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生因为小事闹矛盾。晚上熄灯之前,宿舍很吵杂,蔡同学要休息,就喊大家安静。在一旁的王同学冷嘲热讽地模仿起她的声音,两个人吵起来。第二天,两个人在教室又因为口角引起纷争,王同学把牛奶撒在蔡同学身上,蔡同学二话不说跑去找自己的“男朋友”。她把这件事告诉男朋友,下课的时候,王同学就被蔡同学的男友掐脖子。还好,同学及时上报,老师赶到教室,制止了野蛮行为。男生的父母赶到学校的时候,没有问具体原因、也没有了解孩子行为、劈头盖脸地把男生痛骂一顿:“你这个傻子,你怎么这么笨?”男生默不吭声地站在一旁,涨红了脸。

如何帮男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男生为爱)(1)

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的冒险疯狂行为,难道只是荷尔蒙汹涌澎湃的结果吗?

青春期里的冲动难道只是荷尔蒙旺盛引起的吗?

[美]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写的书《青春期大脑风暴:青少年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 》指出:青少年头脑中发生的“重塑”,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出巨大潜力,而不是导致不成熟的或冒失的行为。大脑的这个过渡时期还会激发青少年产生情绪火花。

这本书指出青春期有三个地方被大家误会

  1. 青春期的“疯狂”和“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激素造成的。作者认为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引起的。
  2. 孩子通过这段不成熟的青春期获得成长。作者认为,孩子的青春期不仅可以安然渡过,还可以以非常重要的方式为核心性格特征的发展搭设舞台。这些性格特征会使青少年始终勇于探索,过着有目标的生活。
  3. 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开始独立。作者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和父母以及周围的人产生互相依赖的关系。

那么青春期的疯狂是因为什么呢?我们的大脑是神经元的集合,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进行相互链接。青春期时,运用多巴胺的神经回路会变得更活跃。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能够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

青春期多巴胺水平高的三个表现:

研究表明,高血糖、高热量的食物,(土豆、碳水化合物等)会激活多巴胺回路。这也是很多青少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

这种思维和[美国]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到的固定型思维相似。

例如:文章开头的那个男生,在他看来女生平时对自己好,勉励自己,爱自己,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女生。他生怕如果自己不按照女生的话去做,女生就会生气,离开自己,他不想在情感上被抛弃、被拒绝。所以,才会在行为上迁就女孩。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会给自己贴标签,认为“我被拒绝”、“我就是比较傻”、“我太差了”。他们不会去分析产生某种结果的背景、原因。他们容易用一种价值标准去衡量已经发生的事情,然后给自己下定义。

所以,青春期是培养自我情绪、创造力和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成为孩子应该成为的人,孩子能够成就什么,以及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何帮男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男生为爱)(2)

青春期大脑风暴

3个第七感工具破解青春期疯狂举动

第七感地图

作者的另一本书《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幸福三角形揭示了生活的三个面向:人际关系、心理与大脑。

如何帮男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男生为爱)(3)

第七感地图

第七感要求我们具有的3个技能:第一,洞察自己的心理;第二,共情,了解他人的心理;第三,整合,用大脑将事物各个不同的部分组合成一个内部互相联系的整体。

青少年的父母和孩子绘制第七感地图的能力越强,生活就会越充实、灵活。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出更复杂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走进孩子的内在深海,洞察孩子

练习方法:培养孩子专注感知的细节

不受判断的左右,只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将漫游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刻意地拉回来的能力,是判断力、性格及意志的根基……改善这种能力的教育等同于卓越教育。”

(1)给孩子既定的任务,强化目的性。

有些父母抱怨青春期孩子注意力总是不放在学习上,一会儿游戏、一会儿偶像明星,让父母很苦恼。这是因为孩子对学习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都不强,所以,他们很难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

如果尝试着改变方法,给孩子明确的任务: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以期中考为截点,制定出一个阶段每一个科目的学习目标:语文125、数学135、英语135,其他科目也制定出相应的目标。

期中考达到目标了,可以玩半天的游戏,没有达到目标,电脑收起来3个月。

哈佛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家长想培养孩子做事的效率,专注感知的能力,就要强化孩子的目的性,给孩子布置任务,养成在既定时间里完成任务的习惯。

(2)调动孩子做一件事的热情,冲淡厌烦情绪

想要孩子活得高贵、过得充实,就要调动孩子做一件事的热情。

英国著名作家罗斯金说:“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

a.多倾听孩子说的话

父母一般只关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怎么面对,即事情中的“事”,容易忽视了孩子的感觉。其实要解决孩子的困惑,90%是要解决孩子的感觉,即事情中的“情”。如果父母能够多倾听孩子说的话,并且开放式回应,问题就会很清晰明了。

可以使用积极倾听的句型:“你的意思是?”“你的感觉是?”“你觉得怎么样?”等。以此来概述孩子的感觉,就是事情中的“情”。开头案例,父母只关注了事情中的“事”,孩子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该如何从原因中去了解孩子的问题,从而走进孩子,去感受“情”。很显然,男生的父母没有做到先倾听,再回应,孩子已经对他们关起来心门。

b.用赏识的眼光,多夸奖孩子

一般父母都只会对外表看得见的东西做出夸奖,例如: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校表现良好领到奖状、参加比赛得奖。

如果只在这些场合夸奖孩子,会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息:比赛赢了就是人生赢了,只要获得了好成绩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

父母要多夸奖孩子内在的美好品质及优点,学会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就用积极的思维去想的态度。

(3)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做情绪的主人

孩子的自控力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父母想要让孩子拥有自控力,不被情绪所左右,就要遵守20码法则,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何帮男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男生为爱)(4)

走进孩子的内在深海,洞察孩子

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保持20码的距离

20码法则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和孩子保持20码的距离。

为了研究刺猬在冬天里的习性,生物学家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刺猬们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但是,靠得太近,身上的长刺会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在不断的探索中,它们找到了适中的距离,既可以取暖,彼此又不被刺伤。

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让彼此间有美好的印象,又能避免靠太近而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

二、反思性对话,学会与孩子共情

当我们失去理智后,想要重新获得心灵的力量,就要学会反思。当我们与他们进行对话的时候,

第七感就会出现,反思是第七感的核心。

(1)反思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父母提供给青春期里的孩子一种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就会充满安全感和热情,既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又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就像是一个避风港,当孩子遇到青春期的风雨时,便可以来这里寻求慰藉。

安全型依恋模式给了孩子莫大的力量和勇气去寻求梦想和新奇事物。

(2)反思性对话

父母和孩子进行反思性对话能够培养孩子的第七感。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父母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

练习方法:父母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思维

父母要通过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动作去关注他们的思维,父母的爱心和耐心可以帮助孩子加强第七感,让孩子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马皓文面临儿子马飞因成绩垫底被开除的现实,他始终站在孩子一边,和阎主任打赌马飞的成绩可以进前十。他没有粗暴地批评孩子不学习的行为,而是去关注孩子不学习行为背后的思维,始终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保持耐心。他让马飞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你要自己想。”为了让马飞爱上学习,学会写作文,他带着马飞畅游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父亲马皓文的启发下,马飞渐渐明白学习的意义,也开始认识自我,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

青春期孩子天马行空的行为纵然使我们头疼,但是父母与其批评指责他们,不如与他们进行反思性对话,去认真反思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思维。帮助孩子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从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突破自己,更好地与这个世界链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如何帮男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男生为爱)(5)

反思性对话,学会与孩子共情

(3)修复裂痕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因为和父母的观点、主张、想法等不同,发生冲突,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之间是哪一种受损关系,及时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感受。

当父母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说出激烈的话语、甚至有威胁性行为的时候,恶性破裂就会产生。孩子处在恶性破裂关系中,会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

恶性破裂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情绪上的无力感、自卑感和羞耻感。

父母如果能够平静下来,思考当下的情况,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就脱离了失控的情境。

一个情绪失控的母亲对孩子说:“不好意思,我辛苦煮的饭,你没有吃就去上学了,我心里很难受,但是我不应该对你大声地吼叫,那天晚上下雨,我应该想到你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我不是故意要跟你大声说话了,我真的是很生气。我应该先听你解释的。”

妈妈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仅可以修复破裂的关系,还能减轻情绪失控对孩子造成的压力感。

三、整合联结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适时的沟通。

周末放假在家,儿子正在浏览网页刚好碰见下班回家的妈妈。儿子赶紧关闭电脑迎接妈妈。孩子平时功课多,比较少和妈妈交流。想要买礼物给妈妈,以此来获取和妈妈之间的联结。

妈妈看着孩子冷嘲热讽地说:“又在玩游戏了,我一回来就假装关掉。”孩子失落地回自己的房间。妈妈看着孩子沉默不语更生气地追问:“现在长大了都说不得,一说你就关进房间里。”妈妈觉得青春期的孩子脆弱、敏感,太不可理喻了。

儿子从妈妈的语气里听到了不耐烦、生气,心情变得很糟糕。孩子立马感受到和妈妈之间更大的分离感。

孩子释放出联结整合的信息没有被妈妈接受到,孩子也因为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而受挫。

适时沟通的方式:接收 — 处理 — 回应

妈妈回来看到儿子关闭电脑,适时回应是这样:“我知道你喜欢上网,但是今天我有点好奇,为啥我一进门,你就把电脑关了?”

如果妈妈只是为了想要迫切改变孩子的状况而回应,你就会失去融入孩子、与他进行协调沟通的机会。试着融入孩子比强行改变,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结语:

青春期的孩子有太多的莽撞行为,他们敏感又冲动,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在深海,洞察孩子;反思性对话,学会与孩子共情;最后,再整合联结,适时沟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关注@星星拾贝壳,90后老师,家有萌娃,一起孩子成长的那些事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