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竹子就联想为君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想象。白居易说“竹本固”,君子要学它建立不拔的根本,而只有德性才是人牢固不拔的根基。“竹性直”,君要学它以正直立身,以不偏不倚的性格保持正直。“竹心空”,君子要学它虚心接受,只有抱着虚空的心才能学道。“竹节贞”,君子要学它立志坚贞,不断砥砺操行,历经寒暑夷险而不改其贞节。所以中国人是将竹子当作贤人一般尊重的。

王阳明更说竹子的中虚而能静,内通而能容,是君子的德性。外面有节而直贯,四时青青不改变,是君子的操守。雨雪的时节可以隐伏,晴明的日子可以直上云霄,或出或隐,是君子的出处。清风来了,玉声珊珊,风停籁静,挺然独立,是君子的容仪。所以中国人的居处都爱种竹,王子猷寄住别人家中几天,就爱种竹,并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嗜好。

咏竹的千古名句(竹有君子多种美德)(1)

故此在诗中,竹子以君子的身份出现的就很多,宋人岳珂《咏小园双竹》道:

却羡此君犹特立,虚心直道不孤生!

中国人学竹子虚心、独立与直道而行,都有性格上的影响,只有“不孤生”这点没学会,竹子的性格喜欢丛生,风雪来时是集体遮挡的,中国诗人在咏竹子时,对这种合群、团结、合作的习性可惜发挥得不多。以致有“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的比喻,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俗谚将缺乏团队精神的中国人描绘得面目毕现。

其实明人王直在《竹庄记》里曾将竹子的象征分析得很透达,他说:

竹之为物,有清虚刚直之德焉,至其丛生根联,枝附密比而不违,则又有亲爱辅益之义,是以君子尚之。(《四库全书·抑庵文集》)

可惜艺术家和诗人都不曾在“丛生根联”上多发挥、多表现,这拔根连类的共生一命精神,是克服一盘散沙弊病的良药,何况竹子编成的器皿,件件都表现出枝条密比,共同承担而不违的团队意向,合作无间,君子们为什么不注意竹子“亲爱辅益”的理念,成为大众效法的比喻类型呢?

咏竹的千古名句(竹有君子多种美德)(2)

黄庭坚的《竹颂》,把竹写成患难中的君子:

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

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

深根不拔,不畏风霜,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寸寸的青琅,寸寸抱着奇节,逢到合适的时节,便直上青云里去,有这种苍苍的劲节,在冰雪之中更加耐看,这才可以傲睨冰雪!

不过,我觉得竹子在文学世界中的瑰丽神奇,还不止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竹子本身的非刚非柔,亦刚亦柔;非草非木,亦草亦木,带给诗人“多重性格”的联想。譬如“初闻平安报,旧叶舒更绿”,这种“竹报平安”是俗的,但“无竹令人俗”,“潇潇能医俗”,而竹又是医俗的良药。“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五代孙岘句),竹是潇洒雅物的代表了。

咏竹的千古名句(竹有君子多种美德)(3)

又譬如竹子到处丛生,拂帘拥砌,所谓“绕屋扶疏千万竿”、“帘帐萧萧翠雨寒”(元黄公望句)应该是现实世界里落实的事物,但经过露压烟啼,居然“暮留雏凤宿,晓听蛰龙吟”(元杜本句),竹实可以招凤,青节可以化龙,“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唐陈陶句),在想象的世界里,琼节可以吹生凤声,竹杖可以化作龙腾,是极为浪漫的!

再譬如竹子虽然劲节干霄,不屈不挠,竹子极有个性,但它也是充满着韧性与弹性,清人查为仁《咏竹》诗道:“篔筜谷口散纷纷,日暮天寒怜此君。莫笑压来头着地,拨开依旧势凌云!”受到风欺雪压,它可以被压得头着泥地,但只要一朝拨开压力,依旧气势凌云,毫不损伤呢!

这种兼含入世出世的雅俗,兼含现实浪漫的彩梦,兼备能屈能伸、个性弹性的人格,实际上已经逸出了儒家“君子”的框框,而飞升至道家“高士”、“神仙”的范畴。

咏竹的千古名句(竹有君子多种美德)(4)

古今的咏竹诗,真是千千万万,我独爱清人陆元鼐的《一字至十字句咏竹》:

短垣

新绿

临清流

伴幽独

倒影离离

含声簌簌

偶居君子名

偏护高人屋

恃爱莫遣儿书

养亲欲向君哭

冬来有节预生芽

水到无鱼迟作簏

林下七贤朝斟暮酌

岁寒三友连篇累牍

窗前压雪长夜畏多风

瓮底藏香和春愁少菊

西溪老叟常思把钓一竿

南国佳人独立有怀深麓(见《傅岩集》)

句句写竹,句句是竹的典故,“养亲欲向君哭”,是用孝子孟宗因母亲爱吃笋,至竹林哭泣而冬笋为之冒出的典故;“情爱莫遣儿书”,是指晋代徐伯珍家贫没纸练字,拿竹叶笋箬来代替纸张,说既然爱竹就不要让儿子把墨迹书写到竹叶上。

其他典故都通俗易晓,但句句藏起了“竹”字不说。句形若排列成步步高升的梯形竹林,形成了“不孤生”的一片。这种节奏感、具象感、视觉感,整首诗美得像一把“筛风筛月”的梳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