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1)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2)

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出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后两句引经据典,将前句所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在改用日本诗人词句的同时,引用中国经书上经典词句,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既通俗又文雅。全诗通俗易懂,主题明确。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3)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4)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5)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6)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