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这句话可以说是话粗理不粗,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除了低调隐忍外,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听人劝,吃饱饭!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1)

萧何主要负责刘邦的后勤保障工作,刘邦和项羽陷入坚持阶段时,多次安排人到后方去慰问萧何,说他的工作做的不错。这让萧何很高兴,看来汉王很看重我呀!很多萧何的门客也向萧何祝贺,这让萧何更加确信自己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

不同的声音出现了,鲍生对萧何说:“大人,汉王在前线这么忙,还派人来慰问您,这不是对您放心,而是对您不放心呀!汉王怀疑您,主疑臣危,您可就危险了。”“你说的对,那我怎么办?”萧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您赶紧把萧氏的子弟都送到前线上去,全部听从汉王安排,这样做的话,汉王就会更加信任您了。”萧何是个兼听则明的人,他听人劝,立刻照做,把萧氏族人大量派上前线,刘邦果然不再安排人慰问萧何,他对大家说:“萧大人如此,可谓是忠于我了!你们都是自己出来和我混,人家萧何把整个家族的人都安排过来帮助我,你们谁又能做得到呢?”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2)

刘邦知道淮阴侯韩信死了以后,拜萧何为相国,给了他很多的封地,还安排了五百人作为萧何的护卫。群臣们都来祝贺,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召平。召平是秦末的东陵侯,为人很有见识,他披麻戴孝来到萧何家,大声说:“相国大人,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史记·萧相国世家》

“陛下在外用兵,而您镇守京师,您又没有立什么功劳,而加封并配备卫队,这是因为韩信刚刚谋反被杀,陛下也开始怀疑你了。安排卫队不是保护你,而是用来监视你的。希望您不要接受赏赐,还要把自己的家产都捐出来,用来作为军资,这样做的话,陛下就满意了。”萧何这次又听劝了,按照召平的办法,散尽家财用来劳军,刘邦看萧何这么知趣,就又放过了他一次。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3)

汉十二年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统军讨伐,令萧何留守京师,期间多次派人询问萧何丞相在干什么。有人对萧何说:“丞相你离灭密族恐怕不远了,你高居相位又是功臣第一,还有什么办法继续加封您呢?您在关中数十年,深得关中人心,这些人都依附于你。陛下之所以多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因为担心你造反,与其这样不如您多买田地,并贪污腐化,让陛下认为你贪婪没有谋反之心,才有可能保住您的性命!”萧何听从了这个建议,又暂时解除了危机。

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刘邦还是决定除掉萧何,于是以贪腐的罪名,把萧何下了死牢。但最后又把萧何无罪释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被下死牢里好多天了,刘邦正在考虑用什么罪名砍掉他的脑袋,王卫尉作为刘邦的近身之臣,突然对他说:“陛下,丞相到底犯了什么大罪,你要这样残暴的对待他,还要砍他的头呢?”刘邦一愣,自己身边的卫尉,居然替萧何说话。他不高兴的说:“我听说秦国丞相李斯在侍奉秦始皇的时候,有什么好的事情,都说皇帝的作用,而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都是他自己没有做到位,而萧何则不然。萧何给百姓的金钱,还替民请命,这分明是在说他才是民众的心中的救星,而至我于不仁之地!”

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史记·萧相国世家》

王卫尉听了不以为然,说:“陛下,您这就错了,宰相本来就要替民请命,这是真正宰相该做的事情,你为什么会怀疑相国收了他人的钱财呢?且陛下在外征战多年,关中之地全靠丞相据守,如果没有丞相,关中之地恐怕早就不是您的了。那个时候丞相没有背叛您,为什么今天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背叛你呢?这不是太反常了吗?秦国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作为秦相的李斯,总是遮掩这些问题,不让皇帝知道,他不是秦的良相,而秦的罪臣!”

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4)

一个当兵的居然有如此见识,恐怕不是他自己能想得出来,说得出口的。刘邦不仅感到脊背发凉,看来自己的身侧,到处都是萧何的耳目。第二天,他派使者执节把萧何释放了,萧何赶紧跪倒谢恩,看着萧何,刘邦无可奈何的说:“相国,你不要这样做了,你是为民请命的良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之所以把你抓起来,就是要让人知道你的贤良呀!”萧何口中连声说:“臣有罪,臣不敢!”

萧何能自污保身,刘邦能悬崖勒马,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兼听则明的人。

而汉武帝时期的田蚡和窦婴,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正一反的例子。

田蚡,作为汉武帝的舅舅,权倾朝野的外戚,也是个听人劝的人。窦太后去世,宰相之位悬空,田蚡很想做这个宰相。但他的仆人对他说:“尽管窦太后去世,窦氏还有很大的权力,窦婴更是名满天下,现在这个阶段,不如您建议皇帝任命窦婴为丞相,这样一来,您就可以做太尉,太尉和丞相是都是三公,地位尊崇没有什么分别,你又留下了让贤的美名,这么做何乐而不为呢?”

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5)

田蚡认为籍福说的有道理,向汉武帝推荐窦婴做丞相,汉武帝很高兴舅舅可以让贤任能,便任命窦婴为丞相,而安排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废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高情商的人看问题总是很透彻(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6)

籍福曾经在窦婴门下任职,他向窦婴祝贺其成为丞相的同时,借机劝慰道:“您是个喜善厌恶的人,如今有贵人相助,才当成丞相。但是恶人们人多势众,他们可以诋毁你,希望您不要那么嫉恶如仇,要兼容并包,否则的话,很容易毁掉自己的一世清名!”魏其侯窦婴不听,最后终于为了搭救灌夫,而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兼听则明,你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就可以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局,轻松做到旁观者轻的通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