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近十年来,《丛刊》设立年度论文奖,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统一,奖掖文学研究佳作,为刊物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自2021年度起,《丛刊》在年度评奖中设立“博士生奖”分项,从在读博士乃至硕士的论文中择优评选,旨在鼓励学界青年才俊的研究与批评,并进一步为青年学者和青年批评家搭建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的学术平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表示,“《丛刊》对青年研究者的探索满怀期待,过去一向如此,今后仍将如此。”

经过《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的投票,共有7篇论文获得《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其中苏心、夏寅获得“博士生奖”。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苏心凭借《“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丛刊》2021年第3期)一文获奖,接受中国作家网采访时她表示,感谢《丛刊》对博士生的关注、包容与支持,日后将继续从茅盾的姿态和经历中汲取勇气,立足“现在”、直面现实。

访谈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2)

记者:陈泽宇

中国作家网:苏心你好,首先祝贺荣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度论文奖。作为首次获得丛刊年度论文“博士生奖”的获奖者之一,你的感受如何?

苏心:感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和评委老师们的肯定与厚爱,让我有幸成为《丛刊》首次年度论文“博士生奖”的两名获奖者之一,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意义非同一般。《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刊物,代表着学科领域的顶尖水平,像我这样的学生是一边读着《丛刊》上的文章,一边学着该如何做研究的。《丛刊》是非常重视青年研究者的成长与发展的刊物,从给博士生提供发表平台到今年新设这项“博士生奖”,都可见勉励后学的深意。在读博士生其实非常需要在像《丛刊》这样的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和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真诚感谢《丛刊》对博士生的关注、包容和支持,也祝愿《丛刊》越办越好!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3)

获奖作品《“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刊发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3期)

中国作家网:你的获奖作品是《“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3期),请向读者简单介绍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过程。

苏心:《“牯岭时刻”与作家“茅盾”的诞生》是在前辈学者对沈雁冰1927年庐山行迹及其“脱党”性质的考证基础上展开的,我尝试在文中指出滞留牯岭的时期对于沈雁冰其人、对于作家“茅盾”的诞生而言的特殊意义。“牯岭时刻”不只包含沈雁冰在大革命失败后充满政治意味的“滞留”选择,也是其走向文学创作的最初阶段。通过分析沈雁冰在牯岭时期的系列诗文创作,可见“幻灭”与“留别”构成了“牯岭时刻”的双重基调。正是在“留别”了因幻灭而疏离现实的自我之后,沈雁冰以作家“茅盾”的身份开始重新探索介入现实的方式。

从具体的写作来说,这篇小文章最初是我硕士论文(研究1927-1930年作家“茅盾”的“生成”)的一部分。经过修改后,曾在2020年12月举办的中国茅盾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上进行报告。文章在《丛刊》发表后,也被收入新近出版的茅盾研究文集《牯岭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多位师友曾对我的写作和修改提出意见建议;同时要说明,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解志熙老师在清华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课程的启发。在此向所有指导、帮助过我的老师、学友表示感谢。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4)

苏心,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

中国作家网:可否谈谈你的学习经历?

苏心:2020年我从清华中文系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本校读博。选择深造和学术研究的道路,其实离不开本科经历对我的影响。我的本科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就读,博雅前两年没有专业之分,所有同学都要接受严格的中西方经典阅读训练,这些高强度的课程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从事人文研究的热情与关怀。本科三年级专业分流时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在老师指导下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研习。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分流后每位博雅同学都要试写一篇专业领域内的学年论文,我的学年论文即以茅盾为写作对象,现在回头看,才发现那时非常幼稚的试笔之作中,已经埋下了硕士论文选题的种子。

中国作家网:请谈谈对你影响深刻的学者或作家?

苏心:还是继续谈茅盾吧。刚刚已经说到,茅盾可以说是我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后接触的第一位作家,但自己本科时其实并不懂茅盾,等到读研后阅历有所增加,才逐渐开始理解他。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5)

茅盾(1896-1981)

1981年茅盾在重病中写了两封遗嘱,一封署名“沈雁冰”,请求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一封署名“茅盾”,捐献稿费给中国作协设立长篇小说奖金。这两封遗嘱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也提示我们去思考中国共产党员“沈雁冰”与作家“茅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会带着“文学与政治”的视野去探索沈雁冰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行动与写作,尝试把握他在历史之中的“变与不变”。回到大革命失败后作家“茅盾”生成的那个时段,除了“牯岭时刻”,他在《从牯岭到东京》中奉“北欧运命女神”为自己“精神上的前导”,这同样是个很值得讨论的表述,二者都具有某种原点性的意义。在我看来,茅盾的“北欧运命女神”说指向一种立足“现在”、直面现实进而展开行动的态度。

具体到茅盾对我的影响,我想说的是,茅盾对我而言并不只是单纯的研究对象,在很多时候,我从茅盾的姿态和经历中汲取勇气。今天的我们面对剧变的时代、面对生活中越来越明显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这种精神力量。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6)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美]乔纳森·海特 著,田雷、苏心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出版

中国作家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外,你还关注哪些问题?检索之下,发现你是近年很火的《娇惯的心灵》一书的译者之一。

苏心:在专业领域之外,我比较关注“教育”的问题,这背后有我所受的高中和大学教育的影响,也有跟着田雷老师一起翻译《娇惯的心灵》带来的启发。《娇惯的心灵》是一本讨论美国教育的书,分析了2013年前后起席卷美国大学校园的“安全至上”主义现象。两位作者的讨论聚焦于“互联网世代(iGen)”,即指1995年及之后出生的代际群体,他们成长于“即时互联”的网络时代。按这个划分标准,我恰恰属于最早一批“互联网世代”,于是译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也同时是一场映射和反思个人成长史的旅程。我想这本书不只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读物,对当代青年同样开卷有益,因为互联网世代现存的种种问题,最终仍然需要我们自己来应对和解答。

编辑:刘雅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

茅盾经典语录40句(独家访谈苏心)(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