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1)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2)

写秋的诗句很多,“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却只有魏了翁这一句:“晚暑三亭随雨过,秋声一半在虫鸣。”最得我心。秋水、秋月、秋叶自然是美得没话说,但少了虫鸣声,秋天也只是一部默片,美得有点寂寞。

还好有秋虫唧唧,为寂寥的的秋天,配上了一首欢悦动听的赋格曲。一个活泼泼的秋天,伴着虫鸣和秋月,伴着清风和落叶,跃然眼前。

今秋的虫鸣声,你听到了吗?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3)

‬唧唧虫鸣,带来秋天的信号。

我们总说“一叶知秋”,却不知在叶落之前,秋天的信号,早已被秋虫的鸣叫最先释放了出来。

立秋后的第一场雨落下来,潜伏在草木间的蟋蟀,终于鼓足勇气叫出了第一声,刚开始是试探两声、三声、四声……而后就放开了嗓子,肆意欢唱起来。不一会儿,你去听,蝈蝈、金铃子等其他秋虫也加入了进来,共同开启了一场热闹的秋日序曲。

谁能想到,“秋”这个字,最早就是一只蟋蟀的样子。甲骨文中的秋字,有触须,有头尾,有后腿,活脱脱就是一只可爱的蟋蟀。甚至,连“秋”字的读音,也与蟋蟀的叫声极为相似。可见,当时的人们便把蟋蟀评选为"秋天的代言者",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就知道:秋天来啦!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4)

而这秋日的虫鸣,一定要在静谧的夜晚细细去听,才能品出独属于它的韵味来。“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中。”一阵阵虫鸣,从四面八方而来,从每一个砖瓦缝隙而来,又似乎从遥远的天际而来,忽远忽近,忽强忽弱,飘忽不定,不绝于耳,仿佛一支秋日小夜曲,欢悦又绵长。

我们听着虫鸣声入秋,也听着虫鸣声入梦,不知从何时起,声声虫鸣,已经随着秋风潜入了记忆里,化作了一缕缕乡愁。读过一段文字,是一位在美访学的教授,就曾被这虫鸣声扰乱了心绪,他说:“一到秋天,秋虫鸣叫声大起,这时故乡的草木、风物、氤氲,那些说不出的牵引力就会催着你回来。这是很难描述的情感,像脐带一样无法割断。”

当人身处异国他乡,这熟悉的虫鸣声,便成了一曲怀乡的“声声慢”,不论你走得多远,都牵引着你的心绪。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5)

‬秋声潜入室,生动有趣。

少时住在乡间,一到秋天,自然听得满耳朵的虫声了。但凡有草木处,便有蟋蟀,但凡人居处,也少不了它。

这蟋蟀,不仅在乡野草木间欢唱,在深宫高墙、寻常百姓家里浅吟低唱,还在许多优美的诗词里,替诗人吟唱。既有白居易的“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也有张来的“晚风庭竹已秋声,初听空阶夜蛩鸣”;既有杨万里的“细听蛩声元自乐,人愁却道是它愁”,也有真山民的“蟋蟀数声雨,芭蕉一寺秋”;既有徐卓的“乡国三千里,寒蛩总一声”,也有陈文述的“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乡野间的虫子,来到了人间屋舍,沾上了人气。人也因这秋虫的鸣叫,感受着自然时序、人伦物理,在一声声虫鸣中,品出人生况味来。王世襄先生说:“天地间,人和蛐蛐,都是众生,喜怒哀乐,妒恨悲伤,七情六欲,无一不有。只要细心去观察体会,就会看到它像人似的表现出来。”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6)

‬秋声,何时从耳边溜走了?

秋天的虫鸣,细微而凄清,不似夏蝉般聒噪,如若不是静静地呆着,细细地去听,很容易从耳边溜走。尤其,生活在城市里,这细微的虫鸣声,早已被车流和各种机器的喧嚣掩埋。

以至于,友人来问:“你那里听得到虫鸣吗?”我才想起,很久没注意过它了,这才打开窗子和耳朵去寻找。直等到夜深了,城市的喧嚣渐渐消退,才听到了一丝丝虫鸣声。这声音,陌生又熟悉,细小却又绵长,分明来自楼下的小公园,又仿佛来自遥远的故乡,来自遥远的童年……焦躁的心情,也因这虫鸣声得到了慰藉。

也许,长久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早已习惯了没有虫鸣的世界,虫鸣声已经退出了生活的感知范围。只有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来到城市,听不到虫鸣声,才会有不适应感。就像叶圣陶曾经离开苏州吴县老家,来到上海工作,就强烈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没有秋虫的地方”,秋天也是淡漠无味的。“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我们为了追求“文明”的生活,远离了自然的“野蛮”,却也隔绝了自然中那些细微的美。我们看过太多繁华的灯火,却忽略了耳朵的感受。何曾想起,自己的耳朵,多久没有听过虫鸣、听过秋声了?

你打开耳朵,去听听看,在窗边、公园里、小河边,还能听到吗?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7)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8)

秋天为什么蟋蟀多(谁能知道秋天的代言者)(9)

等一个寂静的人来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