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视剧,讲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在秦昭襄王去世之际,赵国和燕国有过一次大战,最后是赵国获胜。赵王因此不希望平原君与秦国议和。赵国和燕国的大战在剧中被一笔带过,不过历史上却是一次比较有名的战役——"鄗代之战"。廉颇、乐乘等人击溃六十万燕国大军,逼迫燕国向赵国求和。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1)

赵国的惨状

赵国吃过一场大败仗,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按照史料记载,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战死了四十五万人,最后只剩下二百四十个小孩回国。这对赵国来说是一场极大的震动。但是赵国的灾难还没有结束,或者说与秦国的战火还没有结束。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2)

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拒绝割让六城与秦,选择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又遭遇秦国的报复。秦国发动大军围攻邯郸,战争状况极其惨烈,因为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赶到才击败秦国,解除邯郸的灾厄。而后秦国继续攻赵,秦将嬴摎攻取赵国二十几县,歼灭九万赵军;赵将乐乘、庆舍也击败秦国名将王龁的军队。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3)

可以说赵国遭受的打击并非"长平之战"一场战役,而是与秦国接连交兵,损失非常大。赵国的窘境引起燕国的觊觎,燕国打算趁机对赵国发动战争,这就是"鄗代之战"的背景。

燕王喜执意出兵

公元前251年,燕国国相栗腹携带礼物出使赵国。栗腹本来的目的是与赵国交好,但是他发现经历长年的战争之后,赵国的壮年人口消耗得非常快,国内青黄不接,"其孤未壮,可伐也。"于是栗腹回国之后劝说燕王喜对赵国用兵。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4)

燕国昌国君乐间反对栗腹的建议,因为赵国在当时确实算是一个军事强国,处于四战之地。哪怕它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打击。但是赵国国民的尚武之风仍然存在,随便挑一挑也是优秀的兵源。燕王喜问乐间,自己使用二倍兵力攻打赵国可否取胜,乐间说不可;燕王喜又问三倍兵力可否取胜,乐间还是认为不可。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5)

燕王喜盛怒之下,发动六十万大军攻赵。他令栗腹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鄗邑;令庆秦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代邑。燕国大臣将渠继续劝阻燕王喜,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这个时期对于燕国来说也确实是进攻赵国的好机会。谁也动摇不了燕王喜的决心。

"鄗代之战"的大胜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6)

虽然燕国的军队声势浩大,但是在战斗力上难以与赵国抗衡。赵国名将廉颇率领八万大军在鄗邑与栗腹的主力大军交战;令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在代邑与庆秦的偏军交战。结果是燕国大败,燕军主将栗腹被廉颇所杀;庆秦、乐间被赵军俘虏。赵国乘胜追击五百里,进攻燕国的蓟都。

赵国战胜秦国的战争(大秦赋赵国大胜燕国)(7)

燕王喜发动这么多的兵力,不但没有从疲弱的赵国身上获取利益,反而让赵国大军兵临城下。于是只好向赵国求和。赵国不允许,要求燕国以将渠为国相,燕王喜答应这个条件,赵国才答应退兵。

"鄗代之战"对于燕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机会,但是在执行上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六十万大军却不能发挥兵力上的优势,让赵国以弱胜强。此后燕国一蹶不振,在与赵国的战争中也位于绝对的下风了。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