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1)

(紫禁城)

紫禁城南书房内,一名身穿华服,器宇轩昂,目光炯炯的年轻人,默然颔首,背对正门,不知道正在思索着什么。

书房外的甬道上,一个身形魁梧,顶戴花翎,蟒袍加身,腰悬宝刀的官员徐徐踱步,正在向书房走来。

官员几步到了书房门口,但却被立在一旁的侍卫拦住了去路。

这侍卫颇有神采,声若洪钟,对这官员说了这么一句话:

鳌少保,皇帝已经亲政两年,自有龙心虎威,你若带刀剑上殿,饶是您老身为辅政大臣,也难免不合规矩。

这官员思量再三,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解下了宝刀,随即踏入书房。

此时日过正午,阳光斜射,影影绰绰,书房中少年背对官员,只轻轻说了一句话:

鳌少保一路辛苦,请饮此茶。

话音未落,书房的立柱一侧,闪出一位赤膊的青年,用茶托端着一杯上好的龙井茶,缓步走向官员。

官员心下生疑,平日里内宫中都是宦官伺候,今日怎么换成了侍卫?

但天子叫饮茶,总不能推辞,于是官员双手举过茶杯,正欲辍饮,由双手却传来一阵难以忍受的灼痛之感。

原来那茶杯早在沸水中足足浸泡了一天,此刻杯体滚烫,官员用手一捧,当下吃痛,双手一松,茶杯掉落在地,顿时在地上碎成几块,茶汤更是泼洒了一地。

而这茶杯碎裂之声,正是动手的信号!

刹那间,几十名赤膊的青年从两侧的立柱中纷纷闪出,一哄而上,全都扑向了官员。

场面陡然生变。

这几十名青年和官员纠缠在一起,打翻烛台,推碎桌椅,书房内噼里啪啦,喊杀声,器物碎裂之声响成一片,但书房上首的年轻人,却仍旧背身,一动不动。

他知道,此刻已然是胜券在握了。

纵是官员平日里习武,又有一身神力,奈何也是双拳难敌一堆手,只一刻钟,就被这群青年撕碎上衣,按倒在地,不能动弹。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2)

(擒拿鳌少保)

官员被掣肘于地,只露出结实的后背,和后背之上,无数的伤痕。

伤痕虽旧,但遍布上身,看起来十分可怖。

此刻,这官员不能动弹,但口中叫骂之声,仍然不停:

玄烨!玄烨!你看看!你看我身上的这些伤痕!这都是为你们爱新觉罗氏打拼天下江山时留下的!

我忠心耿耿一生!如今你便要这般对我!

书房内的年轻人仍旧没有转身,但他的身形却止不住地抖动。

谁也看不到他的表情,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题记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3)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画像)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八。

北京城千家万户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市。

这是新年里的第八天,人们仍然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

但在京师紫禁城中,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却没有感觉到这份欢乐。

原因无非一点,那就是这位少年天子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福临之死,一来死于天花恶疾,二来死于对这个世界的无尽失望。

这位大清帝王在少年时代被叔父多尔衮架空,饱尝了失去权力的滋味。

亲政之后,深陷于繁重的国家事务之中,埋头苦干,深感政治工作的无聊。

是的,在作者来看,这位在史学界赞誉颇多的大清帝王,本质上是不太愿意做皇帝的。

这个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山河破碎,天下大乱之际,群雄割据一方,谁都想别开天地,另造乾坤,用血与泪为代价,成为这世上的王。

但现在大清入主中原,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四方初定,正是帝王施展雄才的大好时机,顺治皇帝却说什么也不想干了。

帝王又如何?权力又如何?

这世上所有的权力和风流人物,岂不是最终都会沦为粪土?

所谓粪土,那便是先变成粪,再成为土。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4)

(董鄂妃 形象)

当然,皇帝想要辞职不干,不单单是因为对政治环境的失望,对人生命运的看破,更因为自己失去了一生中最为挚爱的女人——董鄂妃。

失去了最好的知己,就像琴声失去了最好的听众,人,就会变得很寂寞。

于是,我们的顺治同志在萌生退意中郁郁寡欢,很快染疾去世了。

于顺治而言,这似乎是一种解脱。

但按作者来看,未免让人有些唏嘘。

顺治如此消极悲观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其实并不悲观,不仅不悲观,反而有些可爱。

人生在世,就应该懂得去享受生命,懂得怎样去寻找快乐。

人如风中之落叶,水中之浮萍,落叶和浮萍虽然没有根,但它们同样也是小小的生命。

也许它们时常生活在苦难之中,但我从未见它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反而,它们无时不刻,都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无比渴望着生命的光芒。

物能如此,人何不如?

但此时说这些已经于事无补,因为顺治已经死了。

尘归尘,土归土,现在,大清王朝迎来了他的新主人,即顺治皇帝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5)

(少年康熙 画像)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

是的,是八岁,不是二十八,也不是十八。

如此小小年纪,实在是难堪大位。

顺治皇帝当然也不是傻子,临死之前,为小康熙精挑细选了四位辅政大臣,即:

“常年请假”索尼,“作死小能手”苏克萨哈,“我全都要”鳌拜,“狗腿子”遏必隆。

四位大臣深受信任,在皇帝的病榻前拍着胸脯表示,以后哥四个一定同气连枝,抱成一团,忠心辅佐幼主。

但事实证明,四位仁兄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友好。

索尼的外号叫“常年请假”,是因为索尼虽然位居四大辅臣之首,但常年告病在家,基本上不参与朝堂事务。

苏克萨哈人称“作死小能手”,是因为这位仁兄脾气古怪,跟谁也处不到一块,朝廷上下,文武百官基本上都让他得罪了个遍。

遏必隆之所以有“狗腿子”的雅称,则是因为这位兄台虽然位列四大辅臣之一,权势庞大,但却甘为鹰犬之辈,沦为了鳌拜同志的爪牙。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6)

(鳌拜 画像)

而鳌拜同志被叫做“我全都要”,则是因为如果朝堂上的权力是一块蛋糕,那么鳌拜同志一定是要一口吞下,剩下三位只能咽口水,而权力的蛋糕如果有四块,那么鳌拜一定会先把自己的这一块吃了,然后再把另外三块抢过来。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这是鳌拜同志的人生信条。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清王朝的老资格。

年轻的时候他就跟随清世祖皇太极同志四方征战,功勋赫赫,此时又成为了辅政大臣,可谓是权势滔天。

八岁的康熙皇帝面对鳌拜,实在是没什么发言权。

在年幼的皇帝眼中,既然鳌拜被选为辅政大臣,必然是是大清王朝勤勤恳恳地打工人,所以小皇帝只盼着鳌拜勤劳肯干,忠心耿耿,除此之外,平时飞扬跋扈一点,倒也没什么所谓了。

皇帝的宽宥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妥协,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善意,但在鳌拜的眼里,这种善意却变成了小皇帝的怯懦。

果不其然,我们的鳌拜同志,有点飘了。

康熙皇帝最为喜爱的侍卫,叫做偻赫。

偻赫二十出头,血气方刚,身为侍卫,一向最看重臣子对帝王的威仪体统。

小皇帝康熙能忍受鳌拜整日里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猖狂行径,但侍卫偻赫却对这位早就忘了君臣之礼的辅政大臣十分看不惯。

所以每次鳌拜来找皇帝议事。偻赫立在一旁,往往摆出一副鼻孔看人,嗤之以鼻的神态来。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7)

(偻赫 形象)

结果呢,鳌拜也不是个沉得住气的人。

康熙是天子,是大清之主,对我鳌拜也得客客气气的,你区区一个侍卫,你敢给我脸子看?

于是,鳌拜一顿操作,各种栽赃陷害,把偻赫送上了刑场。

偻赫之死,对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十分震惊的。

当初自己信任鳌拜,无非是觉得鳌拜本性不坏,衷心辅国,顶多是有些不修边幅,脾气又大了点。

但如今看来,鳌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位出身勋贵,掌握大权的大清重臣似乎已经忘记了传统意义上的君臣之节,转而变成了一个权欲熏心,无法无天的人。

给你权力,是希望你善用权力,为国为民,而不是让你以此为资本,频频僭越,乃至威胁皇权的。

然而,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并且愈演愈烈。

之前我们说过,四大辅臣之首,其实是索尼。

索尼虽然常年抱病不上朝,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团队领导,所以对鳌拜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

但这位老同志在康熙六年,即公元1677年一朝病逝,情况可就有点刹不住车了。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8)

(索尼 画像)

遏必隆同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定了鳌拜以后肯定会风生水起,所以铁了心要和鳌拜穿一条裤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和鳌拜抗衡的,就只剩下苏克萨哈。

我们之前提到过,苏克萨哈这个人,性格孤傲,跟大家相处的并不是很好,又不懂得团结同僚,所以很快在政治战场上被鳌拜击败,领了便当。

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事到如今,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有和没有一个样的遏必隆。

八岁的康熙不能亲政,鳌拜帮他处理政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如今皇帝已经十六岁,鳌拜却并不想把权力交还给他。

我们知道,清朝前期的政务处理,主要靠两种方式,一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另一种是六部官员开会。

六部很好理解,兵,工,礼,吏,刑,户几位大员碰个头,相互交流一下工作。

而议政王会议,即为把大清朝的八旗旗主,王爷贝勒,等等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请到一起,商议国事。

往常,这两次会议,都应该是由皇帝本人主持的,但现在,鳌拜当皇帝的家,六部开会他抢着发言,坐皇帝的主,议政王会议上不给皇帝话筒,实在是对帝王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天下,到底是你瓜尔佳·鳌拜的,还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9)

(张居正 形象)

鳌拜同志或许把自己当成了当年明王朝那个大权独揽的张居正,但康熙皇帝却绝非年轻时胆小懦弱,直到张居正死后才敢清算他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康熙对鳌拜忍无可忍,他必然要除掉这个屡屡干涉自己的权臣。

但朝堂之上,尽是鳌拜爪牙,朝野之外,皆为鳌拜党羽,被孤立在政治环境之中的康熙皇帝,基本上就是个光杆司令,他要如何击败鳌拜?

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位聪慧勇敢的少年天子没有选择在宛如修罗场一般的政治战场和鳌拜开战,因为他知道以自己如此浅薄的政治背景和鳌拜较量,无异于是死路一条。

所以,皇帝选择了更为简单的方式,那就是请鳌拜独自赴约,然后提前布控,待到他来时,一哄而上,直接把他给抓了。

由此,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自古以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能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一步一步的交锋,逐步瓦解掉鳌拜的势力对皇帝来说如同在悬崖之上起舞,稍有不慎就有坠入深渊的可能。

相比之下,直接拿下鳌拜,无疑是干脆利落的选择。

爱新觉罗玄烨是不是康熙(如果千古一帝只能有一个)(10)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画像)

鳌拜退场了,而年轻的康熙皇帝,终于革除了自己在紫禁城内的一切障碍。

当年,年幼的康熙皇帝受制于四大辅臣,他曾经失去主权,失去行动力,失去作为一个天子的尊严。

而现在,他把一切都夺了回来。

是的,只有真正的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这位果敢的少年太子,即将开始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传奇不远!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