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正火。记录片里的旁白和配乐,堪称经典,我非常喜欢,就翻来覆去地看。谁料味蕾被深深触动,食欲阵阵涌起,拼命想念美食。猛然间发现,被我定义为美食的,无一例外,竟全是我家乡的味道。求之不得,思之愈切,于是,就在那一年夏天,我写了一组《舌尖上的缑氏街》,后来整理进了《缑氏往事》。

承蒙家乡人厚爱,我因此收到了不少问候;网友们的评论,我全都认真地看过。记得有个朋友说,既然写缑氏街的美味,为啥不见豆腐串馍呢,我竟茫然不知为何物,皆因离家太早,彼时或许没有这道美味,至少尚未风靡。于是下定决心,再回缑氏街,如何都要去尝尝。

还有网友说,为啥不写写杂肝儿呢?儿时说的杂肝儿,即羊骨汤里加羊杂,现在叫羊杂汤;如果羊骨汤里加羊肉,就叫羊肉汤。如今,大概废掉了杂肝儿一词,所有的羊汤,统称为羊肉汤了罢。

其实,我不是不写,只因在记忆里,杂肝儿太过美味,以致相对而言,非常之难得。已经记不清楚,父母是否带我去缑氏街喝过,或许有,次数极少而已。特意回想了半天,儿时在缑氏街的食堂里,依然没有关于羊肉汤的零星记忆。

所以,提起记忆中缑氏街的美味,如果参考性价比,我宁愿将水煎包排在首位,那杂肝儿,只是做为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名词,并着那沁人心脾的缕缕香味,不是存在于舌尖,而是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

水煎包通常在食堂的门外售卖,铺子里面摆有方桌,只有喝羊肉汤的买主,可以大方就座。而我,则多是隔着门窗,朝里面望过;想喝碗羊肉汤,只能是一种奢望,大人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最美味的街面食品,也就是水煎包了。

偃师好喝的羊肉汤(偃师段湾羊肉汤)(1)

如今的我,毫无疑问,把羊肉汤排在首位。每每洛阳下了火车,顾不得回家,顾不得观光,总是风尘仆仆,直奔羊肉汤馆。历经了太长时间的牵念,必须义无反顾,户外明棚算得了什么,粗糙的餐桌算得了什么,摇晃的长板凳又算得了什么。唯有一碗羊汤泡饼丝下肚,才算真真切切拥有了幸福。

我同很多常年在外的洛阳人沟通过,他们也都有着相同的身受。而外地人,根本不理解我们这种情结;比如我老公,每次陪我去喝羊肉汤,从来不尝一口,只是默默地坐在旁边,看着我津津有味的进食,一边窃笑,一边悄声嘀咕,河南女人真是好养活啊。

偃师好喝的羊肉汤(偃师段湾羊肉汤)(2)

小时候,我喜欢去二姨家。那个叫段湾儿的村子,挨着国道,路口有几家羊肉馆。每次去,二姨都会带着我去喝羊杂肝儿。我和母亲,二姨和表妹,四个人叫一份汤,应该是几毛钱一碗,再买一个火烧馍,一毛钱。好心的店主,看我们人多,会多送一勺清汤,这样分成两小碗。

我和表妹吃干净汤里的肉,各自喝下一半汤,再各自吃下半个火烧馍,差不多就很饱了。那体味,只一个字:美;两个字:难忘;四个字:铭记终生。最后,总会余下一些汤,妈妈和二姨再来喝完它,不会浪费一滴。

偃师好喝的羊肉汤(偃师段湾羊肉汤)(3)

看着孩子们满意的神情,我相信大人们心中,也定是充满了开心。多年前,有一次回到老家,已是夜里十点。我等不到第二天,连夜跑到段湾儿,把二姨喊起来,让她一起喝羊肉汤。现在的馆子,配餐更丰富,有凉菜,有冷饮。夏日的夜,坐在户外,边吃边回忆曾经,挺不错的体验。

参加工作后,经济条件好了一些,再去羊肉馆,总习惯叫一份羊肉加量的羊肉汤,实际就是烩羊肉,不再去计较三两块的差别。我离开老家时,吃一碗像样的烩羊肉,将近十块钱。时隔二十年,再次回到段湾,居然还是差不多价格,就能吃到一份满意的羊肉汤,简直有点不可思议,羊杂汤还要便宜一些。

我没有在洛阳市生活过,但听过关于各种汤的传说。那种物美价廉,让这千年帝都,妥妥再加高分,牛肉汤,羊肉汤,我想回洛阳。

假如让我来评价羊肉汤:那就是味美,价平,纯正的百姓食品。咱是老百姓出身,生就一副老百姓的胃口,爱喝羊肉汤,理所当然。

我不愿意拿羊肉汤,同其他美食相比;正如我不会拿自已,和别人的审美相比,根基不同,品味不同,无有贵贱之分。我坚持追寻那一碗膻香带来的诱惑,坚持维护内心对于家乡美味的眷念,无论离家多远,那一碗羊肉汤,将我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乡遇故知,聊兴正浓时,总不忘记加上一句:再回老家,我请你喝羊肉汤。

偃师好喝的羊肉汤(偃师段湾羊肉汤)(4)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更多原创作品收录在同名个人公众号--馨缘小屋,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