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的黄花

康继业

萱草黄花,俗名金针,古代又有忘忧草、藼草、蕿草、谖草、萱草、宜男、歧女、北堂、母亲花等众多称呼。

而今,突然在学习大同大学文学院收集汇编的古今《黄花诗词集》时,发现还有丹棘之名。因此,汇总分析了该《诗词集》,结果该书一共收录了358篇萱草诗词,其中以“萱草”(花)出现的253篇为最多,以“忘忧草”出现的50篇为次,然后即是以“谖草”出现的36篇再次,第四是以“丹棘”出现的17篇为数亦不算少,最少是以“宜男”出现的2篇。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1)

思虑再三,因感觉“丹棘”之名意味深长,大有“胜似仙丹”之喻,故而深入分析一二,以资黄花能量之学的发端。

一:“丹棘”之名,作为忘忧草黄花的别名被千古文人所传颂。

一是“丹棘”之名始两晋。在魏晋期间有北地陕西耀县(今耀州)人傳玄,史传为诗人、学者,在他的《歌》中有:“……西母出穴听,王父吟安厢。黄叶离高柯,丹棘坐自零。……”的诗句,《黄花诗词集》注曰:丹棘:忘忧草的别名。古代大理寺植棘,因以借指大理寺。

二是唐朝“丹棘”有继承。在收录的唐代三篇涉及“丹棘”诗作中,既有李峤的《露》:“……玉垂丹棘上,珠湛绿荷中。……”又有沈佺期的《伤王学士》:“……恨予在丹棘,不得看素旗。……” 更有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在《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苍鹰搏攫,丹棘崔嵬。……”中对于“丹棘”的赞美。

三是“丹棘”宋词亦多夸。忘忧丹棘历史传承到宋朝时,同样每被大家在诗词中作为抒情游仙、忘忧德道之物,以物喻情、以诗言志。例如,在王之道的《浣溪沙·其九代人作》有:“玉骨冰肌软更香,一枝丹棘映青裳。”在王柏的《挽司直兄》中有:“……空存丹棘谳(谳,yan,谳事、谳案。),未告紫宸猷(猷you,谋也)。黄老辜初志,青山飏晚谋。夕阳无限好,心事竟悠悠。”在范大成的《行路难》中有:“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青裳合欢之花。马瑙游仙之梦枕,龙综辟寒之宝纱。天河未翻月未落,夜长如年引春酌。昔人安在空城郭,今夕不饮何时乐。”

其中,在范大成《行路难》该诗词中,《词集》注曰:丹棘“忘忧草的别名。且引证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欲忘人之忧,则赠以丹棘”,亦释“丹棘”:一名忘忧草,使人忘其忧也。

四是明朝诗词论“丹棘”。“丹棘”之名,在明朝时也多在诗人笔者留痕传情。诸如:李昌祺在他的《梦萱堂》中有:“忆昔中丹棘,期以怡亲衷。……”;刘麟在他的《寿张水南学士》中有:“忆昔论文傍紫微,碧桐丹棘共菲菲。青宫进讲恩常并,玉殿含香愿不违。道在师儒身渐达,人归启沃事全稀。遥瞻寿城开天阙,却诧文星在近畿”;孙一元在他的《题爱日楼》中有:“高楼凤亲处,日色满檐(yan)牙。寿祝灵椿树,十个丹棘花。……”;徐渭在他的《萱》中有:“……丹棘空长辞草鹿,白头犹见倚门人。渐邻恶雪屠冬候,别字黄花扰饌辛。……”;陈子龙在他的《仲春田居即事·其六》中有:“……青黏(nian)能却老,丹棘可忘忧。日觉乾坤隘,谁言大九州。”

五是清朝丹棘仍尚存。从两晋时期,到最近的清朝时期,上下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丹棘之称,在清朝诗人眼里也留下了无限暇思与憧憬。在明末清初彭孙贻(yi)的《铁梗海棠》诗词里有:“……便同丹棘栖朱凤,殊胜殷红老蜀鹃。……”,同时,在他的《昔昔盐》仍有:“……宜男赠丹棘,多子捣红椒。……”其中“丹棘”注曰:萱草,亦名忘居、疗愁、鹿葱、鹿剑、宜男。在明末清初毛奇龄的《奉和叶掌院夫子亭下杂花原韵》中有:“……宁题丹棘作野客,不使翠羽填厢栊。……”其中把“丹棘”与“野客”象喻,而野客又是指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在清朝董俞的《小重山春情》里面:“百宝栏前丹棘开。画屏深几曲、掩蓬莱。玉人无语立瑶阶。……”同样,无不从“丹棘”之里,寻找到了“蓬莱客”。

二:“丹棘”之名,作为忘忧草黄花的别名与精之文理基因相同。

丹棘,丹棘,是丹之棘,其重在丹而非棘。棘在于形容丹之多,并排成列,是朿之并列成棘,象喻丛生的丹也。故,棘字组词有荆棘、丛棘、沙棘之名。由此可以推断出,近现代黄花的“金针”之名,也可能是由“金丹之针刺”一般的“丹棘”而来吧。如今,大同市云州区三利公司所介绍的,这里生产的火山黄花,一株萱草最多可结出35根“金针”角角,不就象似“丹棘”嘛!

为此,我们这里分析分析丹棘之“丹”的文理基因信息,从而不仅明白其中物相形态的物质能量性,更应该重视其寓意的人类修身明德质象能量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说文解字》解丹字,实物形态说“金针”。

《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的解释,属于从实物形态的有质有形物向实物颗粒之物。这个颗粒之物,就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以及繁体隶书中“丹”文、“丹”字中的那一短横“-”那一小点“丶”,而外面则是像鼎炉或锅一样的器皿。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2)

就丹棘之“金针”也就像似这个“丹”炉器皿中的那一短横、那一小点“丶”一样。

我们知道丹棘之“丹”是作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接受天德地炁的阳光、水土而生长出来的。那么“丹”文、“丹”字,这一短横“-”或者小点儿“丶”又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二是丹青文理揭“丹精”,上有生字下“丹生”。

我们联系到“青”的金文、大篆和小篆,即可想象到“先有生,后有丹”或者“上有生、下有丹”的青“文”,就喻示着“丹”的来源,离不开一个“生”文、“生”字。因为古代创造文字,是以右为主、以左为辅,以上为主、以下为辅,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因此,先有生后有丹,则是“青”文的象形表意。

这个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黄帝内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博而生者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的。所以,这个“丹”中之精华物质、精微物质,同样是天德地炁所生,都是道德所生。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3)

三:“丹棘”之丹,有类于修身明德实践所言精气神之“精”。

我们从如上的“丹”到“青”,再到这个人体精气神之“精”,是不是有一种彼此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基因信息的关联性呢?的确,在古代是先有内文明,而后有外文明的历史逻辑中,不难窥视到这一点联系性。我们初步看到金文大篆的“精”和小篆文的“精”,就知道似曾相识,它们的组成部分,离不开这个“丹”啊!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4)

“丹棘”之丹,也是借用古代道家金丹修身之概念而来的。也是提示人们作为忘忧草别名的丹棘,犹如“金丹”大道之理,“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逆修作“丹棘金针”,则健康智慧长寿幸福,顺成“萱草黄花”,则昙花一现,烦恼忧愁何其多矣。那么,精气神之精又作何解而值得我们深究呢?

学习“精”中的慧智,“丹棘”象喻修身之。在熊春锦導師《人法地漏尽通揭秘》揭示道:对于人之生命而言,也就是说“精”,既具有气和神的全部信息,同时也具有液、肉、骨的全部信息,居于转录、复制、翻译、调控等多种功能。

精、气、神的“精”,是指人体生命真相中,有质而无形的精微能量物质。“无形”,是指肉眼不见、智能科学地解剖学和生理学,也难以窥见的物质。在人体内,这种精,既有父母处,与生俱来的携带部分,同时也携带着本性灵光中的成份。

精,它在后天顺化的过程中,既具有使其本身肉体具有精力能量的功用,同时一而具有“彼代我生”的承载和施予功能。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5)

精,在它的先天转化升华中,“精化气”逆向而用时,推动气化神,居于“则魂魄强,是以精爽至于神明”的功效。所以,精,对于生命的性和命这“两大系统”而言,具有双向和双构的功能和作用,是生命之本和性命之根。“人法地”的过程,须臾不可离开这一精微物质。

中国的古文字,就是一部活的修身指导图。每个文或者字,常常都是直指事物的根本和介绍其中的修身方法。依据中国古代,由文而化字的慧向智变迁过程,从这个“精”文向字的转化而言,也可以看出“精”是内文明慧观的结果。

例如:符图中的这个“精”的古文,以右侧为主体,首先展示生命真相中基础主体物质“精”的来龙去脉。

第一个“精”文的右侧上面,是真火,火在上,象喻水中火发,从真精肾水(坎卦能量态)中,分离出水内的真阳乾(坎中一道阳爻)火;下面是鼎器,鼎器内则是一滴真水,一樽鼎炉在小腹腔之中,在鼎内求证和观察出一点真精物质。而“精”文的左侧,则是说明“精”的稀少性和体积微小性,上“少”下“小”,准确地进行表意,表述这一物质的不可见性。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6)

由此可见,在古人的眼中,精气神之“精”并非是现代智能时期,所解读的浊精之义。

这一点,图中的第二个“精”文,也同时可以佐证“精”的本义。鼎中的细小精微的一点(金丹之丹、丹棘之丹的象喻),既是生命化生的基础物质。同时也是供给性命长(zhang)养需求的能量。

有质无形的“精”,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无形有质的“精”,携带和具备着个体生命的全息性,也就是具备基因的特征性;其二,无形有质的“精”,是一种罪接近有相物质、最具有化生成为有相物质的精细无形物质;其三,无形有质的“精”,既具备着向下顺行转化生成有相物质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着向上逆向转化成为“炁(气)”的功能。

秋游西山的红叶(喜说大同云州胜仙丹)(7)

修身实践者,掌握好“精”的这三大特征,才能避免将有质无形的“精”,与有形有质的浊精和精虫,混为一谈。

近代,以儒解道和以西解中的说法,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将有质无形的“精”和“炁(气)”,这两大物质与有质有形的“精”和“气”,混为一团,自以为是地,否定中国古代的根文化,愚而不知。在这两种“精”之间,正确的解析,应当是:有质无形之“精”,是有质有形之“精”的化生母体;有质无形之“精”,是有质有形之“精”具有活力的能量之源。(资料来源于熊春锦導師《人法地漏尽通揭秘·认清漏的物质》)

总之,通过上述忘忧草别名“丹棘”的分析,颇有精气神之“丹精”、“丹籍”、“丹经”的味道,仿佛是一部道德能量修身明德文化的“忘忧教科草”,因为饱满而含苞待放的“丹棘金针”中确实蕴含着十足丰厚的精神能量,是各种植物中真正无愧于“忘忧草,脱贫宝”的称号,是走向忘忧大道健康之路、智慧之路、幸福之路的致富花、精神花、文化花!

2021年6月1日吉时

,