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叫


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往往越是深情,越是难以平淡终老。这个叫三毛的傻女人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回忆着自己已逝的爱人。书中文字细腻,笔笔生花,可这回忆越是美好,现实就往往越是残酷。

我想有很多人都知道三毛,那个因不会写“懋”字而改名叫陈平的、看到撒哈拉沙漠照片时就感受到前世的乡愁随机搬到沙漠里、在荷西去世以后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的浪漫、真性情、勇敢潇洒的三毛。失去一生挚爱,那种感受是字里行间都表达不清的,那种感受想必只有自己才能够明白,失去了荷西的三毛,选择将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用文字,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哪年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解析三毛的)(1)

直白的说,我喜欢她的个性,欣赏她的爱情,佩服她的勇气。她的一生,自杀多次,为屈辱,为爱情。她最后一次自杀终于是成功了,她以一条丝袜扑进了死神的怀抱。也许死是她最好的作品,也许荷西的死早已带走了她生的勇气。也许她撒哈拉那幸福的六年预支完了她的幸福。但也正是因此,有人说她这一辈子被爱情拖着走,失去了自我,不懂得自爱。我认为这个说法实是有些偏颇,其在“云在青山月在天”一章中,三毛说:“我很方便就可以用这一支笔把那个叫三毛的女人杀掉,因为已经厌死了她……”当“朋友”、“粉丝”侵占她的生活,扰乱她的自我时,她可以爽快地把自己与外界斩断,一个人穿着溜冰鞋在人民广场飞翔,一个人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织毛衣,享受一个人的孤独。这是三毛的感性和浪漫,那么真诚热烈,没有人能阻止她爱自己,也很难再有人拥有这么强烈的自由不羁的灵魂。再说,她在爱情中迷失了吗?失去荷西之后,她的确一段时间悲伤欲绝,不知西东。但是,若以哲学的角度来看,我感觉到了与她理性的共鸣。悲伤胜过对死亡的恐惧,但她并不逃避,这是坚强。更有争议的是,这本书里,提到了多少次梦?多得数不清楚。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很多人总是在面对自己的生活前,就放弃了将它解释成你想要的样子的权利。”于是,是“梦”,现实中或是潜意识中的梦,将三毛带离了崩溃的边缘,让她重新理解自己的宿命。梦,虽可能是书中艺术化的表达,但她将迷失的自我拉回正轨的过程,却朦胧地传到我们心中,只有读过才能懂,读过也不一定懂。而也正如书中所说:“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所以我一直相信,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一定比一般人更要懂得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更懂得如何度过无悔的一生。如果去简单地了解三毛,你会发现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的就是两个字——尽情,但是当你真的深入了解了三毛,你发现其实,三毛的尽情是非常有分寸感的。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哪年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解析三毛的)(2)


所以趁还来得及,要对爱的人尽情表达才是。

在散文中三毛写到过一个除夕夜,那时候子夜的钟声刚刚敲响,荷西揽着她,孩子一般兴奋:“快许十二个愿望,心里跟着钟声说。”三毛仰望着天空的焰火,重复着十二句同样的话:“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如今已经是三毛的最大心愿。除了对荷西的爱,这同时也代表了三毛在失去上一任爱人时,心中留下的隐痛。当她失去过之后,她更懂得,长久的相爱并且平安,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一次荷西的离去,也给三毛留下了一份无法磨灭的痕迹。但这种痕迹并非只有伤痛,三毛又一次发现了她不曾发现的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荷西去世后,担心三毛的父母来到西班牙陪伴她。三毛因为荷西的去世状态一直很低落,但突然有一天,她注意到母亲拿着几个大袋子,很吃力的样子,那种乏力让三毛一下子就觉得心酸又愧疚。

这篇散文叫《背影》,朱自清也写过一篇《背影》,非常朴素的文笔,和每一个父母都会做的事情,却打动了无数人。但是除了父母的默默付出,三毛还给“背影”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孩子明明深受感动,却没有让父母知道的那一种悔意。

三毛发现,在最深的付出,和最深的感动中间,父母与子女从来没有面对面真诚地表达过,因为各自都不说,留给对方的就永远只有背影。也许很多人都因为内敛的性格,很少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觉得不用说彼此也都会知道。但是一次又一次失去挚爱的三毛告诉我们,我们未必有那么多次机会,表达我们的真诚。

这是三毛所表露出的“尽情”,尽情向你爱的人去流露,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哪年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解析三毛的)(3)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尽情:优雅地活出自己的独特和本真。

《梦里花落知多少》除了有三毛在家庭中的一面,还描写了三毛在和朋友相处的样子,但无论在哪一方面,三毛的两个特点都是一以贯之的:尽情、本真。有一次,三毛面临两方朋友的约会,一方是一个乡下木匠和他的几个朋友,一方是一些社会地位相对高的人,三毛最终选择了和前者到山中去打猎。

而一提到优雅这个词,大多数人就会想到一些妆容精致的名媛在宴会间觥筹交错的场面,这个场面里一定会有伊芙这样的女人,但是如果在这场电话对话中同时审视这两个人,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优雅呢?

真正的优雅一定是接受过精神的绝对富养的女孩儿才能拥有的,她们交朋友不会仅仅只看财富的对等和阶级的分别,而是更注重精神上的相容性,因为她所受的教育,会让她甚至没有那种随意轻视和鄙夷的恶习。相反只有那些曾经受过同样遭遇、却又努力地想要逃出区别对待的人,才会用如此狭隘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这样的人,哪怕积攒了再多精致的外在,那也仅仅是一种毫无内容的“暴发户式”的优雅。

如三毛所说,一个人的过度的优越感阻碍了她的见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总是存在着一些看似正确的结论,比如,乡下的木匠一定比城里的名媛粗鄙,但事实上,名媛会鄙夷木匠,木匠却只会对名媛的鄙夷一笑置之,一个人内心的涵养和他的品行与他的阶级不是完全相关的,三毛深知这一点,所以坚持自己的判断。

这种坚持自己的判断的行为,让三毛的世界更宽广,她因为不轻易下判断而收获更多惊喜,这篇《荒山之夜》后面的描写确实也证明了她的选择没错,和这些朋友在一起,她感到自己无拘无束并且单纯。

但可惜,旅程开始没多久,三毛就犯了胃病,在这个胃痛的夜晚,三毛决定在不打扰朋友们的情况下离开。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哪年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解析三毛的)(4)

朋友是用来尽情欢愉,而不是尽情患难

在和朋友的相处中,我们又看到一个尽情中带着分寸的三毛。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这个聚会中唯一的女性而滥用女性的天然权利,要求别人对她迁就。相反的,她因为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而感到非常自责,甚至偷偷离开。

这其中不仅仅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还有着自己的一份固执的骄傲。她认为如果自己成为负担,就会破坏这段友谊,其实大多人都会觉得友情到了一个地步就不应该讲这些,我们是可以适当地麻烦朋友的。所以不肯麻烦朋友的三毛甚至会显得固执而拒人千里。

那么这样的三毛会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朋友呢?难道就放任不管吗?若从《梦里花落知多少》其他的文字中便能看到,一有朋友有难,三毛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那么她是怎么做到不破坏自己的坚持的呢?

答案是,为了让对方没有负担感,她想尽办法编造谎言,绝不承认这个帮助是来自于自己。

三毛既教于人尽情,也教于人分寸。因为她是一个太为他人考虑的人,所以总是容易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维持绝对的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分寸,其实是为了自己无愧于心。而这种无愧于心,返回来说还是为了能让自己尽情。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中总是充满了未还的债和无法放下的负担,他又怎么能自由,没有自由,又怎么尽情?

可是,也许是痛失所爱和迟迟不愈的疾病让她同时失去了尽情的对象与权利,在1991年1月4日那一天,三毛以自杀的方式选择了离开人世。

一生尽情的她,却给自己留下一个如此遗憾的结局。愿你既可以尽情,也有一份分寸,不留遗憾。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哪年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解析三毛的)(5)

其实:

我们一般对三毛的了解有这么两点:辍学、流浪。三毛的确初二的时候就辍学了,后来她用在撒哈拉的经历写下了风靡全世界的《撒哈拉故事》,并创造了一种“流浪文学”,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她是多么自由、尽情地活着。

但是世人总是为了吸引眼球去夸大一个名人身上的特点,把他们极致化,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对三毛有太多的误解,他们以为三毛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自由浪漫的酷女孩儿。他们以为她的世界里,会以美丽的沙漠和星空作为背景,就连在爱情里,也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如果你不从传言中去听说她,而是真正去读她的文字,看她的生活,你会发现她就如同叔本华说的那句话。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