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对非洲国家卢旺达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
在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马克龙向一处大屠杀纪念馆进献了花圈,他说道:今天我站在你们身边,怀着谦逊和尊重,承认我们的责任。
马克龙还表示:法国有责任直面历史。这里提到的大屠杀,想必很多人都曾耳闻过,它就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
卢旺达大屠杀也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最骇人听闻的一场种族屠杀。
从1994年4月6日到7月中旬,大屠杀持续了一百多天,总计约有50万到100万人因此而丧命,占到当时卢旺达国家总人口的约十分之一。
关于引发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西方国家难辞其咎,法国就是其中一员。
那么这场发生在非洲土地的大屠杀,为何与远在欧洲的法国有关?总统马克龙又为何说法国有责任直面历史?本期内容,就简单地为您介绍一下,法国与卢旺达大屠杀。
网络上的历史圈子流行一个梗,叫做“乳法”,是从谐音“辱法”而来的。之所以“辱法”,其实就是嘲笑法国在一些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素称强大的法国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宣布投降,被后来一部分人调侃,“永远不可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法国”,因为它投降的太快了。
这些看法如果就事论事而言,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的确乏善可陈。但是,人们不应该忽略,法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近代法国对中国的多次侵略,火烧圆明园的凶手就有法国。
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法国还以武力占据了相当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尤其以非洲的海外殖民地最多,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甚至大大超过了欧洲本土的面积。
1945年之后,尽管因为二战受挫,但法国还是卷土重来。在非洲,无论是美国、苏联抑或是英国,都无法与法国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以致于法国有一个称号,叫做“非洲宪兵”。卢旺达就与这个“非洲宪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非洲中部内陆国家的卢旺达,它今天的人口约为1200万,国土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小国。
历史上的卢旺达于19世纪晚期进入西方殖民统治时期,在1884年德国柏林召开的一次西方列强会议上,卢旺达被“分给”了德国。
1918年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它的殖民地也被战胜国瓜分,卢旺达又沦为了比利时的殖民地。1945年二战之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兴起,卢旺达受此影响,最终在1962年成功宣告独立。
但独立之后的卢旺达十分贫穷落后,不得不依靠外界援助,这时候就轮到非洲“老大”法国出场了。所以卢旺达虽不曾是法国的殖民地,两个国家的关系却非比寻常。
卢旺达独立之初便与法国建交,由法国为其提供各种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在过去的殖民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种族划分,让卢旺达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法国的一些不当做法,又让问题更加严重。
卢旺达境内有两个民族,一个叫胡图族,占人口的85%,另一个叫图西族,约占14%。原本,卢旺达并没有严格的民族划分,大家都和平的生活在一起,无论是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非常相似,往来通婚也非常普遍。
但西方殖民者到来后一切都变了,殖民者为了维护统治,强行划分民族,然后用少数的图西族,来统治大多数的胡图族,以此来制造卢旺达内部的对立。
这种划分也是非常荒诞的,有时候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就决定了他的民族归属。1962年卢旺达独立之后,占多数的胡图族翻身掌握了政权,开始反过来打压少数图西族,两个民族由此经常爆发流血冲突。
对卢旺达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国,对这种流血冲突不闻不问,并选择大力支持胡图族独掌政权,这更加刺激了胡图族的打击报复行为,许多图西族人被迫逃亡邻国沦为难民。
大批图西族难民后来组成了“卢旺达爱国阵线”,拿起武器与掌握卢旺达政权的胡图人对抗。此时的卢旺达总统名叫哈比亚利马纳,与法国关系密切,在他的任期内曾9次出访法国,(注:任期1973-1994)法国人出钱出枪,帮助他训练军队,以维持个人独裁统治。
哈比亚利马纳掌权时期,尽管也打压图西族,但他同时也采取过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措施,允许部分图西族在政府中任职。
不过哈比亚利马纳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好战激进的胡图族觉得这位总统有些软弱,被打压的图西族则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有一些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也反对他的统治。最后放开这个口子的,还是法国人。
1990年6月,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要在非洲推广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法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多少,将由这些国家“争取自由的努力”来决定。
许多非洲国家迫不得已,开始实行与本国国情并不合适的多党制,卢旺达也在法国的压力下实行了多党制和议会制。哈比亚利马纳的反对者有的组成政党与之竞争,还有些反对者选择与图西族合作,希望推翻他的统治。卢旺达陷入内部分裂的状态。
1990年10月前后,反对哈比亚利马纳的“爱国阵线”,率先发起了进攻,卢旺达内战爆发。法国和比利时等国纷纷派兵,支援哈比亚利马纳,法国向卢旺达提供了1亿美元援助,让卢旺达政府军迅速扩充了3倍,大批法国军事顾问帮助卢旺达政府军进行训练,以增强他们的作战能力。而这些政府军,基本上都是胡图族人。
在法国等国家的干预下,“爱国阵线”完全推翻现任统治者的努力多次受挫,哪怕是他们一度已经逼近首都,也只得作罢。唯一的结果就是,历时三年内战后,“爱国阵线”与哈比亚利马纳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成立一个联合执政的过渡政府,并计划用22个月的时间,来让国家恢复正常。
其实自从西方殖民者强行在这里划分民族,又有意挑拨民族对立之后,卢旺达人已经很难再回到过去平和相处的状态。
在后来哈比亚利马纳的强力统治下,各方势力虽然互相看不顺眼,也经常发生火并,却依然有可以纠正的机会,因为只要哈比亚利马纳一个人拍板决定就可以了。
结果法国强迫卢旺达实行多党政治,许多政治派别明争暗斗,政府权力分散,执行力下降。大家越吵越看别人不顺眼,因此产生了许多极端主义派别,尤其以胡图族人居多,胡图族出身的哈比亚利马纳对此也无计可施。
退一万步来说,这是由图西族组成的“爱国阵线”,完全取代哈比亚利马纳也未尝不可,至少他们可以打压胡图族的极端势力。但法国的武装干预,又让这种取代无法实现。
结果等到哈比亚利马纳突然死去,极端分子趁机成立临时政府,灾难就来了。
1994年4月,哈比亚利马纳的飞机在本国首都基加利上空,被不明火箭弹击中而坠毁,忠于哈比亚利马纳的胡图族政府军和卫队,认为这是图西族人所为,开始进行报复。
极端分子趁机成立临时政府,又把这种针对图西族人的报复推向全国,一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发生了。从4月7日到7月18日,屠杀、强奸等各种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持续了一百多天,将近100万人因此丧命。
许多昔日的同学、同事、邻居、好友,只因为民族不同就全都变成了杀与被杀的关系。法国一如既往地支持胡图族政权,哪怕是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这一百多天里,比利时、美国等国的维和部队迅速撤走,没有离开的法国驻军,对被屠杀的图西族人置若罔闻,没有伸出任何援手。
哪怕是被追赶的图西族人已经逃到了驻地之外,法国驻军依然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拖走杀害。
事实上早在屠杀开始前,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预感到卢旺达将会出现大规模暴力事件,却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时“爱国阵线”希望派兵对族人进行保护,也遭到法国拒绝。
1994年6月23日,大屠杀进行两个多月后,法国发起了一次代号为“绿松石行动”的计划,派遣2500名法军进入卢旺达,划定了“人道主义安全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屠杀开始后,“爱国阵线”再一次发起了进攻,不仅是为了夺取政权,也是为了遏制肆无忌惮的屠杀。到了7月17日,“爱国阵线”推翻胡图族极端分子组成的临时政府,屠杀才算基本结束。“爱国阵线”掌握了卢旺达政权,开始恢复秩序,拯救已经崩溃的国家。
法国依然从中作梗,许多参与屠杀的胡图人在法国的帮助下逃亡国外,赶来的“爱国阵线”与法军在法国划定所谓的“安全区”附近多次交火,却也无可奈何。
直到8月21日,法国军队才完全从卢旺达撤军,“爱国阵线”收回了全部国土。之后卢旺达与法国关系逐渐降温,法国坚持认为自己在大屠杀中没有任何责任,只是犯了“判断上的错误”。
2006年时,法国又以哈比亚利马纳飞机坠毁事件为由,向卢旺达政府9名官员发出逮捕令,引起卢旺达强烈不满,两国因此断绝外交关系。
2009年两国复交,但关系也相当冷淡,直到2011年后才有所缓和。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当年大屠杀的凶手躲藏在法国境内。
内容来源:
冯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卢旺达大屠杀的历史反思》,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伟:《卢旺达大屠杀嫌犯终受审》,《检察风云》2020年第2期
彭姝祎:《法国马克龙政府的非洲政策:特点、原因与效果》,《当代世界》2020年第7期
董玉洁:《为什么偏偏是法国:法国对非洲的“情”与“结”》,《世界知识》2011年
外交部网站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