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寓言,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文本个性立足寓言文本特质,着眼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循着儿童言语发展、精神发育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坚持以人为本,在寓言学习过程中,故事读透,寓意彰显,言意共生,水到渠成,落实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言意共生的小学寓言教学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

摘 要:寓言,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文本个性。立足寓言文本特质,着眼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循着儿童言语发展、精神发育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坚持以人为本,在寓言学习过程中,故事读透,寓意彰显,言意共生,水到渠成,落实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寓言教学 特征 选编现状 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代表着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材中 , 寓言作为故事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在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依托文本,让学生从语言中感悟道理、提高阅读能力,成为了寓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寓言的艺术特征

寓言是作者有意另有寄托的故事,故事性和寄托性构成了寓言的双重结构。寓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广泛深远的文学样式,自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1.逼真而传神的寓言形象

以非人物为主角的寓言,既要描绘出自然物的自然特性,又要赋予其人的理性和某类人的特征,使两者有机结合,形神兼备。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其形象角色是个性与类型性的结合。如《刻舟求剑》中,既描写了楚人办事愚蠢的个性,也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一类人。逼真又传神,激发读者展开联想,心领神会。

2.出乎意料而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

寓言故事情节匪夷所思、出人意料,具有夸张性与荒诞性,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如克雷洛夫的《天鹅、梭子鱼和虾》中,天鹅、梭子鱼和虾一齐用劲儿拉车,大车未动分毫,情节荒诞,但是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却在情理之中,即合作必须齐心协力,否则毫无进展。

3. 题材广泛,主题涵盖人世百态的故事

寓言的取材十分广泛,中国寓言以人物故事为主,古希腊寓言和继承它的西欧寓言以动物故事为主,印度寓言处于中间状态,动物形象略多于人物形象。寓言的主题涵盖人世百态。谭达先在《中国民间寓言研究》一书中,将中国寓言的重大主题,归纳为讽刺了某些人表与里、名与实、言与行不一的作风;讽刺了仗势欺人的奴才们等三十三种主要类型。如:《郑人买履》《狼和小羊》……

4. 明白而深刻的故事寓意

故事寓意只有明白如画,才能避免晦涩艰深,给读者提供审美线索;只有含蓄蕴藉,才能留下空白之处,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寓意虽明白清楚,却含蓄深刻。它通过狐狸巧妙借助虎威的故事,揭露了仗势欺人者的卑劣行径,讽刺了被别人利用而不觉察的强暴者的昏庸。寓意明白但不浅陋,含蓄而不晦涩。

二、寓言的教学策略

被选入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传递着怎样的价值观,如何理解美与丑、善与恶, 如何让寓言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言,即文本的语言;意,即文本的内涵。寓言教学既要得言,也要得意,言和意应该是和谐相生、互相促进的。言为根本,意中心,在教学中,为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循文设境,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更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1. 导入激趣。

寓言作为一种带有讽刺性故事内容的文学形式,往往在故事中都具有一个滑稽可笑的情景。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画面、场景和声音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直观的体验、观察和思考。

2. 朗读中激趣。

寓言常常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有些则借用民间文学的复沓手法,如《南辕北辙》《狐狸和乌鸦》等等。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美,是进行朗读教学的合适材料。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把握文本情感基调。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并实践寓言作品中的情感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在朗读中加深对寓意的把握、感悟和思考。

3. 表演中激趣。

教学寓言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利用故事的情趣性和生动性,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人物的情感,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如学习《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自相矛盾》都适合学生表演体悟。

(二)循文链接,体会形象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去揭示某个道理,它是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去暗讽生活中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人与事。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节,走进文本字里行间,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链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启发;与关键语句,与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链接,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方法,引领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感悟其承载的深刻道理。

1. 联系实际,感受形象。

与其他记事类文章相同,寓言教学也是以阅读为基本,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提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思维推至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学们想一想,身边还有哪些现象跟这个故事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感受人物的形象。

2. 透过语言,感悟形象。

在寓言中常会有一些人物之间生动的对话,这些人物的语言大多用夸张的方式表现出其无知和可笑,教学中抓住人物语言来感知形象。如在《南辕北辙》一文中共有四次对话,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四次对话,谈谈自己的看法。显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学习,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愚蠢,从而为揭示文章的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关注动作,感知形象。

在寓言中,人物的一些动作描写也常常表现着人物的形象,在教学时应该关注人物的动作去感知人物形象。如《纪昌学射》可以通过抓住文中描写纪昌练眼力时的动作“注视”“盯”来感知人物形象。

(三)循文习言,合理拓展

在寓言教学时,我们不仅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涵,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方式、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合理拓展,进行语言训练。

1. 关注文本的语言风格。

寓言短小明晰,具有生动性和说理性。在教学寓言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和改写故事,课文的表达与学生的练笔进行对照,感知寓言文本的语言风格。

比如《纪昌学射》: 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课文第一段,使课文变得更具体、生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各种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将飞卫射箭的厉害和纪昌如何向飞卫去请教写得活灵活现。对学生改写肯定后,接着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简单的两句话来介绍,而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呢?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这就是寓言语言风格的特点。

2. 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

探究文本艺术特色,不仅要抓住寓言的语言与风格,而且要层层剖析文本内在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条理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才能品味出作者的精妙构思,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

如《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文中在写纪昌练习眼力的过程时 , 描写的特别具体细致,而在写他学习开弓射箭时只用了一两句话一笔带过,非常简单。其实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练习眼力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学习基本功的重要性。

(四)循文悟理,推陈出新

教学寓言,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待到故事了然于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寓意自然水到渠成。如《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可以采用“教—扶—放” 的方式展开教学,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提炼出学习方法:时间、主要人物和事件、结果。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寓言。

儿童学习寓言故事,由言到意是理解,是言语输入;由意到言是表达,是言语输出。立足寓言文本特质,着眼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循着儿童言语发展、精神发育的规律,它是由“意”到“言”,由“言”到“意”双向通途中的风景。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