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春风吹暖了锦绣山河,一场花开馨香了似水流年。

时光未曾老,又是一年春光好。

一树花开,一川芳草,一抹斜阳,一帘烟雨,远山叠翠,幽岫含云,杨柳拂面,绿水清波,所有的美好都如约而至。

春渐深,意渐浓,伫立在三月的晴空下,任春风拂过脸庞,暖阳泻入心房。

想起黄庭坚的一句词“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出自他的《水调歌头·游览》,句句超凡脱俗,令人心醉。

望穿秋水君难见古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1)

“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苏轼曾填过一首中秋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苏轼的弟子,黄庭坚这首《水调歌头》无论是遣词造句,亦或是写景抒情,都隐约可见其师之风骨。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的仕途也不甚顺畅,尤其是晚年,曾两次被贬出京。

第一次是1095年,因编写《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巴蜀黔戎一带。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曾短暂复起,没多久又因一篇《荆南承天院记》被冠上了“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宜州(广西)。

人至暮年,漂泊异乡,该是何等悲凉!

但黄庭坚并没有因此颓丧,反而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胸襟,“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这首《水调歌头》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次春游的经历,抒发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望穿秋水君难见古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2)

词的上半阕开头两句“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引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一种浪漫美丽的意境中。

接着两句便开始对“武陵溪”展开描写:溪水潺潺,四周是灼灼盛开的桃花,桃花树上又有黄鹂欢快地鸣叫着。

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着手,将烂漫春光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心醉。

接下来从“我欲穿花寻路”到结句“红露湿人衣”,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他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山的道路,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白云深处。

他想在这白云缭绕的山顶,一吐胸中的浩然之气,化作虹霓直入九天,又害怕那晶莹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这几句和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词人想要摆脱烦恼人世,却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

望穿秋水君难见古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3)

接着再来看下半阕,换头三句是词人的想象。

他幻想着自己,坐着玉质的石头,倚靠在玉枕上,抚着金玉所制的古琴。

“玉”象征着高洁,“金”代表着坚定,所以玉石、玉枕、金徽这三个意象展现了词人不流于世俗的清高形象。

接着的两句“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达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

但词人毕竟是豁达的,接着笔锋一转,“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这几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明了词人所行的目的。

“灵芝仙草”即开头所言的“瑶草”,“朱唇丹脸”对应的是“溪上桃花”,前者象征山野志趣,后者象征富贵功名,“长啸亦何为”,这是词人在告诫自己也是劝诫世人,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

望穿秋水君难见古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4)

最后结句“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化用了李白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意境。

只此两句,无论是上阕将离未离的矛盾心理,还是下阕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都一扫而尽,词人仿佛完全陶醉在这山水明月之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

全词来看,词人描绘了一幅宛如人间仙境的溪山春景图,又刻画了一个遗世独立,潇洒疏狂的名士形象,心情方面虽也有过矛盾纠结,但从整体来看,词人的情感是积极的,情怀是豁达的。

整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就像清代黄苏在《蓼园词选》所言“一往深秀,吐属隽雅绝伦”。

望穿秋水君难见古诗(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5)

一缕春风,扫落岁月寒霜;一帘春雨,洗涤陌上尘埃;一抹春光,可掩时光荒凉。

趁着花事正好,微风不燥,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心底的杂念,携一抹诗意,走在春光陌上。让花的馨香,熏染岁月的闲愁;让云的舒卷,抚平心中的焦躁。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在黄庭坚这首词中,与山水共清欢。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