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察皆学问)(1)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哪么有知识和学问?那么,这知识和学问到底从何处而来?无疑,从书本中来;从实践来;从思考中来。所谓学问学问,就是又学又问。学问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总和;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系统的知识。一个人要有学问就必须做到这四点,一是要学;二是要问;三是要思考;四是要总结提炼。只有善学,善问,善思考才能有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做到多思考,多总结悟道,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和学问。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孔子被称为是最有智慧,最有学问的人,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学问影响力之大,这也是·《论语》当下很红火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不仅红遍中国,而且在国外也很吃香,一些外国企业家都喜欢读《论语》,老们也喜欢孔子的经典之作了,可见,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思想和见解在当下仍然有作用的,如此,才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推衷。

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察皆学问)(2)

也许有人要问,孔子的知识和学问是怎样得来的呢?孔子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默默地观察和学习,别人的对我有用的话,我都随时记录下来,我求学问就是这样,永不厌倦,三人行必有吾师。”孔子的学问就是这样而来的,来得简单,来得明了,这就验正了这就哪句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不过,不管是难也好,不难也罢,知识和学问来源于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学问处处有,知识时时是,只要你想学,就要静下心来,将心思用在读书和学习上。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只要认真想一想,道理就是如此。学问就是这样来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是别人的经验和总结,说明白一点,理论来源于实践,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学问来源于实践。一个人要想有知识和学问除了读书外,就是要注重实践,注重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从中汲取知识和学问,这样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觉得者,一个有知者。

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察皆学问)(3)

处处留心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如此从中学到知识和学问。孔子乐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特点,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这种精神正是孔子的智慧之处,伟大之处。现实中不少人没有“下问”的勇气,有时人还会不懂装懂,装腔作势,好像什么都比别人懂得多,如此做人,就难学到知识和学问了。

观察是需要一双慧眼的,没有慧眼,即使面对“学问”你也会无动于衷,让学问溜走,也毫无收获。就像新闻记者一样,有的新闻记者能在平淡的事情中抓住独家新闻,有的记者则会是一无所获,这就是一个人观察力的问题,这也是人的水平和能力。当然,一个人的水平能力不管如何,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学习,时间长了,就会养成观察的能力,就能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了。

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察皆学问)(4)

要善于观察,也要善于思考,思考就是学习,思考更是提炼,只有去伪存真,才能辨别真假,得到有利的东西。思考也是悟道,孔子的学问是悟出来的,他的哪么多经典之作就是他的悟功。有人说:人生感悟就是一本书。感悟越深,感悟越多说明思考越多,学问也就越大,悟道要善于动笔,好忘忆不如烂笔头,要将每天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归纳和整理,这样日积月累,就是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学习和整理,从中也增强了自己的知识和学问。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性练达即文章。这就是说,把世间的事给弄懂了,处处都是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可见,学问是客观存在的,美妙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的,就在于人去实践去探索。人就是这样,越学习越想学,越思考越明理,越写作越想学,这就是人生的一种良性循环,也是人生的一种顺境。相反,一个人越不喜欢思考,越没有思考能力;一个人越不动笔就越怕写作,越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做人要做勤奋的人,做在善于思考的人,做认真观察的人,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和幸福。

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洞察皆学问)(5)

可以这样说:有学问的人一定是能观察的人;一定是能思考的人;一定是能动笔总结的人。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这就是动笔的好处。处处留心皆学问,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个人就更应当要静得下心来,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将学习当快乐,当追求,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民生,有了这向个立足点,去观察和思考,并勤于动脑,乐于总结思考,便会感悟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言和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