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泉,许多传统文化的流派也来源于它。因此,要真正理解其具体内容与涵义,并进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合乎实际的认识。

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凭空发生,不是某些圣贤随心所欲造出来的,而是历史上诸多政治、经济活动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易经里面都有什么可学的 易经究竟是什么(1)

《易经》不是令人难以琢磨探询,饱含迷信色彩的天书,而是一本介绍周文王祖孙四代政治奋斗史的政治教科书。它讲述了周文王家族是如何从一介平民成长为天子的艰辛历程。其书中的前三十卦,文笔简练,层次分明,史实丰富,哲理明晰,为周文王所作,记载了其祖父古公、父亲季历及自己被囚禁于羑里这百十年的风风雨雨;从三十一卦到六十二卦,是周公旦对周文王治理西歧八年来言行的记录;最后两卦,则是周公旦对周武王第一次伐纣的记录。

总而言之,《易经》的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六爻(其《乾》卦和《坤》卦皆七爻,而非六爻),无一不是周文王、周公旦对其祖孙四代百余年历程中各种政治事件所作的哲理、德理、情理以及政略、战略、策略等高度的总结和概括其解释之详尽,其说明之简练,其内容之广泛,实为古今中外之独一无二,它对于每一位有志之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须臾或缺的人生教科书。

文王在撰写出《易经》的前三十卦后,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故而武王等人在其指导下,将歧周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都没再遭受什么大的挫折,十一年后,就很顺利地夺取了殷商的天下;周公旦因其多才多艺,被文王留在身边耳提面命,更是完全的继承了文王的衣钵。因此,周公旦建树的治国大纲,不仅保得周家八百年天下,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倒,甚至今天还在发挥着它的强大威力。

海内外研究易经的著作是很多的,大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流派来与另一个流派来作对比,而较少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即使有些这方面的研究,站的角度似乎也有些过于高雅、专业了点,而难以为众人所理解。

《易经》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要真正的读懂它就必须站在总体的、全面的高度,将其与外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来作一个全面的对比。在一个圈子里来回打转,或者拿一根树枝来与一棵大树对比,是难以看清《易经》本来面目的。俗话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里面都有什么可学的 易经究竟是什么(2)

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有很多不同点,而世界观的不同,则是最基本的。以希腊文化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观认为:神和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不过是神和上帝的创造物和附庸。离开上帝的庇护,人类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其英雄与哲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获得神之化身或受神庇护的特殊身份,才能获得民众或帝王的支持,得以从事某种活动。故而在西方的古代,很少产生脱离了神圣光环的伟大政治家,但杰出的科学家却层出不穷。这些科学家努力探询世界万物奥妙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摆脱神和上帝的约束,以获得人类自身的完全自由。但中国的情况却与此正好相反。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上下有序而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是人。人类在自己的领袖率领下,可以控制自然,并不断地改造自然。上帝和鬼神在这个统一体中是次要的,它们只有借助于人力人事,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什么是天意?人民的意志就是天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此,中国古代的英雄豪杰无一不是将人类社会的政治原则、道德理念与自然界诸种变化及其规律合而为一的来看待,来研究的。他们的活动无一不是以治理好民众为最高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贤明有为的帝王与政治家。即使出现了一些纯粹的自然科学家(如神农尝百草),政治家和人民也总是立刻将其吸收或推荐到政治家的行列中,并将其研究成果纳入政治之中(这种世界观,在周朝开始受到削弱。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向另一个方向转化了)。

这样,将自然规律与治国哲理、策略合为一体来研究,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尚书》、《道德经》、《南华经》、《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名古籍的内容,无一不反映了此种事实(《黄帝内经》也许是个唯一的例外)。《易经》是其集大成者,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德主刑辅等辨证思维,自然贯穿于全书首尾,而丝毫不显得牵强附会。

以上所述,基本上属于把握《易经》脉络之所需。但要进一步的理解它,搞清书中每一爻的涵义,还需明白书中第一卦专论九,第二卦仅评六,以后各卦则六、九皆谈的道理。

中国古代是以数来表示万物之兴衰的。古人认为:一是万物的起始、源泉;五代表万物的现状,向下为退化,向上为进步;九则是万物进化的极限。若不就此止步,改弦更张,必然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素数》道:“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文王则在这个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的加以发挥,从一到九,每一级都加以细化,再分为九个阶层,每一级中的五,就是事物发展的转折点。事不过五,就始终有进步的余地;一旦过五(称为“上”),事物本质就因其所处的级别不同,而在其内部发生部分突变,从而具备了新事物的部分内容。过了九五,质变完全完成,从形式到内容,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

但是,六五和九五还有重大的、根本的区别:六五指的是局部、具体、个别的突变;九五指的则是全局、宏观、整体的突变。局部的挫折无关大局,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决策的失误,则会导致事业的彻底失败。 

由此,《易经》起首的第一卦《乾》首先说九,目的是告诫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样,就可以把握住局势变化的脉络,时时从原则、大局、长远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至于犯下原则性的错误,使事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二卦《坤》完全道六,是告诫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后,就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从微观、小事上做起。眼高手低或手高眼低者,都将一事无成或半途而废(上六)。

两卦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宏观上着眼,从细节上努力。

其余的六十二卦中,六中夹九者,讲的是一边实践,一边对其加以理论上的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九中夹六,则是说指导思想在开始时仅有一个轮廓,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的依靠成功的经验来对其加以丰富和完善。如此反复地交替进行,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

易经里面都有什么可学的 易经究竟是什么(3)

《易经》中特别点出两种常人眼中的英雄,因其鼠目寸光,并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作传统的俘虏,倒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第一种人聪明能干,自信心很强,在执行具体使命时,凭着自己独特的经历而造就的丰富经验,干得得心应手,颇有独创性,不愧为一方豪杰。但一旦掌握全局而又突逢风云变幻时,就下意识地按传统办事,而全然失去了叱咤风云的风范。其缺陷在于其不屑学习,不知借鉴前人的智慧。无有借鉴,不知可否焉来预见与远谋?成为传统的俘虏,亦在情理之中矣!

另一种人饱读史典,对前人的智慧如数家珍,无论在全局或局部,作为助手其贡献是有目共睹,人人皆知的。但一旦让其独当一面或作为领袖,却毫无建树,甚至连守成都难以维持。其缺陷在于其全然忘记了时代已经变迁,不明白前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而绝不可抄袭。削足适履,自然比第一种人败得更惨。

基于对百十年风云进行的详细分析,周文王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同类错误的连续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微利所诱惑,尽快地汲取教训,纠正错误,力争少犯同样的错误。同类错误犯一次的为天才,犯两次的为俊才,犯三次的为人才,屡错屡犯的则是蠢材。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注视时局的变化,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有经有权,善于灵活地运用政略与策略:事态不利时改变策略;环境巨变时则战略改变。这就叫因势利导、顺应潮流。

(这在经济领域叫需求;在政治领域叫艺术;在军事领域叫谋略;在思想领域叫实事求是;在哲学领域叫辩证法;《易经》乃对之画龙点睛,叫做顺乎天理合乎民意。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了投机、权术、阴谋、诱导、诡辩。如此虽然也可得逞于一时,然靠此成就事业者,自古未有)

谁掌握了此规律,就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局势,游刃有余地处理要务。就是风云突变,也不会手足无措,仍能挽狂澜于既倒,脱死地入桃源,将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反之,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扭转不了同类病毒的反复发作而坐看事业败坏下去。虽有中兴,亦不过病床上的挣扎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