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看见任何人(看见是一种害怕)(1)

这阵子,每天都会花上一个来小时观看一些短视频,就是那种几分钟一条的小视频。很碎很碎,但乐在其中,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万花筒,应有尽有。一个跟我的生活平行的世界,且不说真假对错,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这种行为在之前是很少见的,相比于文字,我对于视频一直有种偏见,认为它们太过吵闹和花哨,而且大部分自带钩子,让人不自觉就沉沦其中无法自拔。

对于我这种自控力和自制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人来说,不是很友好。所以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观看视频,一直都是敬而远之。

除非是带着特定目的的直播:或是我对面的这个人已经有过了解和接触,或是通过这次直播我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

那为什么这阵子会选择去观看视频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上个周五,六一读书社的连麦直播,对于一个甚少录制视频,从来没有上过直播的人来说,除了新奇,剩下的就是无限的恐慌和忐忑,在面对我的原相机时,情绪更是凉了一大半。

不管我怎么暗示自己,这只是一场读书直播,没有人会关心你长得怎么样,重要的是你书读得怎么样。心理暗示还是过不了心里这一关。

我在想,在美颜滤镜成为生活常态的情况下,我们离真实的自己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呢?是否能以同样的心态去面对或美颜或素颜的自己呢?那一层滤镜对你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基于这一份焦急,我打开一些视频软件,想看看他人的视频效果是什么样的。跟刘姥姥进大观园没有什么区别,仿佛那是一个没有愁苦的世界,随时随地都能闪瞎自己的已有认知。系统这是对我有多深的误解,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我不配感。既然自动配对会让人怀疑人生,那么我只能是手动去搜索我想要观看的一些内容。

搜索过的内容太多,这里先分享两个吧:读书、潮汕。为什么是这两个呢,读书是我本来就想要搜索的,而潮汕这个词语则是我下意识的动作。这两个关键词让我收获到了一些额外的惊喜。

☘️ 先说说读书这个关键词。

博主的名字我忘记了,他推荐了一本书,很温暖,我立即就搜索并看了起来,书名叫《孤岛上的小旅馆》。它就像海岛上的一座深夜食堂一样温暖治愈。没有名字,没有介绍,只能通过手写信预约,而且能不能得到机会预约上完全随缘。在岛上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只有当下、此刻。我在想,这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啊,找一个地方失踪几天,忘记过去和未来,仅仅把一切贡献给当下。而后,继续面对生活琐碎和柴米油盐。

潮汕这个词语呢,多多少少激发起我归家的思绪和味蕾。

先问你一个问题,出门在外你还会用自己的家乡话跟周围的人去交流吗?我自己在外面很少用家乡话跟周围的人交流,都是直接用普通话。如果对方一定要跟我说呢,我也会说,但感觉总是对不上,说出来的话语磕磕绊绊的。当我回家时,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就是家乡话,这时用普通话交流反而觉得别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离家时间长了,乡音乡愁只能在脑海里默默回味,而后用淡淡的微笑遮掩过去。就像微醺后的状态,有份淡淡的忧伤萦绕于心头,但你照样在工作和生活,告诉自己一切如常。我在搜索潮汕这个词语的时候,弹出来很多用潮汕话介绍美食和习俗的视频。莫名地就会觉得很亲切,也算是在感受一些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方式。

❤ 通过这几天的对于短视频的感受,我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可以去看,前提是你自己想看,并且有一个大概观看的范围。诚然这几天我接触到了一些有趣的人事物,窥到了闪闪发光的一角。但每次我一打开视频软件就是我搜索过的话题的的综合版本,很难看到其它的人事物。系统会通过你的喜欢给你推荐类似的主题,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面前树立起一道道遮蔽的墙体。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的一句话:美对他来说,就像信徒心中的上帝,当他真的看见了,却感到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