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近期,我观看了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上的《面积的认识》一课,受益匪浅这堂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听了一天公开课收获满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听了一天公开课收获满满(一节课就做一件事)

听了一天公开课收获满满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期,我观看了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上的《面积的认识》一课,受益匪浅。这堂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尊重儿童认知。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均以单位测量为核心,培养度量意识,三者拥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三者的学习内容都要经历建立概念、运用比较方法、选择测量工具、产生测量单位等。面积的学习是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对三维空间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节课中,吴正宪老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复习周长的学习过程,并在黑板左上角板书:度量包括对象、工具、单位、结果。虽然只是短短两三分钟聊天,却唤醒了学生学习周长的知识经验,也为面积的新知学习提供了思维支架,让学生学习有例可循。吴正宪老师的做法,呈现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路,以结构化的方式整体认识概念,变知识的点状学习为系统认识,有利于学生把握长度和面积两者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也为之后的体积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吴正宪老师尊重儿童认知的一贯做法,还体现在导入环节的一个小插曲。吴老师:“周有多长,就叫周长;面有多大,叫什么呢?”学生脱口而出:“面大。”吴老师笑着说:“面大就面大,也不是哪个专家说面积就是面积的。”从这样的简短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正宪老师“儿童数学”的教育主张。对于“面大”这样一个不够严密规范的表述,却是学生对“面积”本质的朴素理解。吴正宪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参与学习,而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在小结环节,吴正宪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认识“面积”的规范表述,进一步完善了对概念的理解。

简约学习任务。《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了促进学生对面积概念的建立与理解,需要设计多个数学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因内容丰富与时间有限的冲突,测量活动容易匆匆走过场。吴正宪老师在这节课中直接出示两张纸片,分别命名为1号和2号纸片,让学生比较大小,由于目测就可看出结果,学生直接说出哪个纸片大。而吴正宪老师话锋一转“说出谁大谁小,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的事情。我们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把‘1号纸片比2号纸片大多少’这件事想明白、说清楚。这个任务可不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做这一件事”。这样的提示语言,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也让课堂的推进方向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评测更有针对性。“一节课就做一件事”,吴正宪老师在这节课上深刻诠释了“少即是多”的道理。

聚焦核心素养。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面积的认识》一课,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量感”是量出来的,这节课充分验证了这句话。在这节课中,吴正宪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有1号和2号两张纸片和不同的小方格,让学生合作研究“这两张纸片谁比谁大?大多少”,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到“1号比2号多了一小条”。老师再拿一张纸条,演示后说,“也比2号多了一条,还要再对折”。(2)摆方格比较。不同组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格,两张纸片铺满后分别得出12个方格和18个方格。“18比12多,但2号纸片比1号纸片小”,这样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提出“要用同样的方格来铺满”,得出“1号图形比2号图形多4个方格”。(3)统一面积单位。教师出示3号纸片,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方格摆,出现没铺满的情况。“有空隙怎么办”“2号比3号多多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因为用大方格来铺时有缝隙”,学生采用了小方格。“小方格不够用了,怎么办”?学生提出“可以摆满一排,竖着摆3个就可以”。在吴正宪老师的问题启发下,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同时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1平方分米的标准单位,量感得到了培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坚守课堂,用实践诠释理念,给一线教师树立了课堂教学的标杆。同时,在《面积的认识》这节课上,看到了吴正宪老师常上常新的课堂风格,这种学到老、研究到老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副校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