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杜月笙,人们总会冠以“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的称谓。坦白讲,在羁縻乱世中能从一个小瘪三混到青帮大佬,最终名动上海滩,杜月笙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这样的人生也着实称得上传奇。而这也让人很多人对他顶礼膜拜,这一点受“慕强”心态作祟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可谓是鱼龙混杂,能逆袭成为魁首般的存在,杜月笙的光芒自不用讳言。
但就历史而言、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言对于杜月笙的追捧则大可不必。杜月笙的一生穿梭于地位、权术之中,从事的更是受人唾弃的行当,诚然他有着积极抗日,捐款捐物的举动,但背后亦更有血债累累的恶举,从荼毒同胞到残害汪寿华等人,我们又岂能视而不见。正如著名的民国史学家汪朝光所说:杜月笙不是个值得特别肯定的人物。
而与杜月笙的“不值得特别肯定”不同,他的儿子杜维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杜月笙第七子的杜维善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收藏家,更是在一生中多次捐赠,令人钦佩。
少年渐长成杜维善生于1933年,他也是杜月笙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姚玉兰,在某次京剧演出时,姚玉兰姐妹被杜月笙抢占,后姚玉兰才嫁给了杜月笙成为了他的四太太。
而在杜维善出生时,杜月笙也早已经是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杜月笙不仅成为了上海的地方协会会长,还是租界的华人董事。
如此优渥的家庭环境,又是家中幺儿,也让杜维善深受杜月笙的喜爱。身为父亲的杜月笙,不仅为他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生活起居上的照顾,对于他的学习进益也是极为关心。
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靠着黑道而得来的荣华富贵,最终也必会迅速地湮灭于历史之中。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打响。此后的三年内我党便先后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而一直靠着国民党政权傍身的杜月笙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其败局已定,此间虽有黄炎培等人劝说他留在上海,但考虑到自身血债累累,杜月笙还是决定离开。
于是1949年4月,杜月笙便带着家眷离开上海奔赴了香港,杜维善也随同前往。要知道,此时的杜维善也不过才16岁。而在到了香港之后杜月笙也不复往日荣光,地位实力上的差距也让他郁郁寡欢,最终仅仅在两年后便去世了。
没有了父亲为依仗,又只分得少量财产,杜维善又要继续学业,他要面临的问题可想而知。好在此时,宋美龄邀请姚玉兰前往台湾居住。就这样姚玉兰带着杜维善来到了台湾生活,杜维善也在那里顺利地完成了中等教育。
而得益于照顾,他们的生活也十分富足,喜爱矿业的杜维善也在中等教育完成后,远赴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在留学期间,他没有丝毫奢靡而是积极地进行勤工俭学,也正是在当矿工、画图纸中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成后,品学兼优的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地质师。
捐赠祖国大量古钱币
虽然隔山望水,日后更是远隔重洋(最后杜维善选择了定居加拿大),但事实上杜维善对于祖国故乡的思念却从未断过,他也一直在关注着祖国家乡的发展。
这时,他的爱好也成为了他奉献祖国、奉献家乡的契机。在他成为地质师后,酷爱地质的他收藏了众多的地质标本;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我国社科院考古所夏鼐关于古金银币的论文却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更让他与珍惜古币结缘。
此后,他不仅深入钻研古金钱币著作等身,还收藏了数以万计的古代金银铜币,这些钱币中更是包含了大量的中亚古钱币,如萨珊王朝、安息王朝、贵霜王朝等朝代的金银币,他也更是藉由此成为了一位收藏大家。
1990年,杜维善来到上海,并参观了当时的上海博物馆(这也是杜月笙的老宅)。
坦白讲,上海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其馆藏量众多,可喜好钱币的杜维善却在参观后发现对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古钱币收藏上却几乎是空白。
于是,杜维善便萌生了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的想法,而自此之后杜维善先后7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相关古钱币2128枚以及若干金银块。
而对于这些古钱币的价值,单是萨沙王朝的金银币便是有着“世界上最贵的金银币”的称谓,按照当时的价值便达到18亿之多。
小结
捐赠了如此之高价值的古钱币,杜维善也赢得了众多好评。但是面对赞扬,他却始终保持着谨慎谦虚的态度,也从未忘记父亲临终前的教诲:不要踏入黑道,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让他有了回报祖国的义举。
这样的赤子情怀,也值得我们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