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八贤王,乃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中的人物,在《杨家将》《北宋志传》之中的人物。

《北宋志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杨家将》之中“八贤王”的原型也是赵德昭。书中第五回记载,太祖有意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嘱咐其子德昭曰:“为君不易,今传位与叔王,以代汝之劳也。今赐汝金简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这也是八贤王的由来。

太宗赵德昭,赵德昭之死他果真是古典文学名著之中所提及的八贤王吗(1)

八贤王

赵德昭(公元951年-979年),宋太祖赵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贺氏。

太宗赵德昭,赵德昭之死他果真是古典文学名著之中所提及的八贤王吗(2)

赵德昭

赵德昭虽然是太祖次子,因其兄早丧,实际乃是长子。同时,他也是宋初“金匮之盟”上面明确有皇位继承权的人。

公元976年,赵德昭的父亲宋太祖去世,其叔父晋王赵光义即位,他也被封为武功郡王。在金匮之盟上,赵德昭是第三皇位继承人,排在叔父赵光义、赵廷美的后面。可后来赵德昭真的如盟约上写的那样即位为帝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赵光义登基之后,积极备战,开始谋划灭北汉的事情。

北汉政权的建立并不复杂,但却极难攻破。北汉政权盘踞在现在的山西境内,占据太原,与北方的契丹勾结,抵御宋朝的进攻。

北汉是由刘崇建立,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受封太原。因为郭威篡汉,刘崇大怒,自立为帝。刘崇死后,将皇位传给儿子刘钧。因为刘钧没有子嗣,过继了自己的外甥刘继恩、刘继元为子。刘钧将皇位传给刘继恩,可后来刘继恩被杀,刘继元即位称帝,不久就被宋太宗所灭。

太宗赵德昭,赵德昭之死他果真是古典文学名著之中所提及的八贤王吗(3)

刘知远

宋太宗破镇州、雁门关,最终灭亡北汉。将北汉灭掉之后,宋太宗颇为骄傲自满,意欲顺道伐辽,夺回来燕云十六州。

开始的时候,宋军攻破易州、幽州,却在高粱河一战一败涂地。就连宋太宗本人也是狼狈逃窜,差点身死军中。

太宗赵德昭,赵德昭之死他果真是古典文学名著之中所提及的八贤王吗(4)

高粱河之战

恰时,身为武功郡王的赵德昭也跟随宋太宗从征幽州。在宋军溃败的时候,军中不见宋太宗,大部分人都以为太宗已在军中被杀,开始有人准备立赵德昭为帝。

当然,赵德昭没有被立为皇帝,可这件事情还是被宋太宗知道了。

本来,宋太宗的皇位得来的就不甚光明正大,在那个父死子继的年代,兄终弟及多少显得有些苍白。非但如此,赵德昭作为太祖赵匡胤的儿子,本就是有赵光义忌惮的对象。

待回到了京城之后,赵德昭却没有察觉到宋太宗对自己的猜疑之心。他见太宗久久不给予灭汉将士的封赏,便去觐见太宗,为将士们争取封赏。

谁料,原本就忌惮赵德昭的太宗大怒,曰:待你为帝,赏亦未迟!

赵德昭哪里受得了这些,恼怒不已,回到了住处便挥剑自刎而死。

宋太宗听闻这个消息,悲痛难已,涕泪交替,前来探视,口呼:痴儿痴儿,何故如此?

这便是赵德昭身死的历史真相。

可赵德昭为何要自杀呢?

一是受众将拥戴,差点黄袍加身。

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分析,高粱河一战,并非是赵德昭的缘故,究其原因乃是宋太宗骄傲自满所致。虽然之前灭北汉,镇州之捷,雁门关之胜,对于辽国来说只是防御他们进攻,并没有进攻到辽国的国土。换言之,这段时间对战辽国,也都是攻城战,而非野战。

高粱河一战,宋辽野战,宋军登时不堪一击。乱军之中,赵德昭被众将拥戴,差点如他父亲一般黄袍加身,自然是被宋太宗忌惮的原因之一,也是赵德昭自杀的原因之一。

二是本就是金匮之盟上皇位继承人,早就被太宗猜忌。

金匮之盟有言,待太祖百年之后,帝位先传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这本是最具备法律效益的盟约,可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将会是最快的催命符咒。

三是赵德昭虽然是太祖亲子,内外无援,又被太宗训斥,一时想不开才会自尽。

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时候,赵德昭虽然是皇子,可还未成年,也没有受到过历练。他的郡王王爵还是太宗即位时所册封。当时太祖的皇后并非赵德昭亲生母亲,其弟德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他自己。至于其父的故交大将,早就被“杯酒释兵权”削去了兵权。而新近被提拔的将帅,大多听从太宗的命令。综上,赵德昭可谓是内外无援,又被太宗训斥猜忌,才会走上不归路。

不过,对于太宗来说,赵德昭一死,便失去了一个大大的政敌。赵德昭自刎之后一年,赵德芳病故,又几年后,赵廷美也在房州幽禁而死。至此,宋太宗赵光义再无皇位继承上的敌人,可以安心的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太宗赵德昭,赵德昭之死他果真是古典文学名著之中所提及的八贤王吗(5)

三侠五义

可在《三侠五义》之中,八贤王却是宋真宗的亲弟弟,被称为“八大王”“贤王爷”。居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在“狸猫换太子”这出戏里面将小仁宗抚养长大,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从这里看,历史上真正“八贤王”的原型乃是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