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为海棠作了一首诗,是他的得意之作。苏轼经常为别人题写,还被人拿去刻石。据他自己说,此诗刻石已有五六种,可见很受时人欣赏。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全诗可分两部分。开头至“月下无人更请淑”是以拟人手法,把海棠比作一位天生丽质,高贵脱俗的佳人来描写;“先生”以下则是触景生情,对花抒怀,与花同病相怜,充满流落陋邦的飘零之感,结尾处预想海棠凋谢之景,更是令人黯然神伤。

不过,细味此诗,并不仅仅是自伤飘零而已。诗的情调虽然幽咽,笔势却颇为纵放。由于诗里已明示诗人与海棠为同病相怜,所以,全诗对海棠的着力刻画,也等于委曲倾诉自己的衷肠。作者写海棠之美不遗余力,这样美的海棠却被造物主安排在“空谷”,当粗俗的桃李漫山开放时,海棠却苦于幽独。即使如此,她的美也是不能遮掩的。“竹篱间"的“嫣然一笑”,自出天姿,不待华屋金盘来映衬。

如果说这海棠是作者自喻,那么,“造物"便分明指的是皇帝。诗中说,海棠的境遇是出于造物的“深意",这“深意”二字确实具有深意,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苏轼写海棠的名诗5首(江城名花苦幽独)(1)

苏轼写海棠的名诗5首(江城名花苦幽独)(2)

苏轼写海棠的名诗5首(江城名花苦幽独)(3)

子曰:“诗可以怨。”细味此诗,可谓句句都是“怨”。怨的本身便包含着自我肯定,对自己生存价值的坚信不疑,故虽情动于中,而心志不乱。司马迁曰:“小雅怨诽而不乱。”苏轼此诗,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