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氏外戚悉数被杀。为避免外戚专权、祸乱朝纲的局面再次出现,大臣们一致决定,要推举一位宽厚仁慈的新皇帝,而这位新皇帝的母亲及其家族必须善良低调,当然,能够成为外戚的人越少越好。于是,已被封为代王17年,刘邦的四子刘恒被推举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薄昭是什么人(名不副实的薄昭)(1)

刘恒

可此时,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大臣们为什么执意要将刘弘推下皇位呢?原来,大臣们认为: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都不是刘盈亲生的,均与吕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彻底消除吕氏对朝政的影响,所以必须废黜,另立新君。

大臣们另立新君的可选择对象并不多,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刘邦的八个儿子已经死了六个,仅剩下四子代王刘恒和七子淮南王刘长。刘长的生母早死,自幼被吕后抚养,与吕后关系密切,自然不能被推举为帝,代王刘恒就成为了大臣们的不二之选。

可面对这些来自长安,受命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号称要迎接自己去长安登基的使者,代王刘恒非但没有任何喜悦,反倒是满腹疑虑,惶恐不安。因为,不管是吕后对刘氏皇族的残酷迫害,还是大臣们对吕氏外戚的痛下杀手,都让远离朝堂的刘恒胆战心惊。在他看来,京城就是所有政治漩涡的中心,一旦深陷其中,绝不可能全身而退。

刘恒召集心腹参议此事。郎中令张武认为:“绝不可轻信这些大臣,更不要前往京城,应该佯称有病,坐观事态发展。”而中尉宋昌则认为:“天下一直都是刘氏的,今吕后已死,诸吕被杀,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刘氏皇族,外有吴王、楚王、淮南王、琅邪王、齐王、代王等刘氏诸王,大臣们绝不敢背叛刘氏。高祖之子仅剩淮南王和大王,您年长,贤能、圣德、仁爱、孝顺,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才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想迎接大王为皇帝,这是顺理成章的,请大王您不要疑虑。”

两位心腹一个赞成一个反对,刘恒还是拿不定主意,便将此事禀报给母亲薄姬,可薄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母子二人只好将此事禀告上天,以龟甲占卜,卦象上说:“预示着更替,将成为天王,像夏启一样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刘恒不以为然的说:“我本已是诸侯王,还要做什么天王?”可占卜的人说:“这里所说的天王,指的是天子。”

如果刘恒相信天意,自然会义无反顾的前往长安。可向来处事谨慎的刘恒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打算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前往京城,一探虚实。而这个被刘恒如此信任的人,就是薄姬的弟弟,刘恒的舅舅薄昭,这也是薄昭第一次踏入朝堂。

薄昭是什么人(名不副实的薄昭)(2)

薄昭

薄昭轻衣简从,来到长安,太尉周勃等人将迎立代王的意图和前因后果全盘托出,薄昭欣然返回代国,向刘恒报告说:“情况属实,不需要怀疑。”刘恒这才彻底放心,让宋昌、张武等人陪同自己,一起前往长安。

公元前180年闰九月底,刘恒抵达长安,入住代王官邸。大臣们前来拜见,太尉周勃献上天子印玺,一致尊立刘恒为天子,刘恒一再推让,大臣们则坚持自己的请求,刘恒无奈,最终只能答应。当然,这不过是帝王臣工心知肚明的套路。

既然当了皇帝,那就得住进皇宫,可后少帝刘弘还居留宫中,这该怎么办呢?齐王刘肥之孙,东牟侯刘兴居挺身而出,他说:“诛除吕氏我没有什么功劳,现在就让我来清理宫廷吧。”于是,刘兴居入宫,对后少帝说:“你不是刘氏的人,不应当立为皇帝。”势单力孤的后少帝刘弘被迫离开皇宫,安置于少府。

完成使命的刘兴居向新皇帝刘恒复命,刘恒当晚便用天子仪仗入住未央宫,任命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二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并连夜下诏,诏书中说:“吕氏子弟专权用事,阴谋叛逆,想要倾危刘氏宗庙,幸亏将相、列侯、宗室、大臣消灭了他们,使他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朕刚即位,大赦天下,允许相聚宴饮五天。”也就是在这天晚上,包括后少帝刘弘在内,汉惠帝刘盈的四个儿子悉数被杀。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对诛杀诸吕的有功之臣大肆封赏,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刘恒入朝的代国官员,也均获封赏,有的甚至官至列卿。而其母薄姬也由王太后改称为皇太后,她的弟弟薄昭被封为轵侯。

我们知道,若想被封侯,就必须有相应的功绩,可薄昭除了当过一次刘恒进京的使者之外,身无寸功,那他凭什么能被封为轵侯呢?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文帝为了讨得薄太后的欢心,给薄昭一个鸡犬升天、共享荣华的机会。可薄昭似乎并不满足于荣华富贵。

汉文帝即位后,对周勃封赏甚厚,不但任命其为右丞相,还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一时间,周勃志得意满,风光无限。可有人却看到了他将要面临的危险,出言提醒:“您诛灭诸吕,拥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得到厚赏,居处尊位,很受宠信,可物极必反,时间久了,必定大祸临头!”周勃细思惊恐,就向汉文帝谢罪辞职,请求归还相印,汉文帝毫不意外的准其所请。

薄昭是什么人(名不副实的薄昭)(3)

周勃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专为丞相的陈平去世,汉文帝再次启用周勃为丞相。可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黯然前往封国。被免官的周勃始终提心吊胆,恐怕汉文帝会派人索命。每逢官员前来,必要穿上铠甲,手持兵刃,方才与官员见面。

有好事之人便以周勃披甲执刃为由,上书状告其意图谋反,汉文帝严令廷尉彻查,当年风光无限的周勃因此被捉拿下狱。周勃在狱中,并没有表现出“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面对狱吏的侮辱和狱卒的虐待,他卑躬屈膝,贡献钱财,贿赂狱吏,向自己的儿媳,也就是汉文帝之女绛侯公主求情,可绛侯公主与丈夫,也就是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关系素来不和,自然不肯出力。

周勃无奈,只能向汉文帝的舅舅轵侯薄昭求援。其实,周勃与薄昭并没有很深的交情,况且此时的周勃虎落平阳,大家都避之不及,薄昭会帮这个忙吗?还别说,周勃确有识人之明,他早就看透了薄昭贪财的本性。果不其然,在利益面前,薄昭心动不已,他多方奔走,并找到自己姐姐,也就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求情,最终薄太后在朝堂上仗义执言,周勃这才被无罪释放。

在这件事情上,周勃确有冤情,而汉文帝对周勃也确有杀心,反观薄太后,是她唤醒了汉文帝的仁善之心,而轵侯薄昭所充当的,不过是巨额利益的获得者。大家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只有薄昭是为了钱财。外戚如果只是贪财,也还说得过去,可如果外戚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那就是自寻死路。

汉文帝继位之初,西汉王朝历经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和吕后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秩序基本稳定,可财政始终困窘,统治阶层日趋奢侈腐化,农民备受剥削,生活艰难,为巩固统治,安定民心,汉文帝决定推行“新政”。

所谓“新政”, 就是躬修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和商业发展,加强商品流通和国内各地经济与人员往来,命令列侯归国,以减轻民众负担。可汉文帝的新政,却引发了诸侯王们的强烈抵制,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兵败自尽;公元前174年,汉文帝的异母弟淮南王刘长阴谋反叛,可尚未行动,就被发觉,刘长被传讯入京,罢去封号,发配蜀郡,刘长绝食而死。

公元前170年,大臣钟毓受命前往山西太原代天巡抚、平息叛乱,大胜而归,汉文帝派薄昭等一干元老重臣到都门外接官亭迎接。为什么要派薄昭前去迎接呢?那是因为钟毓在太原干了件大事,就是将仗势欺人、横行不法的太原总管薄贵绳之以法,砍了脑袋。而薄贵恰好是薄昭的亲侄子。

接官亭中,薄昭闻听侄子被杀,勃然大怒,擅自将钟毓绑回自家府中,威逼钟毓上书认罪并为薄贵披麻戴孝。钟毓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薄昭恼羞成怒,拿出汉文帝御赐宝刀斩钟毓于堂前。钟毓的夫人闻讯痛不欲生,写下遗书,弃儿自尽。

一时之间,朝堂上下,议论纷纷。汉文帝下旨,要将薄昭午门斩首,明正典刑,众臣苦苦相劝,汉文帝才收回成命,改命丞相张苍和老将周兴捧御酒去薄家规劝薄昭伏法自裁,以谢天下,免受斩首之苦,可好日子还没过够的薄昭拒不奉诏,他将活下去的机会交给了姐姐薄太后。

薄昭是什么人(名不副实的薄昭)(4)

薄太后

薄太后摆驾昭阳宫,怒斥汉文帝无情无义斩杀皇亲重臣,皇亲国戚们也联名保奏,希望汉文帝赦免薄昭。可与此同时,丞相张苍披麻戴孝,怀抱钟毓家的婴儿上殿,为钟毓一家鸣冤,老将周兴也手托冠带上殿辞官。

一边是太后和皇亲国戚,一边是朝廷重臣,一边要保,一边要杀,该如何取舍呢?汉文帝宣薄昭入宫,当薄昭进入偏殿,迎面就是一处灵堂,而灵堂牌位上写的,正是自己的名字,但见汉文帝全身缟素,在灵位前郑重其事的捧酒献祭,如同薄昭已死。

在这种情况下,薄昭是不想死也不得不死,只好在汉文帝“祭祀活人”的戏码下,抽刀自尽,汉文帝一朝的薄氏外戚至此灰飞烟灭。

薄昭,是一个完全依仗裙带关系登上西汉政治舞台的外戚,他能力一般,水平一般,虽然贪财,但绝非大奸大恶之徒。可在擅杀钟毓的问题上,薄昭背负的不仅仅是一条人命,他的所作所为直接阻碍了汉文帝新政的执行,并将薄太后和皇亲国戚们摆到了汉文帝的对立面上,这是汉文帝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不管是薄太后的怒斥,还是皇亲国戚们的求情,都不能成为汉文帝赦免薄昭的理由,因为,只有薄昭的死,才能将汉文帝的新政继续实施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