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了四十年话剧的林兆华说,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么多年的标志作品,只有一个《茶馆》,简直是戏剧的耻辱!


想当年,老前辈讲戏时听到有年轻的龙套在讲小话,一声吼出“谁在后面讲话,滚出去!”于是刚进人艺的冯远征和吴刚就乖乖地出去罚站了。


想当年,巍子和江珊总在外面拍戏不回剧院,于是之就说“那你们走吧”,把他们开除了。


……


如今,一部戏三个老演员加起来都230岁了,人艺快要后继无人了……


0

1

何冰:假惺惺,狗屁不懂!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1)


人艺从来没缺过明星,从北京人艺的第一任也是终身院长曹禺,到老舍、焦菊隐到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再到今天的宋丹丹、濮存昕、杨立新、徐帆、梁冠华……

而1991年刚入行的何冰,就拎着道具长枪「吭吭吭」地走上舞台,枪一戳,脚往旁边一迈,然后一句台词也没有地站上几分钟,再默默下场……龙套就这么跑了4年。


何冰高考时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中戏,还是瞒着父母,偷偷找小姨借了5块钱去报名。听说那里不要求外形,结果报考第一天就懵了,见到了又高又瘦的胡军、帅出天际的贾宏声、肤白貌美的徐帆……他说,“我的整个心都拔凉拔凉的……”


年轻时,有点鞋拔子脸的何冰几乎没沾上青春年少的光,也很早就失去了轻盈的世俗快乐。


家境不好的何冰,来到人艺后,记忆中的冬天总是格外漫长,“非常迷茫,非常孤独。”靠别人传授的“吃饭经验”,他支撑了一整个冬天:每天支一个蜂窝煤的炉子,大把大把便宜的白菜跟两片肉一起煮,再来一张大饼蘸酱吃。


他彻夜彻夜地读小说,白天睡到下午四五点,再去剧院后台洗个热水澡,“觉得自己像个人了,开始跑龙套。”


当年何冰在人艺每月的工资99元,在话剧台上奔波各种龙套,戳大枪杵着不动、侧幕出声不露脸,或者整场就一句台词……


看着同学一个个地都演了主角,自己却日复一日跟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大眼瞪小眼”,何冰也是气得牙痒痒,“是不是在排挤我?”


多少有跟何冰类似际遇和想法的青年演员,都选择另寻出口了。比如王姬,也是跑了多年龙套,有次话剧《家》里的梅表姐一角,因为演员一直找不到感觉,她便暂时盯上了,结果表演得非常出色。事后,她跑到厕所里痛哭,感觉自己这么多年都被埋没了。然而此后,她依旧被安排继续做龙套,似乎无人看到她的优秀。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2)


据王姬自述,外界曾有很多机会找王姬,但人艺却不放她出去,帮她“黄了”44部戏和2次春晚的主持。多日积怨实在难平,她便心一横,离开了人艺,带着60美元和仅会的三句英语,飞去了美国打拼。


然而何冰还算“幸运”的,终于熬到了1996年,何冰因参演的《甲方乙方》获奖,小红了一把,自此不愁拍戏了。他从贫穷中摆脱了出来,也从对未来的无望中开释了。然而此时,他却猛然一惊:自己难道是唯利是图的?


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后,他才安心了下来。于是,他不再急吼吼地“什么戏都接”,不再需要“兑现”来填补那脆弱的安全……他很庆幸,自己从掌声和名利中清醒了。


即使获得了认可的何冰,其实还是迷茫的,一种不同于新人时期的另一种迷茫,他说,“有些戏,我在台上已经听到掌声了,也拿了奖了。可你不知道把我吓得呀……为什么?打乱仗,打乱仗!其实你不知道在舞台上干嘛呢,还在那儿假惺惺谢幕呢,你知道吗?满脸笑容,我还跟人谈体会呢……狗屁!根本就不懂!”


0

2

观众和小偷手拉手看戏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3)


当年的人艺严苛如“魔窟”,仍是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圣地。而如今的人艺,却快要后继无人了。


一部因人物太“正”而不好演的《大宋提刑官》被何冰演火了,他在里面能流畅且饱含感情地说完大段专业台词。人们不禁折服,直夸他台词功底强,他感到很诧异,“背个词,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何冰大概不知道,现在的流量小明星,有的演戏直接念“1、2、3、4……”,反正事后会配音。难得会背两句词,粉丝们就激动地夸赞不已。


曾经有一场戏,何冰要对着镜头一口气喝完一瓶可乐再说台词,他完成得非常顺利,一遍通过。当导演喊完“卡”之后,何冰问刚才的可乐瓶里装的是什么?原来,道具组怕可乐不够用,就用酱油装了一些,结果女演员不知情,顺手抄起一瓶酱油给了何冰……


何冰凭借话剧《赵氏孤儿》中的表演,35岁就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那时何冰还欣喜腼腆地向导演请假去领奖,导演眉头一皱,支吾了一下,还是准了——原来,这个奖在人艺太普通了,都不会专程去领。


2011年,何冰《喜剧的忧伤》创下北京人艺的票房纪录——18场演出卖出了16200张票。一次表演中途,有观众逮住了一个小偷,抓着他的手不让走。报过警后,这俩人居然手拉着手继续看戏,演到笑点时还一块儿乐。警察来了后也要等戏演完,才把小偷带走。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4)


及至知天命的年纪,何冰突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何冰曾说起自己和徐昂讨论剧本,本想着比人家大10岁,抱着“教教后辈”的心态。结果一聊起来,他却猛然发现徐昂不仅懂得比自己多,而且说的都很有道理。何冰心里咯噔一下,想,“这可不好咯”,这让他猛然惊醒,意识到不读书不行了。


他曾说,“所谓牺牲,无非就是惯不惯着自己。”


然而戏红人不红,人们会夸他是个好演员、老戏骨,但不会说是“明星”,不会给他打着聚光灯、炒热搜……


0

3

对坚守舞台演员的惩罚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5)


之前大火的《人民的民义》中,吴刚饰演的达康书记,终于让这个“看着眼熟但说不出名字”的老戏骨真正被人们记住。


殊不知他还有一个头衔——人艺演员


1985 年,北京人艺学员班当年有三千多报名者,只筛选出15 个学生,四个学期下来,又淘汰一批,最后留下来的5个男生: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和王刚——人称人艺“五虎”。那一年,这几个小伙子都不过二十出头,每个满溢着单纯的青春。


人艺学员班是“缺什么招什么”,生旦净末丑,一样都不能缺,唯独不招“颜值”。知道自己是按什么招的吗?吴刚说他“一直不敢问”。


除此之外,《人民的民义》里的育良书记、郑西坡也都是人艺演员。


17 年,《茶馆》时隔一年开始新一轮演出时,正好赶上吴刚因为达康书记火遍全网。有粉丝赶在开场堵在门口,吴刚就逐个签名、合影、感谢。


然而他却很淡然道,“热闹过一阵就好了。”


作为一个10岁就出道的童星,默默打磨了这么多年,什么潮涨潮落没见过。你说大器晚成?不,这注定是老戏骨的孤独和风骨。


他们多少良心口碑的话剧,但有多少人看过呢?


作为事业单位,演出队队长杨立新曾表示,自己前些年一个月工资不到4000元,年轻演员底薪更少演一场戏有五六百元补贴,主角能拿到一千。年底评出的优秀演员,奖金也只有两三千。
他有些愤然,“这不是对坚守舞台的演员的惩罚吗?”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6)


之前,濮存昕多次在媒体上批评体制制约人艺发展,批评外行领导内行。有段时间他做人艺的副院长,后来实在干不下去撂了挑子。为什么?因为上头下派了另一个外行副院长,仗着权位我行我素。有次重要活动给人艺了三个参加名额,结果这个“天外飞仙”的副院长带了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一起去,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大演员于是之倒是内行,但是只会演戏,不懂行政。他在院长的位置上,还曾因为涨工资分房子这种琐事,被演员堵在门口骂,有几次甚至想跳楼。后来想想,他很懊悔行政职务占用了他的太多时间,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舞台,他一直想演大枭雄曹操,但是已经没有精力了。


这些老戏骨们,在那个纯粹的时代,对演戏这件事的感情,也很纯粹。


0

4

后继无人,坚持还是妥协?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7)


何冰他们那届之后,人艺有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没再办过学员班,因为演员都跑去拍影视剧了,没人愿意来这清苦的话剧场。最可悲的不过几十年过去,台上主演的主演还是当年那几个老戏骨,从20岁演到了80岁


《屠夫》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老主演:朱旭、郑榕、周正,何冰说:“拉开大幕一看,我就震了,朱老爷子给我们呈现的是教科书式的表演。可是转念一想,三位老先生加在一块230多岁了,就觉得有点……


这也不是老演员们愿意看到的,当初想找年轻演员,都被一口回绝了。郑荣都80岁了,因为腰有毛病,2002年就已宣布退出舞台。可在无人可上的情况下,却不得不重挑大梁。为了预防万一,演出时候,台后还放着一张床。


顾威也很愤然,“我现在在中戏教一个班,才学了一年半,汇报演出的时候就学着别人献花!献什么花?都说人艺现在排戏时间短,艺术质量上不去。排戏时间为什么短?《白鹿原》从去年2月就开始建组了,现在还没开始排,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演员都不来!”


14年人艺的《雷雨》在上海展演,如此经典传统却沦为爆笑场。为什么?


老戏骨成名前的心酸(老戏骨终将成为过去)(8)


一个又一个的剧情高潮,在八十年前是突破封建礼教的革命象征,而在如今,机械性地照搬几十年前的一切年轻人就像是看到上个世纪的纪录片,都会因为落后的时代而失笑。


我们能从年轻演员身上看到一切好功底,但也看出了他们不敢创新的胆小,回避着新时代的检验,强求着延续传统的辉煌不得不说,美人迟暮了,却还自顾自地瞄着妆容。所以观众在笑什么?笑他们只知道盲目模仿前人,笑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笑他们冷漠的、带点优越感的民国腔,笑他们固执地演绎着刻板印象。


老前辈们慨叹着年轻人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殊不知,本不懂“旧”,如何强求去“怀旧”?


“想当年,曹禺,于是之在的时候……”人艺众人总是这么说。


想当年,演员起码要在人艺待上5年,而导演起码要15年,才能入这个‘槽’。


想当年,老前辈讲戏时听到有年轻的龙套在讲小话,一声吼出“谁在后面讲话,滚出去!”于是刚进人艺的冯远征和吴刚就乖乖地出去罚站了。


想当年,巍子和江珊总在外面拍戏不回剧院,于是之就说“那你们走吧”,把他们开除了。


今年10月,人艺学员班竟又开始招生了,而且放宽了许多限制,这是在寻求创新突破,还是对时代的妥协呢?对于招生标准,冯远征表示,“我们要从人品的角度考核……”所谓“人品”指的什么?看看何冰等老戏骨,就知道了。


何冰一直在琢磨“艺术家”这个课题,他说,纯种的混蛋才是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