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感怀诗,抒写自己久居他乡,回来之后物是人非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心情难免激动:离家时风华正茂,返乡时鬓毛疏落,怎不让人感慨万千。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承接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这是一种近乡情怯的表现,也为唤起下两句儿童发问作好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从充满感慨的自画像,转而描述富有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很平常的一句问话,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年老体衰,反主为宾,自己成了故乡的陌生人。
这首诗就像一幕短剧,虽然写自己离家多年,物是人非的哀情,却借儿童俏皮发问的欢乐场面表现。而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生活情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回乡偶书》作于贺知章晚年。和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年轻时的贺知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30岁离开家乡,这一走就是50年。
天宝三年(744年),80多岁的贺知章因病上疏,请求回老家做道士。回乡时,唐玄宗写诗赠送,皇太子率百官饯行。这样的规格,千百年来贺知章是第一人。
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贺知章的诗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也具有示范意义。贺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初唐诗人陈子昂标举的“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 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突破了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总体来说,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贺知章不仅是诗人,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他和草圣张旭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喝酒,喝多了乘兴而发,走街串巷,遇到雪白的墙壁或屏障,二人就索笔挥洒,在上面写书法。其率性留下的笔迹,被民间奉为墨宝,老百姓都舍不得毁坏。
温庭筠曾评价贺知章的书法:“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贺知章逝世80多年后,诗人刘禹锡曾在洛阳发现他当年的题壁,并在诗中写道:“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纵龙虎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