杰上朝人见,武则天“常止其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庐陵王李显,努力把国家推上通往“开元盛世”的金光大道,成为再造唐室的功臣,留下了“若非狄仁杰,唐室绝后裔”的千古佳话。同时,他以其超常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为国家举贤荐能,先后举荐了张柬之等数十位忠贞廉洁、清明干练的官员,这些人在被委以重任后,朝中刚正之风突现。

河南洛阳白马寺狄仁杰墓(唐朝护国良相狄仁杰墓)(6)

公元700年,积劳成疾的狄仁杰因病谢世,“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日文惠”。之后,唐中宗追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