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如何判断眼下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最好的职场工作方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最好的职场工作方法(职场职场新人)

最好的职场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如何判断眼下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或者说,对职场新人而言,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

一、短期看成长空间

这里的成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技能、行业理解、沟通表达、个人成长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参与好项目,没有之一。

这里的“好项目”,并不是指公司新开设的“明星项目”,而是那些能不断地逼迫你去思考、跳出舒适区、学新东西的项目。

一些训练营开营的前几天,都会有人表示:

之前看教程学觉得也不难啊,现在做真实项目了,就觉得无从下手、武功全废。

原因就是再优质的教程给人带来的专业技能的成长都比不过“好项目”。

因为做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学新的知识点,还包含了如何应用知识点思考过程。

最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还积累了将知识点应用到真实场景的经验。

另外,有的同学的工作内容可能是重复的,每次的“项目”都差不多,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你就要看你这个项目的发挥空间有多大。

以上面那个同学说的公众号推文设计来说,如果稍微做几个月就能达到行业天花板水平,那这个工作内容确实不怎么样。

但如果不是,就说明还是有发挥空间的,有发挥空间就有技能成长空间。

个人成长:

如果说专业技能影响的是我们的收入,那个人认知层面的成长则最终决定我们的人生质量。

按理说,个人成长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和公司没什么关系。

但人毕竟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动物。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现在所在的团队里,虽然工资都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但没人想走。

团队不仅每周有定期的分享交流,而且在他老大的带领下,基本上所有人都有阅读的习惯。

和旁边的销售团队比起来,简直像是两个公司的。

好的团队就像是读书时的“强化班”,在这样的集体里,“优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学习、不成长反而会是一个异类。

所以,如果现在所以在团队氛围非常好,人人都是在追去“成长”,而不是标榜“躺平”、“佛系”,那长期来看,你的成长速度也是迅猛的。

沟通表达:

刚工作的头几年,就见过一些比较高冷的“技术高手”,每次别人跟他沟通,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由于技术过硬,其他同事也是敢怒不敢言……

我还甚至一度效仿过他们……

直到后来遇到一个领导,我发现他不仅专业技术到位,沟通需求时讲话逻辑清晰、时刻都能抓住重点,而且还不失幽默……

只要经他手的需求,我们再做都格外轻松,因为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已经在沟通的过程中问出答案了。

那时候我才发现,那些“孤芳自赏”的“技术高手”算个啥?

这才叫真牛逼。

和别人沟通时,时刻抓住重点,找到问题关键,并且在观点上的出现分歧时也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化解……

这种沟通能力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和专业技能一样,也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所提升。

我也见过一些害怕沟通的职场新人,有问题不敢问。

明明能自己去沟通的问题,都反应给领导让领导代替沟通,这样不仅失去了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领导也只会安排你那些不怎么需要沟通的非重点需求。

所以,如果这份工作在委派需求时,不是直接几句话交代一下就完事,而是能让你自主交流,深度参与,那这份工作在这方面就也是合格的。

行业理解:

工作第二年在一个公司结识的同事,在我工作五六年的时候,有一大半都进了一线大厂。

而这一半里的大部分所去的大厂或者业务线,都是和我们原来公司的业务属性是相关的。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除了专业技能,大厂更希望自己的员工对行业有着比较深的理解,这样不仅能降低融入业务的时间成本;如果是新开的业务线,过去的某些行业经验也是可以直接套用的。

所以,如果这份工作能让你接触到一些行业相关的数据,加深对所在行业的理解,那这份工作在这方面也是合格的。

顺带一提,当时整个部门公认的技术最菜的一个同事,第一个进的大厂……

二、长期看天花板

前面说了一些短期可以直观看到的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这是我们确定了自己要做某个工种之后要去看的东西。

那如何确定自己要做哪个工种呢?

以动效为例,如果你对动效感兴趣,你就会有很多选择:有做动画的、有做影视特效的、有做礼物特效的、有做UI动效的、也有做前面留言同学的“公众号推文设计”的……

不同的岗位天花板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的“天花板”不仅指专业能力的成长上限,也指你薪资水平的上限。

短期来看,“天花板”跟行业所处阶段有关。

譬如“千播大战”时期礼物动效师肯定是比较吃香的,行业需求短期暴涨,人才就会相对稀缺,自然有很多公司高薪挖人。

长期来看,跟技能门槛有关。

譬如UI动效和影视特效的门槛高低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长期来看,肯定是后者的天花板更高。

原因很好理解,就算UI动效的需求再暴涨,也会因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新的满足条件的人才涌现过快,不容易出现高薪抢人的情况。

“千播大战”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选择准入门槛高、学习难度大的职业方向。

警惕那些一星期就能快速上手,小半年就来到行业天花板水平的职业方向。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天花板”的方法,就是直接去看你的前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薪资范围大概是多少(招聘APP也可以直接搜)。

如果你现在顺着这条职业轨迹发展,他就是未来的你,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如果是,那你继续;如果不是,那就要考虑转行了……

三、为什么不谈“钱”?

写了这么多,我一直没怎么谈钱这个因素。

原因很简单,你能拿到多少钱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就像那句烂大街的话说的那样:人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说人话就是,如果你现在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一定是因为有某些东西你还不知道。

所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在分享一些我认为你应该知道的东西。

如果该知道的你都知道了,钱就是自然而然的。

……

既然说到钱了……其实第二部分有一个内容我没说。

就是所有的工作都是有天花板的,并且这个天花板都不高。

估计有人没听明白……

给你翻译一下:

打工想要收获巨量财富是极难的。

这时肯定有人要说,那当年XX公司上市,不是有不少人财务自由了么?

是的,但这并不影响前面的结论。

就好比你每年都会听说有人能游泳横渡某海峡,那也不意味着,游泳横渡海峡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新闻之所以作为新闻被报道出来,有时候恰恰因为它是小概率事件。

巧的是,我在上海的时候也确实结交了一些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但他们往往都比普通打工人更辛苦、承受更大的压力。

反倒是老家的一些老同学,在本地做个什么生意,每年“轻轻松松”几十万。

当然,这个“轻松”肯定是相对的,肯定不会比真的去“躺平”的人轻松,我想表达的是:

一个“模式”的天花板可能是另外一个“模式”的地板。

所以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收获巨量的财富(或者那个打工人最爱挂在嘴边的“财务自由”),打工可能并不是一个好选项。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end.

文章来源:破叔说公众号(改)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