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剧名家名段(戏曲百科二夹弦)(1)

张瑞芳、仲星火主演的《李双双》剧照

由张瑞芳、仲星火主演的《李双双》,曾经影响一代人,成为中国农村电影的经典。有一次,笔者看完这部影片后,为《小扁担三尺三》的插曲着迷,听了几遍。后来,笔者才知道这首歌曲是作曲家借鉴了二夹弦艺术而形成独特风格得以流传。

二夹弦是上世纪流行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地方戏曲种类,因其伴奏乐器四胡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故称二夹弦。它的起源时间无文字可考。一说是在山东菏泽、曹县一代流行的曲艺“花鼓丁香”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说是在山东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吸收其他戏曲艺术营养而逐渐形成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夹弦也是这样。最早的二夹弦演员在地摊上演唱,而且没有乐器伴奏,只是“干唱”。农闲时聚,农忙时散,两三个演员就是一个演出团体。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观看,光靠“吆喝”很难奏效,于是,二夹弦演员就变着花样来增加演出效果:一人敲锣,一人敲梆,一人敲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这样的演出比“干唱”要出效果。但是,时间久了,观众和艺人都觉得不过瘾,过于单调。艺人为了自己糊口和满足观众的口味儿,又不断地想法子,使二夹弦的音乐曲调变得委婉细腻、婉约优美、回味悠长。同时,又加上了乐器伴奏,扩大主弦音量,把原弦子上的两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为两股,这就是沿用至今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文乐”增加了琵琶、二胡,“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演出剧目以小生、小旦、小丑担当主角的生活小戏为主,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贤》、《兰桥会》等。二夹弦有了乐器伴奏,使这一剧种有了质的飞跃,为二夹弦走进开封奠定了基础。

国家级非遗(二夹弦)代表性传承人田爱云在指导学生

《如梦录》上记载开封有府城隍庙。清代开封的府城隍庙位置就在现在的板桥街、成功街附近。孔宪易在1984年校注的《如梦录》里说:“城隍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济渎庙、穆蔼堂,今皆黄河水利学校(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旧址。”城隍庙庙门坐北向南,庙里建有戏楼。这时的府城隍庙,距离1841年的那场黄河决口洪灾已有十几年,但附近仍有废墟,人烟稀少。1880年,山东二夹弦艺人“大蒲扇”的传人刘大焕、徐效言等,像“闯关东”似的把二夹弦剧种率先引入开封。因为是第一次,他们不知道开封人是否喜欢二夹弦,也不敢在市中心凑热闹,找到相对偏僻的城隍庙演出。但是,二夹弦的锣鼓一响,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不少戏迷争相观看,很多人竟叫不出这是什么戏。有人问,到城隍庙看什么戏?就是那两股弦夹着胡器拉出的曲子?就叫二夹弦吧。从此,二夹弦在开封叫响,一直没有改名。

民国初年,二夹弦剧种发展迅速,开封附近地区都有二夹弦班社的出现和演出活动的记载。1916年开封的《河声日报》,记载了杞县等县“演唱二夹弦小戏,昼夜聚赌”的盛况。杞县当时是开封与豫东、豫南交通必经之地,东邻商丘市,南邻周口太康,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同时,距离开封数十公里。各个剧种剧团进入开封之前,几乎都要到杞县“过过招儿”。杞县人听戏非常专业,爱挑毛病,一丁点儿的差错就会来“倒彩”,但是好唱家儿也常被叫好声淹没。因此,杞县被梨园同行称为“戏窝儿”。后来的豫剧祥符调大家陈素真、桑振君,都曾进过杞县戏班,在杞县演过戏。二夹弦在杞县风行,不分白天黑夜,戏迷们非常着迷。“昼夜聚赌”的看戏场景,无法用文笔描述,直到今天再也很难看到。

《大梁日报》是民国时期开封的主要报纸之一。1917年12月5日的《大梁日报》,记载二夹弦演员演出,“有花旦名凤仙者,梁园杰出也,举止娴雅,风姿绰约,所演各剧,眉目传情,媚态可人,观者几忘其为男身……”这位名叫凤仙的二夹弦演员,戏牌一挂,观者入迷,吸引着人山人海的戏迷看热闹,人们竟然忘记“媚态可人”的“旦角儿”原本是男儿身……

民国初期的二夹弦,和豫剧等其他戏曲一样,剧中的旦角演员。粉墨登场者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男旦由来已久,从戏曲发展史上来看,远在宋代“参军戏”,就已有了男旦。元曲、明杂剧、清传奇杂剧等,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我国舞台上女旦的出现则始于清末,组班演唱时称之为“髦儿班”,但是男、女不能同台演戏。直到“五四运动”后,男女同台合演成为“时髦儿”。难怪现在有些人不明白,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京剧四大名旦为什么都是男的?这和时代、戏曲发展史有着密切关系。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宽带网络这么方便,想看什么,想玩什么,鼠标一点,应有尽有;当时的百姓除了看戏、打牌,还能有什么娱乐方式比欣赏戏曲更吸引人呢?二夹弦已与京剧、罗戏、豫剧等剧种一比高低,被誉为风靡开封的四大剧种。

山东梆子剧名家名段(戏曲百科二夹弦)(2)

河南省非遗(二夹弦)代表性传承人娄素霞老师生活照

民国时期的开封是河南的中心城市,各个剧种云集古城,竞相吼唱。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曲艺的统称。二夹弦和豫剧、京剧等其他剧种一样,在开封纷纷亮相。同时,各剧种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成熟,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等艺术风格基本形成。

开封二夹弦所用的语言,为河南地域方言,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唱腔清新、活泼、优美、朴实。

《戏剧旬刊》1935年12月21日创刊,由上海国剧保存社出版,宗旨是“有我们智力财力学力,引导伶人到光明之途,指示伶人达神化之境”、“使我国固有的国粹,不致沦亡”。其创刊前后全国有200多位名伶、票友和各界名流题词祝贺,是当时活跃在中国剧坛有影响力的戏剧刊物。1936年《戏剧旬刊》第十期刊登的《谭豫调之一种》写道:“某艺术专科学生为二夹弦旦角亲自编写剧本,并加入西洋乐器伴奏。二夹弦不胫而走,北入河北,东入鲁皖。而花旦演唱之细腻、发音之柔和、表演之活泼、调门之多、花腔之繁,实为豫省各种戏剧旦角之冠。”该刊记载把西洋乐器融入二夹弦伴奏的创新之举,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反映了二夹弦在河南省广受戏迷喜爱,特别是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重视和研究,其红火程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京剧才成功尝试西洋乐器进行伴奏,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虽然二夹弦的西洋乐器伴奏没有成功推广流传,但却开戏曲剧种西洋乐器伴奏之先河。

山东梆子剧名家名段(戏曲百科二夹弦)(3)

滑县二夹弦《雷宝童投亲》

二夹弦起源于山东,为什么能流行在开封并红红火火百年?首先,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二夹弦是集文学、美学、唱、念、做、打等于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韵味醇厚,耐人回味。其次,其很接“地气儿”。从“花鼓丁香”的沿街叫唱,到开封府城隍庙里人们摩肩接踵地看演出,生根在民间,繁荣在民间,欢乐在民间。再次,其演出剧目生活气息浓郁。什么《安安送米》、《小姑贤》,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单这剧名就让人想探个究竟。二夹弦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能得到开封普通百姓的承认和喜爱,关键是二夹弦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开封百姓的文化观念提供营养。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二夹弦有了长足发展。为丰富开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956年,开封调东明县新民二夹弦剧社成立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拍摄电影故事片《李双双》时,导演鲁韧选中该剧团演员参加了拍摄工作。二夹弦《货郎翻箱》镜头,被收入电影《李双双》;吸收了二夹弦唱腔风格的《小扁担三尺三》,作为电影插曲风靡全国,扩大了开封二夹弦在全国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该团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排演了《江姐》、《蝶恋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龙江颂》、《红云岗》、《盘石湾》、《刘胡兰》等数十部现代戏,使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开封二夹弦著名演员有卢爱姣、赵文玲、田爱云、张秀梅、黄汝荣、李保田、周风兰、刘月莲、马建凤等。2008年,二夹弦剧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二夹弦被河南省文化厅列入河南省稀有剧种。(开封日报 房子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