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瀚东之于《大染坊》,犹如“扫地僧”之于《天龙八部》。两人戏份虽少,但都是登峰造极的人物。《天龙八部》的主角乔峰虽然武艺力压群雄,但与“扫地僧”相比又相差甚远。同样,《大染坊》中的主角陈寿亭虽然是难得一见的商业奇才,但在山东工商界的地位难以与苗瀚东媲美。小说虽有很多杜撰的成分,但苗瀚东这个传奇角色的原型曾真真切切存在于山东大地上。原型并非一人,而是曾称霸济南工商界的“大苗”与“小苗”兄弟——苗杏村与苗海南。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

《大染坊》苗瀚东一角

穷小子勇闯济南,信誉为本生意旺

苗杏村,头顶一个大大的“穷”字呱呱落地于山东桓台索镇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家庭。因为穷,长大后,他没有上学的资格,无力读书,自然识字不多。12岁时,他学做小买卖,挣不到几个钱,勉强糊口,但他仍能从牙缝里挤出钱,一点点地攒着。十五岁时,他用攒了三年的钱和从邻居亲戚那里借的钱买了一头又瘦又矮的毛驴。此后,他在索镇与羊家沟之间用毛驴送客赶脚。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2)

毛驴载人拉货

他,年轻,腿勤,嘴甜,憨厚,因此生意不错。就这样,他不仅偿还了邻居亲戚的借钱还靠“两条腿的本钱起家”。那是1899年,苗杏村小心翼翼地怀揣着本钱,来到济南泺口。他发现此地极适合做生意。于是,他拿出自己的本钱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粮栈。苗杏村走出了这一步,似离弦之箭,不可能有回头路,因为本钱全部搭进去了。他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没有知识,但他的头脑却像个陀螺一样整天转个不停。外表憨厚的他,大智若愚,颇具经营头脑。1912年,他在济南的商埠经一纬五路独自创立恒聚成粮栈,仅两年就获利四万多元,为原始积累的五十多倍。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3)

庞大的粮栈

当时的四万多元能让他在北京买下20座普通的四合院,能在老家买下上万亩地,能让他过上与小时候相比难以想象的富足生活。但他没有享受,而是抓住机会,占据济南商埠,沿着津浦、胶济两线设立分庄三十多处。纵使生意再大,他一直要求所有粮栈要保持经商之本——信誉。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4)

津浦铁路上的黄河大桥

1915年,广东商人的龙头老大、丹麦宝隆洋行的买办罗叔羲带着十多人前来济南采购山东有名的花生米与花生油,并慕名入住恒聚成粮栈。通过几天的交流,罗叔羲坚信苗杏村是一个讲信誉的商人。因此,广东客商多从恒聚成粮栈进货。一次,广东客商订购的一批花生米期货,收货时价位暴涨,甚至有些粮栈以次充好,掺杂作假。这让广东客商又气又急。就在此时,苗杏村出面慷慨承诺:“保证自家粮栈如期交货,一切损失由恒聚成承担”。苗杏村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让恒聚成净亏损十多万。正当伙计们一筹不展时,苗杏村安慰道:“十多万元能保住我们的信誉值了!”果然,苗杏村的这一行为赢得了广东客商的更大信任。此后,在山东地界,苗杏村独揽广东客商生意长达22年,且占据花生米交易的第一把交椅。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5)

济南泺口运粮码头

后来,苗杏村曾语重心长地对伙计们说:“当信誉与金钱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信誉,因为金钱不一定能买来信誉,但信誉一定能换来金钱。

以诚交友有人助,事业辉煌达巅峰

1915年,当时的“面粉大王”无锡面粉公司的总经理荣宗敬要求苗杏村的恒聚成代购小麦200车,并要求30天运到。苗杏村一刻不停地保质保量地收购小麦,并准时交货。这让荣宗敬大为赞赏,并交下了苗杏村这个朋友。之后,荣宗敬前来济南建茂新四厂。由于人生地不熟,困难重重,这时,苗杏村全力以赴帮助选址、买地、建厂、安装设备。这让荣宗敬觉得两人相交恨晚,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6)

荣宗敬

1918年,苗杏村又将目光投向了实业救国的面粉厂。他并不是盲目地救国,更不是一味地追求潮流。他选择创办面粉厂,是因为他衡量了自己的实力。一是,多年经商让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二是,经营粮栈让他在小麦采购上更是内行。1921年,他联合苗星垣等人创建成丰面粉厂。资金虽有但不充足,股东集资仅7.5万元。这时苗杏村想起了老朋友荣宗敬。荣宗敬非常相信这位朋友的人品,在他的担保下,苗杏村成功从外国赊购磨粉设备,化解了资金不足的困难。苗杏村感慨地说道:“以诚相交的朋友,可以做到无事各不相扰,有事鼎力相助”。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7)

苗杏村

1922年8月,成丰面粉厂开业,苗杏村任董事长。公司初期日产面粉8.8万斤,当年即盈利7.5万元。之后,仅用8年时间,到1930年,公司日产面粉35万斤,职工600多人。此时的成丰面粉厂已雄踞济南面粉行业之首。

虽然在面粉行业已占据第一,但苗杏村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1929年,由北洋军阀靳云鹏发起,后由“狗肉将军”张宗昌投资的民安面粉公司因经营不善被迫倒闭。苗杏村抓住时机,租借民安的全部设备成立成记面粉公司。通过三年的步步为营,连环设套,最终以53万元彻底吞并了民安。成记公司组建的当年,除去损失以外,居然还盈利了35万元。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8)

张宗昌

1937年,苗杏村又以85万元买下鲁丰纱厂。这让他捡了一个大便宜。鲁丰纱厂原本是军阀靳云鹏集中107个县的财力筹资120万组建的。1919年鲁丰纱厂开业,但仅仅十多年,就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1933年,走投无路的鲁丰纱厂曾以全部资产做抵押,从民生银行贷款,但很快又打了水漂。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9)

靳云鹏

1936年,公司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一旦破产,将有1600名工人面临失业。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能找苗杏村前来帮忙。苗杏村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先将鲁丰承租下来,并改名为“成大纱厂”。没想到,苗杏村的成大纱厂开业仅两个月就盈利15万元。1937年,当得知民生银行决定拍卖鲁丰全部固定资产以偿还债务。苗杏村不失时机地以85万买下。此时,苗杏村在山东工商业界的实力毫不亚于《大染坊》中的苗瀚东。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0)

韩复榘

然而,就在同一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日军的铁骑踏进济南后,强行管制了苗杏村一生所创的几个大企业。苗杏村虽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最终,70岁的他一病不起,含恨离世。

留学归国办实业,商业奇才大显身手

《大染坊》中曾讲到苗瀚东是山东最大的实业家。作为苗瀚东的原型,苗杏村在山东商界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然而,苗瀚东的原型并非只有苗杏村一人,还有一个是他的堂弟——苗海南。

《大染坊》中曾从陈六子及其他人的口中讲到苗瀚东是一位留过学的实业家。苗海南就是山东第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本土实业家。他从小聪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1924年,哥哥苗星垣有创办纱厂的愿景。于是,苗星垣让三弟苗海南报考了南通纺织学院。为了继续深造,1928年苗海南毕业后,入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学院。四年后,1932年苗海南学成回国,稍事休息后即前往青岛日商纱厂考察学习。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1)

苗海南

日商纱厂的经理知道苗海南是个内行,怕技术外泄不让他进厂考察。于是,苗海南在朋友的帮助下,身穿工作服化装进入车间。他用心观察纺纱工艺流程与关键设备,并把日商纱厂的管理办法、操作装备分别用图与文记录下来。在《大染坊》中,陈六子曾在卢家驹面前豪气地说道,自己曾观察过进口的印花机,并过目不忘,工艺流程一一记在脑子中。这一段有可能源自苗海南的这一经历。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2)

青岛印染厂

苗海南心里清楚只了解工艺流程与关键设备,没有熟练工人也是无济于事。于是,他又通过朋友的关系结识和联络了在纱厂做工的20名技工与熟练工来到哥哥开办的成通纱厂。他极其重视技工的培养。所以,后来他又把20名新工人送到青岛一家纱厂培训。当成通投产后,这批已经培训完的工人都成了厂子里的师傅与骨干。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3)

技工领到工资

一波三折事业难,日月换新见曙光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2月27日,日寇占领济南。1938年,日军进占成通纱厂,强迫苗海南一起合资。苗海南誓死不从。日寇凭借武力将苗海南逐出纱厂。他不甘心。1939年,他集资在南京创办普丰面粉厂。到了1944年,普丰面粉厂又被日军强制征用,一直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才收回来。

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占有成通纱厂。苗海南据理力争,从日商手中将遭到破坏的成通纱厂以70万元法币收回自营。国民党没有如愿,就横征暴敛,无休无止。对此,苗海南深恶痛绝。1948年,他赋诗一首抒发心中的悲愤:兆民方苦乱,九锡一何荣,借问行路人,何如袁项城。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4)

袁项城(袁世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了新希望。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他代表公司捐献战斗机两架。1954年,他认购建设公债80亿元(旧人民币),支援国家建设。1955年毛主席寿诞之日,苗海南被邀请到中南海去吃寿面。

大染坊里的苗瀚东 大染坊苗瀚东原型(15)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英雄战机

在那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在历史的夹缝中,全国涌现出一批敢想敢干的实业家。在济南这块土地上,尤以素有“桓台帮”之称的苗氏集团最为出名。其中以苗杏村与苗海南为杰出代表,涉足多种行业,拥有企业十几家,存量资产数百万元,雄踞商界达半个世纪。那也是济南20世纪开埠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